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寶藏

    鄧州市位於河南省西南部南襄盆地中部偏西地區,豫、鄂、陝三省交界部位。素有“三省雄關”“豫西南門戶”之稱。

    鄧州的得名,就與古鄧國有關。

    鄧州地處中原,遠古時期這裡就有一個以登命名的部落,後來又被稱為鄧林,傳說夸父追日,棄其杖所化的樹林就是指這裡。

    夏朝初年,大禹把鄧州作為第一個都城。而到禹的曾孫仲康時,則把這裡作為封地賜給一個兒子,這個小小的諸侯國因地得名,歷史上被稱作鄧國。

    《路史•國名紀四》曰:“鄧,仲康子國。楚之北境。史雲阻之以鄧林者,今南陽也。”此說鄧人之國,可追溯到夏代仲康時期。後來南陽以鄧林為都。今河南省鄧州市西南有林扒鎮,古稱“鄧林鎮”,當時是鄧國都城所在。《元豐九域志》有載:“鄧州,‘南陽縣,古申伯國’,《荊州記》記載:丹川,堯子之所封。”《嘉靖鄧州志》也有記載:“鄧為禹貢荊州之城,夏仲康始封其子於鄧。” 夏朝始於約公元前2070年,由此說明大約在公元前二十世紀就有了鄧國。

    鄧州地形圖

    公元前十六世紀,商取代了夏,鄧成了商朝的一個諸侯國。傳至第二十三個商王武丁時,又改封湯的裔孫於鄧(見《乾隆鄧州志》)。

    周代初期,鄧國歸屬於周。《嘉靖鄧州志》載: “周文王化及江漢汝墳,鄧在周南境內。”

    西周時期鄧國位置

    鄧國位於北方華夏與南方荊蠻之間,是中原南進、荊楚北圖的孔道。因為地理位置重要,雖然地盤不大,政治地位卻很高,被封為侯國。是按公、侯、伯、子、男分封的諸侯國中的二等爵位。

    周王將鄧國與申、呂等國一樣,視為周之“南土”。西周初的青銅器盂爵上有銘文曰:“唯王初於成周,王令盂宇鄧伯,賓貝,用作父寶尊彝。”

    銘文記載了周初周王曾派盂為使者,前往安撫鄧國君,並賜予貨幣,讓其鑄做青銅器。這是當時對諸侯國的特別獎賞,可見周王對鄧伯是很重視的。

    西周初年的盂爵及其銘文

    鄧國的國都在今鄧州市,強盛時期的鄧國疆域,北起伏牛山南麓的內鄉、鎮平一帶,南至漢水,西至丹江,東北至申國(今南陽市區北)、呂國(今南陽市區西),東至古曾國北境(今新野),東南至湖北棗陽。它還有一個附屬國——鄾國(在今襄樊市北)。

    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滅鄧,鄧為楚地,因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乃置城邑,取名為“穰”,這是鄧州稱“穰”的開始,如今在鄧州市,還有“穰東”這一地名沿用至今。

    被楚滅國後的鄧國君,後代便有以“鄧”為姓者,這也是中國乃至全世界“鄧”姓的起源。

  • 2 # 自擺渡

    首先簡單介紹下鄧州市,鄧州古稱“鄧”或“穰”,是河南省直管市,是豫西南門戶城市,國務院確定的丹江口庫區區域中心城市。鄧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鄧州在歷史上曾是上郡據區和軍事重鎮。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寫於花洲書院,鄧州也是全球華裔“鄧姓”發源地、醫聖張仲景故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習仲勳祖居地。

    鄧州八里崗、太子崗、楊崗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表明七千年前就有古人在鄧州生活的實際情況,使鄧州七千年的歷史在文物和史志中得到肯定。約公元前21世紀,夏代仲康建都於鄧,即鄧國。根據出土的青銅器銘文,確定商代鄧國為公爵國,周初為鄧伯國,西周中期為鄧公國,西周晚期為鄧侯國。同時,確定了五千年前鄧字地名由以族為氏的夸父氏族形成,到商周時為曼姓封國,春秋早期改曼姓為鄧姓封國。

    根據《史記》記載,以及鄧州發現的八里崗仰韶文化遺址推斷,在6400多年前鄧州便有人類生存。夏、商、西周、春秋早期諸侯國鄧國的國都就在鄧州,鄧國還有一個附屬國鄾國(在今襄陽市北),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國滅鄧國,結束了鄧國長達1274年的歷史。

    如今,經過鄧州的鄭萬高鐵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2019年前後鄧州將開通高鐵,這將助力其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 3 # 125878215蜂獾

    謝謝悟空邀請,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公佈的,夏商周年譜推算為公元前124年,在殷商時期,國王武丁封他叔父為鄧候,建立鄧國,故址在河南鄧縣,今鄧州市,春秋時,鄧國為楚國所滅,歷經西周,春秋,一直延續有六百年,楚滅鄧後,楚公子被封到鄧陵,後稱鄧城,在今湖北襄樊市襄城效區西北,所以楚公子後代姓鄧陵。但是關於古代鄧國是否在今鄧州市有爭議,以上只是著名考古學者,歷史學家郭沬若根據歷史文獻推測鄧國在河南鄧縣,今鄧州市,並沒有拿出令人信服的物證,然而在2009年7月14曰襄陽考古隊員發現鄧城故址在襄陽市樊城6公里處,鄧國是西周時期諸候國,封為候,公元前678年被楚國滅掉,秦統一後,鄧城屬於南陽郡,漢為鄧縣地,這裡南近漢水,北接南陽盆地,地勢平坦,四周開闊,交通方便,戰略地位很重要,鄧城土城牆略呈長方形,從新石器時代到西周,秦漢及以後的朝代都有,是研究歷史的寶貴資料,離鄧城北約3公里的丘陵地帶,有兩週時期墓葬群,鄧公乘鼎和吳王夫差劍分別出于山灣和蔡坡墓地,出土大量青銅器,據考證,這些墓地與鄧城密切相關,其中鑄銘文的,就有鄧,楚,吳,上蔡,曾等國器物,發掘成果證實鄧城至退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為古鄧國都城,春秋中期至漢代為鄧縣縣治的史實。有證據證明古鄧國是在湖北襄陽市樊城附近。

