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葉尖部分。然後慢慢形成小的捕蟲籠,再長大,就變成了真正的豬籠草、、 下面是豬籠草的種植方法,你看一下: 豬籠草喜溫暖、溼潤、半陰、通風的環境。不耐寒,怕乾燥和強光。生長適溫為25℃~30℃,低於15℃則停止生長,10℃以下易受凍。栽培宜用吊籃、吊盆和具有通風透氣良好的素燒盆等方法,既可以使用既疏鬆透氣,又具較好保水能力的基質,如水苔、泥炭土等,也可使用水苔和泥炭土等量混合基質,或水苔、蕨根和粗砂或陶粒混合基質,或泥炭土、水苔、木炭和冷杉樹皮屑混合基質。但不論是那一種基質,酸鹼度均應調節到pH4~5。栽後每隔2~3年需換盆1次,更換腐爛變質的基質,且春季新根尚未生長時換盆最好。豬籠草對水分的反應非常敏感,高溼度條件下生長髮育良好,而若生長環境過於乾燥,則不會長出捕蟲囊。因此,生長期間需經常噴水,春秋兩季應保持每天澆水1~2次,夏季每天3~4次,冬季1~2天1次。此外,為了維持較高的環境溼度,在澆水保溼之外,還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其周圍灑水或噴霧,儘量提高空氣的溼度,而且越是高溫季節,就越要高溼環境,豬籠草才會得以旺盛生長,並長出可愛的捕蟲囊。 豬籠草對光照的需求比較特殊,喜光線充足的環境,又怕強光直射,光照不足則植株生長弱小,葉片和捕蟲囊變小,甚至長不出捕蟲囊。至於光照強度多少為宜,不同種類之間差異很大,可透過捕蟲囊外表色澤來判別。通常強光下長出的捕蟲囊色澤會變紅,而弱光下長出的捕蟲囊除纖細外,表面多為暗綠色或無光澤。通常情況下,夏季需避強光直射,或用遮陽網遮陰,或避光蒔養,以防強烈的Sunny灼傷葉片,秋冬季則置於Sunny充足處,有利於葉籠的生長髮育。 豬籠草對肥料的要求比較嚴格,通常宜在每年春末至仲秋的生長旺盛期間,每月淋施1~2次稀薄的有機液肥或高稀釋倍數的商品液肥,奧綠肥、花寶、施達、多木、喜碩等均有良好效果。施肥過多或過少均不好。若施肥不足,營養不良,輕者長出的捕蟲囊既少又小,且色彩暗淡,觀賞價值降低,嚴重時則長不出捕蟲囊而失去觀賞價值。但若施肥過多,植物生長旺盛,也易出現因養分太多而不長捕蟲囊的現象發生。因為在自然界野生狀態下,豬籠草產生捕蟲囊的目的是用來捕食陷落的昆蟲,並將其分解成生長所需的養分吸收。 豬籠草可用扦插、壓條和播種繁殖。前兩種方法適用於家庭蒔養,後一種方法多為商業生產者和科學研究工作者所採用。 扦插繁殖宜在每年春末夏初進行,從生長健壯的植株上選取粗壯枝條,剪取2~3節或1葉帶1段莖節為插穗,並將葉片剪半,基部剪成45°斜面,用水苔將插穗基部包紮,放進裝有水苔和盆底墊有小卵石的扦插盆內,並用塑膠大口袋連盆和插穗包起來,保持100%空氣溼度和30℃高溫;或在莖部切品處塗抹生根粉或吲哚丁酸促根劑後,插入溼水苔中或粗沙床中,堅持每天噴水,保持充足光照和高溫高溼的環境條件;也可用長有側芽的莖節單節扦插,即將粗壯枝條帶芽的一節連葉剪下,剪口用生根粉或吲哚丁酸促根劑塗抹後,插入溼水苔中,露出側芽即可。約3~4周即可生根,直至新芽長到2.5cm~4cm,併產生1~2片葉時便可上盆栽植。 壓條繁殖分壓條與高壓兩種。壓條繁殖即在生長期間選取粗壯柔軟的枝條,用利刀割傷莖段,並使切口呈"V"型,然後用溼苔蘚包紮或將其埋入溼水苔或植料中,壓實並淋透水,必要時還可用磚或石塊將莖段壓住,以防壓條從植料中抬起,約1個月左右切口即會長出新根,直到新芽長至4釐米左右時便可從母株上切斷上盆另植。而空中壓條則需選擇成熟、粗壯的枝條,在所需長度的莖枝上用利刀作莖皮環切或者刻出一個"V"型切口,塗抹上生根粉並用溼水苔包裹後,再用塑膠薄膜包裹並扎牢上下開口,待2~4個月新根長出後即可剪下,除去外包裹的薄膜後即可上盆種植。 相比之下,豬籠草的播種繁殖則比較麻煩,需進行人工輔助授粉方能獲得種子,且要即採即播。播種宜用育苗穴盤,並置於溫室內或小拱棚內培養。基質宜用泥炭土、蛭石和珍珠岩配製的混合培養土,每穴1~2粒,播後覆蓋一層細土,使種子呈半隱半露狀態,然後噴水使其充分溼透後,置於高溫(27℃~30℃)高溼(相對溫度85%~90%)的環境中培養,以後每天觀察土壤溫度,注意噴霧保溼,保持基質溼潤,避免強光直射,必要時需用85%~90%的遮陽網遮陰。約6~7周後即可發芽,但小苗期不耐移栽,也不要間苗,通常可待小苗長大並顯得擁擠時再上盆定植。幼苗一般栽培3~4年才能產生葉籠。
