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同志戒酒吧

    不會的,哲學是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說!認識到社會的發展規律、社會的本質、人的思維意識和存在的關係!

    讀了哲學,會讓人變得更加聰明、理性!

    如果是錯誤的哲學價值觀,確實會讓人極端!

    比如,希特勒崇尚尼采的超人哲學,變得瘋狂!

    再比如,穆斯林哲學,壓抑了民族的發展壯大!

    至於極度自我,那是性格造成的,和哲學沒多少關係!

  • 2 # 海匯億家

    說白了哲學就是華人講的道。

    蟲有蟲道,蟻有蟻道,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

    人道有分,皇,法,儒,釋,墨,陰陽,等。

    道還是道,每家每派各自觀點不同,大道想通。

    個人得道或自認為得道,是以個人經歷,學習,思想,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所對道的表達。

    即是不全面,也是以他個人的人生為基礎。

    你如果否定了他,豈不否定他的一生?

    若心智堅定就會極度自我,而排斥你。

    若心智不堅就會信念崩塌,毀滅自身。

  • 3 # 熒熒之光通天之亮

    簡言之,哲學中的自我或者叫自身意識是近代哲學的基本問題,影響非常廣泛,“自我認知”是一個由來已久的歷史性問題,同樣也是哲學研究道路上的終究無可迴避或亟待思考的問題。無論是古希臘阿波羅神廟中的“認識你自己”,亞里士多德的“以自身為物件的思想是萬古不沒的”,還是黑格爾的“認識自己的心靈,這是多麼費力的一件事”,或是佛洛依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等等,同時也包括中國的老子、孟子等,我都一致認為哲學上的這些認識都是正常的,自我和自信都是很難區分的。但是我絕對相信,哲學不會真的讓人極度自我,因為哲學的本質就是三個字:“愛智慧”!一個真正愛智慧的人不會把自己變的絕對自我。事實上,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已經很好地詮釋了這種自我,找到了更為合理的解釋和路徑,哲學更為重要的是認識和改造這個世界,而不是一直處於毫無結果的爭吵和詭辯當中。自我不自我,關鍵的是要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並積極投身到社會事業當中去。

  • 4 # 視角春風細雨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所謂世界觀就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總的認識和根本觀點。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處理問題的方法和根本觀點,即方法論。

    哲學有兩大派糸,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物質世界是紛繁複雜的,人的認識也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於當時自然中還不能破解的事,往往寄託於人為地想象,或認為是神或佛主宰了這一切,於是對憑空塑造出的東西萬分崇拜,從而獲得自我安慰。另一種責走向極端,認為我心即宇宙,一切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感知了它,如果人們沒有對處界的感知,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存在。這是典形的極端主義,好象什麼東西都是人創造的,沒有人類就沒有世界,試問火星及其它星球都沒有人,難道它們不存在嗎?

    前面說的是唯心主義,與之相對立的是唯物主義,唯物主義分本本唯物主義,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和馬克思辯證的唯物主義。前兩種是從教條及例面出發,以偏概全地反映問題,盲人摸象,得出都不是正確結果,也可能使人自高自大,但最後在事實面前就會偃旗息鼓。只有辯證的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決定意識,用聯絡和發展的觀點,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在矛盾中把握事物,用發展的觀點,把實踐和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推動到更高的水平。這其中所有的活動,都是本著尊敬客觀世界開始,更談不上高傲自大了。

    總體來說,只有唯心主義會導致盲目崇拜或以己為主的狂妄自大,而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以尊重世界為主,虛心學習,不僅不自驕,而且認知越多,辦事更牢靠,謙虛的成份更丈。

  • 5 # 浩宇同學

    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總和,一切客觀事物的存在,要用客觀的角度去看待。而不是像你所說讓人極度自我,你這是主觀能動性太強。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辯證唯物論就是用辯證法的觀點研究世界的本質,即研究世界的本質“是什麼”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理論基礎和邏輯起點。它以物質和意識或思維和存在的關係為主線,系統論述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實踐觀和意識觀。毛主席提出的實事求是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上延伸出來的,實事說的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絡,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哲學學好了能夠更好的指導工作,能夠具體事情具體分析!

  • 6 # 神薰陶

    個人以為,哲學的起點是認識論,如何體驗世界,感知世界,認知世界,然後是價值論和方法論,為了實現人類美好生活的理想,如何去建構世界,創造世界。

    對普通人來說,學習哲學如同學習一種思維的體操,透過不斷訓練自己的思維方法和敏感度,可以幫助自我更好地體驗和感知世界,認知自我,認知世界,將自我和世界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

    對於非哲學專業的普通人而言,喜歡哲學,大約因為內心痛苦,需要尋找一種自我存在的意義,也或者是因為熱愛智慧,努力尋求外在世界執行的法則。

    本人兩者兼而有之。

    曾經的家庭遭受慘痛的政治迫害,爺爺和外公都是反革命,自殺,坐牢,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父母,人格多少有些不健全。

    老爸抑鬱,老媽暴躁,哈哈,我兼具了他們雙重人格特質,有時抑鬱,有時暴躁。

    從中學開始,就不太合群,孤獨,叛逆,抑鬱,頹廢,無助,狂熱,暴躁,無比渴望一個人游到大海深處,然後,沉下去,沉下去,和一片蔚藍色的黑暗融為一體。

    一次次的問自己,生命是否有意義。

    廣泛的閱讀拯救了我,文學哲學心理學拯救了我,或者說,我自己拯救了自我。

    接納了過往的歷史,接納了家庭的小缺陷,接納了自我的不完美,也接納了整個社會的不完美。

    努力成為一個樂觀積極的人,

    努力成為一個能量輸出的人,

    努力成為一個展現美好的人。

    我知道,自己還有許許多多的小缺陷,能改的儘量改掉,改不了的也不強迫自己,和自己的小缺陷好好相處,有時候,我特別感謝自己,也喜歡上了自己。哈哈,也許有一點點小自戀。

    ⋯⋯⋯⋯⋯⋯⋯

    我們能夠認知什麼?

    我們能夠實踐什麼?

    我們能夠期望什麼?

    我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

    對以上問題的回答,形成了康德哲學的認識論實踐論和價值論,歸根到底,是在認知和實踐的基礎上達到一種真善美的境界,獲得一種行動的自由和內心的愉悅,所以,個人是從認識論開始學習和認知哲學。

  • 7 # 安生如是

    不知道您為什麼會這麼問?

    在我看來恰恰與您講的相反,哲學會讓人無我,最後達到更高的三元和諧的境界。

  • 8 # 庸者有天

    未必。因為一個人自不自我跟哲學無關。是的,哲學是關於人的一個學科,但它關注的是人類的整體,而不僅僅是單個的人,是探究人與人、人與自然與萬物和自已在生活社會中的價值、位置以及人自身的能量。自我是種排他(它)的現象。個人自我是自私,整體無它(他)是獨霸。而哲學正是在研討如何才能找出躲開人性中這種不利自身和社會,包括自然在內的利已主義習性的有效方法,怎麼反說哲學能讓人極度自我呢。即便自我也是在漸漸的以無限包容的心態,完成自己在自然中的存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名偵探柯南》裡的偵探,你覺得誰頭腦更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