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跟我一起學公考

    主要是,放空腦,靜下心,沉住氣,耐住性,拿住筆,穩住身。

    臨帖是常年累月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

    加油吧。

  • 2 # 倔強的公爵

    每個學書法的人都必須經過臨帖。有的人以為臨帖是初學的一段時間,這個想法是錯誤的。臨帖是學書法的人一輩子的事情,就像周總理說的“活到老,學到老。”無論你是高手還是初學者,每臨一遍帖子,你就會有不一樣的認識,產生新的靈感。

    臨帖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單字臨摹。這個主要是初學者使用,這個過程主要是讓初學者掌握字的筆畫,筆順,間架結構等特點。單個字的臨摹要求每天只寫一個字,一個字臨摹不下百遍,最後的結果要求是要臨寫到跟原帖百分之八九十的字形相似,當然百分之百是不可能達到的,即使是原作者寫字,也不可能產生一模一樣的字。

    第二種,通篇臨摹。這個主要是初學者有了一定的單字基礎,透過臨摹整篇作品,掌握作品的內容,章法,佈局,整篇單字的和諧統一,整體韻味,體會作者的意圖,漸漸的融入佳境。通篇臨摹跟單字臨摹一樣,都要求不是臨一遍就完事,而是“活到老,臨到老”。

    不是真正的書法愛好者,不管是單字臨摹還是通篇臨摹都會極容易產生厭煩的情緒,甚至覺得枯燥無味,索然寡趣,對他們來講,只是在重複著機械的動作,當然是痛苦的。但是對真正的愛好者來講,寫字本身就能自得其樂,身心放鬆,寫出好字的時候還能回味無窮使得精神愉悅,一遍又一遍的臨帖只會感嘆時間不夠多而已。所以痛苦與快樂,取決於學習者的態度是淺嘗輒止還是深入探究。

  • 3 # 柳家建軍

    臨帖是每一個書法愛好者的必修課,也是通向書法藝術的必經之路。臨帖就向中國曆代最傑出的書家及書法作品學習,吸取其中精華和養份,提高自己的書寫能力和欣賞水平。

    初學者臨帖最痛苦的事,初期臨苦於形,中期苦於韻,後期苦於神,從形似到有韻味,再到形似神也似,這個是慢長艱辛的過程,要靜下心來堅持下去,要相信功到自然成!

  • 4 # 快樂的段子手ytm888

    臨帖最痛苦的莫過於:

    第一,形走。開始臨帖,再怎麼臨與原帖相去甚遠,連基本的形狀都不象,連形似都做不到,寫出的字筆劃都走了樣。驢唇不對馬嘴,寫貓似虎,不得要領,很煩人。

    第二,神移。臨了一段時間後,基本的字形還算有幾分象,字的神采怎麼也找不到,就象人的眼睛,看上去空濛濛沒有精神,很是痛苦。

    第三,勢遷。臨著臨著,找不到筆勢,就象人,坐無坐相,站無站相,很苦惱。

    第四,意動。臨帖過程中,筆意走了樣,怎麼看字與字之間沒有呼應和連貫,每個字各自獨立,就象列隊的人群,呆若木雞,很心煩。

    第五,境變。臨帖與原帖相比,境遇變了,沒有字互字之間的相互存在感,沒有一氣呵成,筆境不通,沒有字境,如同一群舞者,互不協調,很著急。

    一幅臨帖書法作品,如果能克服以上幾方面的不足,做到十分形似八分神似,通篇氣韻生動,下筆如有神,堅持練習,久而久之,取眾家之長,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一定能有所建樹。

  • 5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臨帖最痛苦的是,不知道有捷徑可走,至到二十年之後,某一天突然發現以往所有的作法大部分都是錯誤的!如夢方醒。其實,這是我的親身經歷。現如今,有很多初學者,甚至自以為是成手的,仍然在走著我曾經走過的路一一拼命地臨帖。

    比如,練了好多年,一直照著字帖寫,居然不知道還有很多種解決技術問題的方法,諸如: 單勾法、雙勾法、摹寫法、描寫法、臨寫法、劃空法……每一種操作方法都應該怎麼運用,對於它們的針對性與功能一概不懂,於是,走了很多年彎路。

    再如,多年專工某一個帖,總是寫不像,不知道原因何在,也不仔細分析原帖筆法、字法精要是什麼? 從來沒有仔細想過原帖作者是怎麼寫的,比如,採用的是哪種執筆法……

    總之,不相信科學訓練,那就是自討苦吃!