在葉尖部分。然後慢慢形成小的捕蟲籠,再長大,就變成了真正的豬籠草、、 下面是豬籠草的種植方法,你看一下: 豬籠草喜溫暖、溼潤、半陰、通風的環境。不耐寒,怕乾燥和強光。生長適溫為25℃~30℃,低於15℃則停止生長,10℃以下易受凍。栽培宜用吊籃、吊盆和具有通風透氣良好的素燒盆等方法,既可以使用既疏鬆透氣,又具較好保水能力的基質,如水苔、泥炭土等,也可使用水苔和泥炭土等量混合基質,或水苔、蕨根和粗砂或陶粒混合基質,或泥炭土、水苔、木炭和冷杉樹皮屑混合基質。但不論是那一種基質,酸鹼度均應調節到pH4~5。栽後每隔2~3年需換盆1次,更換腐爛變質的基質,且春季新根尚未生長時換盆最好。豬籠草對水分的反應非常敏感,高溼度條件下生長髮育良好,而若生長環境過於乾燥,則不會長出捕蟲囊。因此,生長期間需經常噴水,春秋兩季應保持每天澆水1~2次,夏季每天3~4次,冬季1~2天1次。此外,為了維持較高的環境溼度,在澆水保溼之外,還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其周圍灑水或噴霧,儘量提高空氣的溼度,而且越是高溫季節,就越要高溼環境,豬籠草才會得以旺盛生長,並長出可愛的捕蟲囊。 豬籠草對光照的需求比較特殊,喜光線充足的環境,又怕強光直射,光照不足則植株生長弱小,葉片和捕蟲囊變小,甚至長不出捕蟲囊。至於光照強度多少為宜,不同種類之間差異很大,可透過捕蟲囊外表色澤來判別。通常強光下長出的捕蟲囊色澤會變紅,而弱光下長出的捕蟲囊除纖細外,表面多為暗綠色或無光澤。通常情況下,夏季需避強光直射,或用遮陽網遮陰,或避光蒔養,以防強烈的Sunny灼傷葉片,秋冬季則置於Sunny充足處,有利於葉籠的生長髮育。 豬籠草對肥料的要求比較嚴格,通常宜在每年春末至仲秋的生長旺盛期間,每月淋施1~2次稀薄的有機液肥或高稀釋倍數的商品液肥,奧綠肥、花寶、施達、多木、喜碩等均有良好效果。施肥過多或過少均不好。若施肥不足,營養不良,輕者長出的捕蟲囊既少又小,且色彩暗淡,觀賞價值降低,嚴重時則長不出捕蟲囊而失去觀賞價值。但若施肥過多,植物生長旺盛,也易出現因養分太多而不長捕蟲囊的現象發生。因為在自然界野生狀態下,豬籠草產生捕蟲囊的目的是用來捕食陷落的昆蟲,並將其分解成生長所需的養分吸收。 豬籠草可用扦插、壓條和播種繁殖。前兩種方法適用於家庭蒔養,後一種方法多為商業生產者和科學研究工作者所採用。 扦插繁殖宜在每年春末夏初進行,從生長健壯的植株上選取粗壯枝條,剪取2~3節或1葉帶1段莖節為插穗,並將葉片剪半,基部剪成45°斜面,用水苔將插穗基部包紮,放進裝有水苔和盆底墊有小卵石的扦插盆內,並用塑膠大口袋連盆和插穗包起來,保持100%空氣溼度和30℃高溫;或在莖部切品處塗抹生根粉或吲哚丁酸促根劑後,插入溼水苔中或粗沙床中,堅持每天噴水,保持充足光照和高溫高溼的環境條件;也可用長有側芽的莖節單節扦插,即將粗壯枝條帶芽的一節連葉剪下,剪口用生根粉或吲哚丁酸促根劑塗抹後,插入溼水苔中,露出側芽即可。約3~4周即可生根,直至新芽長到2.5cm~4cm,併產生1~2片葉時便可上盆栽植。 壓條繁殖分壓條與高壓兩種。壓條繁殖即在生長期間選取粗壯柔軟的枝條,用利刀割傷莖段,並使切口呈"V"型,然後用溼苔蘚包紮或將其埋入溼水苔或植料中,壓實並淋透水,必要時還可用磚或石塊將莖段壓住,以防壓條從植料中抬起,約1個月左右切口即會長出新根,直到新芽長至4釐米左右時便可從母株上切斷上盆另植。而空中壓條則需選擇成熟、粗壯的枝條,在所需長度的莖枝上用利刀作莖皮環切或者刻出一個"V"型切口,塗抹上生根粉並用溼水苔包裹後,再用塑膠薄膜包裹並扎牢上下開口,待2~4個月新根長出後即可剪下,除去外包裹的薄膜後即可上盆種植。 相比之下,豬籠草的播種繁殖則比較麻煩,需進行人工輔助授粉方能獲得種子,且要即採即播。播種宜用育苗穴盤,並置於溫室內或小拱棚內培養。基質宜用泥炭土、蛭石和珍珠岩配製的混合培養土,每穴1~2粒,播後覆蓋一層細土,使種子呈半隱半露狀態,然後噴水使其充分溼透後,置於高溫(27℃~30℃)高溼(相對溫度85%~90%)的環境中培養,以後每天觀察土壤溫度,注意噴霧保溼,保持基質溼潤,避免強光直射,必要時需用85%~90%的遮陽網遮陰。約6~7周後即可發芽,但小苗期不耐移栽,也不要間苗,通常可待小苗長大並顯得擁擠時再上盆定植。幼苗一般栽培3~4年才能產生葉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