  • 4 # 邊界之星

    按南韓襄陽人觀點,此鄧州非彼鄧國!此南陽非彼南陽,此中國非彼中國!此地球非彼地球!只有阿頭山一定是古隆中!

  • 5 # 雲居說歷史

    約公元前21世紀,夏代仲康建都於鄧,即鄧國。根據出土的青銅器銘文,確定商代鄧國為公爵國,周初為鄧伯國,西周中期為鄧公國,西周晚期為鄧侯國。同時,確定了五千年前鄧字地名由以族為氏的夸父氏族形成,到商周時為曼姓封國,春秋早期改曼姓為鄧姓封國。

    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裡,記述了鄧州名稱的變遷。

    鄧州府——春秋時鄧侯國。戰國時屬楚。秦為南陽郡地。兩漢因之。晉屬義陽郡,後改屬新野郡。宋、齊因之。後魏仍屬新野郡,尋置荊州於此,魏收《志》:太和中,荊州移治穰城。西魏時,以為重鎮置兵於此以備齊。隋初,改為鄧州,煬帝又改曰南陽郡。唐仍為鄧州,亦曰南陽郡。五代梁置宣化軍於此兼領唐州,唐改曰威勝軍,周改為武勝軍。宋仍曰鄧州亦曰南陽郡武勝軍節度。金因之。元屬南陽府。明仍曰鄧州,以州治穰縣省入編戶三十七里,領縣三。今因之。

    想詳細瞭解,可以找來鄧州市志,翻閱一下

  • 6 # 穰原看點

    鄧姓,鄧國,鄧州,一個鄧字見證古老鄧州幾千年的發展變遷。

    鄧,繁體字為“鄧”,由“登”和“阝”組合,“登”的意思是五穀豐登,“阝”同“邑”,是城邑,鄧字說明古時候鄧州這裡是富庶之地,適合建都立邑。

    鄧州在夏商周時期為鄧國,秦朝時置穰鄧二縣,隋文帝開皇三年置鄧州,1913年改為鄧縣,1988年複稱鄧州。

    吾離陵,天下鄧氏第一陵。在鄧州東南方向3公里處,吾離是曼姓鄧氏第十九任鄧國候,也是第一位見於正史的鄧國國君,其陵墓是其今唯一的鄧氏先祖陵墓,鄧州是全世界鄧姓發源地,已有3200年曆史,鄧姓人如今遍佈全世界,成為中國百家大姓之一。

    吾離陵是鄧州悠久歷史的見證,他使鄧州成為全世界鄧氏宗親尋根祭祖,拜謁祖先的聖地。一

  • 7 # 鄧州連線

    鄧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根據考古界對鄧州八里崗、太子崗、楊崗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表明七千年前就有古人在鄧州生活的實際情況,使鄧州七千年的歷史在文物和史志中得到肯定。

    約公元前21世紀,夏代仲康建都於鄧,即鄧國。根據出土的青銅器銘文,確定商代鄧國為公爵國,周初為鄧伯國,西周中期為鄧公國,西周晚期為鄧侯國。

    同時,確定了五千年前鄧字地名由以族為氏的夸父氏族形成,到商周時為曼姓封國,春秋早期改曼姓為鄧姓封國。

  • 8 # 老熊173806239

    據傳,夏代仲康封其子於鄧。商代武丁封其叔曼公於鄧,至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滅鄧,歷時六百餘年。商代鄧境,約在河南孟州境內。商代晚期,鄧人南遷至今河南郾城縣東南。西周初年,又舉族南遷至南陽盆地,其地域在今河南鄧州與湖北樊城一帶。都城約在今鄧州西南的林扒鎮。西周以後,都城遷至今樊城北6公里處的鄧城(遺址)。在離鄧城北約3公里的西周時期的墓葬群中,出土了“鄧公乘鼎”、吳王夫差劍”和大量青銅器。公元前678年,楚國滅鄧後,在鄧國故地以“禾實豐登”之意置“穰邑”。當時的鄧境之內有三縣,即穰縣(縣治在今鄧州城內)、山都縣(縣治在今構林古村)和鄧縣(轄今構林以南及襄陽一帶)。

    今鄧州作為古代鄧國境內唯一存在的行政實體,理所當然的是鄧姓的發源之地,但不能稱之為鄧國發源之地。

  • 9 # 浪裡小刀

    鄧國就是原來的河南鄧縣,現在的鄧州。鄧國後來為隨國(現在的隨州)所滅。在應國墓葬(河南省平頂山市)出土有鄧公簋,帶有銘文記載,是當時鄧國嫁公主到應國的陪嫁禮器,局推測是西周時期的文物。從地緣上看,鄧國和應國的關係就像現在的南陽和平頂山,屬於鄰邦,鄧國和隨國就像現在的南陽和隨州,也是鄰邦,而鄧國的國都就在現在的鄧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豬肉扁豆包子是怎麼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