    寫一手漂亮的硬筆字,只需一個月,練好一兩種毛筆字型也就一兩年。掌握書寫技藝不需十年二十年……如果專門從事書法藝術研究另當別論了。誰若不信,請看看下面這個示意圖:

  • 6 # 自強不息cc

    剛開始臨,最大的痛苦就是神、形都不像,連字的結構都寫不好,還歪歪扭扭,連拿筆的手都在顫抖。雖知道讀帖,但寫起來還是忍不住要一劃一劃的看,一個晚上寫不好一個字,鬱悶呀。

    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現臨的字有點形似了,心中暗自高興,越來越愛上寫字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希望自己能臨摹的越來越像,不為其他,只因書寫能陶冶情操。

  • 7 # 手帳王羲之

    少年臨帖做不到“像”,成年人臨帖做不到“不像”,這是最痛苦的事。

    遠的不說,就拿沙孟海先生的學書經歷而言,也是曲折跌宕,令人感嘆。

    沙先生學書六十年,說自己“功夫不到,直到老年,寫不出什麼名堂來”,當然是自謙而已。

    但同樣是少年學藝,沙先生也經歷了曲折和痛苦。14歲父親去世那年,先生得到父親傳下來的影印本《集王羲之聖教序》,傳世的經典行楷作品,非常喜歡,時常臨寫。估計與很多人的苦惱一樣,不得要領,臨不到“像”。他說:

    只因我筆力軟弱,學了五六年,一無進展,未免心灰意懶。

    王羲之《聖教序》

    字都臨不像,真的非常抓狂,有剁了自己手的衝動。

    後來,沙先生依靠自己的學習能力,做到了學習書法上的“華麗轉身”,這會臨得“像”了:

    見商務印書館影印梁啟超臨《王聖教》、《枯樹賦》,結體逼似原帖,但使用方筆,鋒稜嶄然,大為驚奇。從此參用其法寫王字,面目為之一變。

    梁啟超臨《王聖教》

    梁啟超臨《枯樹賦》

    但是,成年以後,特別是臨書做不到“不像”也同樣痛苦。臨得“像”了,很不容易;但光臨得像,即使像影印機那樣,又哪夠呢?

    於是沙先生又說:

    臨摹碑帖貴在似,尤其貴在不似。

    臨得“不像”是另外一種境界,不是某些人寫“江湖體”,自認為的“獨創”,那是“自嗨”而已,並不在沙先生“貴在不似”之列。

    他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王鐸,一個是吳昌碩。

    傳世王鐸墨跡多是臨寫古帖,取與石本對照,並不全似,甚至純屬自運,不守原帖規範,這便是此老成功所在。昌碩先生臨《石鼓文》自跋說:餘學篆好臨《石鼓》,數十載從事於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世人或譏評吳昌碩寫《石鼓》不像《石鼓》,那便是“門外之談”。

    沙孟海臨蘇軾《中山松醪賦》

    可見,臨得“不像”,需要長時間的“刻意練習”。臨書當不是一遍又一遍地“抄書”,而是要借鑑方家的用筆之法,又有自己的理解,方能臨出“不像”的情狀,寫出自己的情性。

    我們還要學習沙老“窮源竟流”之法,搞清碑帖的來龍去脈,有方向有目的臨摹碑帖,方能消除“痛苦”,自出機杼,有所成就。

  • 8 # 翰林手繪裝飾

    本人認為,臨帖最痛苦的事就是,臨的不像。

    臨帖就是鍛鍊心,身,手,眼的過程。

    要求臨帖者能把要臨的帖子,臨的很像。

    能達到亂真的程度是最佳狀態。

    要求臨帖者寫的一筆一劃,字裡行間,總體佈局都要很像。

    這個說說是很容易的。

    真正的想練到這種程度很難。

    要仔細體會字帖裡面的用意

    書寫者為什麼要這麼寫,為什麼要這樣行筆佈局。

    只要透過天長日久的勤學苦練,用心揣摩,

    就一定能臨的很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冷戰時期,東德只有17萬軍隊,為何卻讓北約感到壓力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