-
1 # 百年清夢
-
2 # 一隻熊貓壓海棠8899
談下個人看法,共同探討,禁止人身攻擊,不得謾罵,做個文明華人。
要想知道為什麼,總要去尋根問底,也要站在他人角度,更要站在當時的背景去看。如果在當下,諸葛亮這種員工其實挺招人嫌,但是老闆喜歡。
當你站在當時的環境和背景來看,諸葛亮選擇劉備還是有原因的。劉備,漢室末胄,諸葛亮投靠之前一直都是打著復興漢室的旗號,大漢有幾個不知道劉備的?諸葛亮,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他也有心復興漢室。
兩人相見恨晚,再加上當時流行的就是士為知己者死,諸葛亮敢不效死?
-
3 # 糊里糊塗的蟲
為什麼諸葛亮決意出山輔佐劉備呢?剛開始,劉備尚無立足之地和軍事實力,與和人家曹操和孫權比,那真是啥也不是,就哥兒仨,是勢力最弱的一支,可是他既不去投奔不僅有軍事實力而且有雄才大略的曹操,又不去歸依地盤穩固、人才濟濟的孫權,偏偏選擇了劉備呢,這是為什麼呢?對啊,你說這是為什麼呢?
先看《三國演義》說是為了感激劉備的“三顧之恩”。其實,這種解釋出自諸葛亮本人。他於劉備死後在給後主劉禪上的《前出師表》中表白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蘆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應該承認,諸葛亮的這種“夫子自道”具有一定的真實性,是他選擇劉備的原因,誰知是不是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
一、作為一個大儒生,諸葛亮有強烈的正統觀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嘛,就這一點,是他做出這種抉擇的根本原因。劉備是劉氏宗親,有劉氏血統,屬於“正統”,劉備自己說的,而曹操和孫權,都屬於“非正統”,是“亂臣賊子”唄。諸葛亮進行關係著自己生前命運和身後名聲的重大政治抉擇時,只可能選中劉備,而不能選中曹操和孫權的。
二、再說劉備又也有著一顆王霸之雄心,也算有一點謀略,關鍵人家公關這是不錯,享有天下英雄的美譽,深為時人所重,這一點,也不由得諸葛亮不考慮這個人。
三、劉備帳下也真是沒啥有才幹、有見識的謀士,關鍵人家劉備還能禮賢下士,整出一副求賢苦渴姿態,所以諸葛亮苦投其帳下,一是定會受到尊敬和重用,二是能夠施展才乾和抱負。
四、曹操本人武略文韜,有智慧,有才幹,不僅遠高於孫、劉之輩,也高於他諸葛亮哈哈;並且曹操帳下已有荀、程等一大批滿腹經綸和韜略的一流謀士,他們都不遜於諸葛亮。印象最深的是郭嘉啊,郭嘉在時,諸葛亮都不知是誰!如此,諸葛亮投靠曹操,可能只有坐冷板凳的份兒,不會有什麼作為。說話也不會有什麼份量,孫權胸無大志,卻又也武有周瑜,文有魯肅、張昭等一大批謀士,說白了,就是不缺人,明智的諸葛亮絕對不會歸依孫權的,他又不傻。
-
4 # 飄雲千里
諸葛亮表面上是在高臥隆中,但實際上在觀察局勢。為什麼他最後選擇了當時並無什麼實力的劉備,應是如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1、從他的家族歷史來說,他賈也算是漢朝高官之後,對漢朝的認同感比較強,劉備漢室之後的身份對他有很大的吸引力。
2、從他個人的發展空間來說,選擇劉備遠比曹操和孫權會更能發揮自己的才能。像他自己說的:“孫權能用亮但不能盡亮”。而曹操手下人才濟濟,他想脫穎而出必然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再說曹操的作為也不是能讓諸葛亮認可的。而劉備手下並無出色的謀臣,他一加入必然很快得到重用。
3、劉備能三顧茅廬,足見誠心,以諸葛亮“士為知己者死”的古風,自然會很感動,從而死心塌地為劉備服務。加之劉備的“仁義”之名天下皆知,皇室後裔更是佔據道德的制高點。
因此,諸葛亮為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國士之風回報了劉備以國士之禮的待遇。劉備的白帝城託孤算是成功託孤的典範。
-
5 # 希望星晨58298869
誠謝邀請:此處用死心塌地恰當嗎?“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武雙全的諸葛丞相為“哭出江山”的劉備效勞,大概出於以下原因:
1.諸葛亮是受過儒家思想教育的人,當時“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是正統觀念,而劉備根正苗紅,是中山靖王之後;其它如袁紹兄弟、曹操、孫權等,按儒家傳統觀念,是名副其實的亂臣賊子;“良禽擇木而棲”的原理,二人一拍即合。
2.儒家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人生在世要有所作為與進取心,隱避隆中不是目的,待時而動是其意圖;此處有高人的推薦,讓並沒有彰顯實際治國安邦之能的諸葛亮在劉備面前身價百倍,劉備有了奇貨可居的念頭,備加仰慕諸葛亮也是原因之一!
3.跟其它軍伐沒有自己發展的空間了。“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投操至多是普通謀士一個;“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孫權於江東已根深蒂固,他再加盟,無法彰顯能力!
4.感激劉備的“三顧之恩”。他在給後主劉禪上的《前出師表》中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蘆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諸葛亮是言行一致的人,為報答恩情!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
6 # 史無止境
我們常把大家樂於稱道的好事情稱為美談,或者佳話。當時東漢並不太平,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有志之士都希望起來做一番大事業,能使天下太平,救國救民。
當時是諸葛亮去見劉備,諸葛亮當時還很年輕,劉備根本沒有把他放在眼裡,對他並不在意;幸虧他自己見機行事,對劉備用上了激將法,才能爭取劉備另眼相看,以上賓之禮待之。如果當時他臉皮太薄,不好意思多說,和眾賓客同時離開,也就不會出現後面的許多故事了。還有,劉備幼年時“與母販履織蓆為業”,所以養成了一種閒不住,手裡總愛偏織一點東西的習慣。諸葛亮去見他的時候,他手裡還在“結毦”,諸葛亮就藉此找到了話題,談到了救國救民的大事業上來。劉備“三顧茅廬”,是邀請人才(諸葛亮)出山共謀大事,所以被後世傳為美談,稱為佳話。各位讀者看了上面的一段話,說是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已經先到樊城去找了他,為什麼去找他,也是為了共謀大事,自告奮勇,去提建議,這當然也是好事,也可以稱為美談或者佳話。當時曹軍即將南下,戰火不久就要燒到荊州來了,荊州牧劉表不是曹操的對手,諸葛亮很著急,想說動劉備共謀大事,共抗曹軍,於是跑去謁見劉備,提出建議。雙方原來不熟,經過一次長談,有了瞭解,從此開始交往,以後徐庶走馬薦諸葛,這是當時隱居於荊州的一批青年知識分子有計劃的互相推薦,為劉備所接受,劉備於是“三顧茅廬”,誠懇地邀請諸葛亮出山相助。諸葛亮在隆中對時所說的一席話在他出山之後一實現,如果能按諸葛亮的計劃一步步地走下去,他們的大事業就可能成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那麼,漢王朝就將不是兩漢西漢、東漢,而是三漢:西漢(劉邦)東漢(劉秀)與蜀漢(劉備)。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你的點評,我們來一起分享歷史給我們帶來的樂趣吧。
回覆列表
不請自來,請諒解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2],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至於您提出的問題,因為跟著曹操不一定言聽計從,說不定就會被人給玩兒死;
跟著孫權更不好過,跟諸葛瑾就不好交代,更別說孫權很難會高看他,江東群儒更是瞧不起他;
只有死心塌地的跟著劉備,才會最大限度地實現孔明的夢想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