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鍾漢文
-
2 # 無名一家言
說實話,這種感覺我還真沒有過。
我喜歡外國古典文學作品,比如說狄更斯,奧斯丁,屠格涅夫,契訶夫,他們的小說描繪的是十八、十九世紀的英國和俄羅斯,這種遙遠年代的陌生生活對今天的我們而言是新鮮有趣的,想要了解那時的歷史背景,生活方式,文化差異,就會有閱讀的衝動,當你靜下心來,沉浸在書中的故事裡不能自拔時,你才能領略閱讀的趣味。對我自己來說,正是透過閱讀這些外國古典名著,我才瞭解十九世紀英國城市裡下層小人物的生活,鄉村士紳階層的愛情和婚姻,知道了什麼是俄國社會里的多餘的人,也欣賞到了俄羅斯廣袤的草原風光……當你真正讀進去了,就會感同身受,怎麼會彆扭呢
-
3 # hy春風裡
彆扭一般出在語句上。
主要還是翻譯的問題,若是懂外語,用外語直接閱讀就不會有這樣的情況。
即便有,那也只是因為思想方式不一樣,若是隻是因為思維的方式不一樣,那到還好,畢竟沒個人的思維角度都不一樣,有些東西或許年輕的時候不太理解,但是隨著年紀的增加,會理解更多不同的思想。若是你這個時期看著彆扭,等你年紀在大一點,經歷的多一點,回頭來再來讀,應該會好很多。
然後在把問題迴歸到語句的方面。
翻譯過來的版本與原本是不一樣的,就算譯的再好也會有差別。
各個國家的語種不同,即便翻譯出來了意思,即便意思翻譯的在精確,但翻譯過來的畢竟是翻譯過來的。
就好比將漢語翻譯成外語,經常會有很多人說,老外的語言無法將唐詩,宋詞翻譯出它的意境。
這對於外語翻譯成漢語來說其實是一樣的。
不過總的來說,讀一本說,優美漂亮的語法畢竟只是作者為文章增加的色彩,能將文章所要表達的精神讀懂才是最重要的。
-
4 # 西西弗斯的西
我大概是從大二喜歡上外國文學,主要是歐美文學,當然讀的都是翻譯過來的外國文學作品。對於初讀者而言,那些長長的拗口的人名最是讓人頭疼的。而這就是關鍵所在,因此首先一定要記住人名;其次儘量讀慢一點,理清小說的故事脈絡以及發生在這些人物身上的事件;最後如果你能對西方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有所瞭解,那麼你就能從小說的故事層面進入到文化領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文化障礙,讀懂外國的作品。
-
5 # 即風說
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我想提問者想問的外華人,更多指的是西方人,東亞圈基本受中國文化影響,而其他圈大多受西方影響,這裡我就把這種外華人粗認為是西方人了。
一、思維習慣。西方人的社會觀和中國是不一樣的,可以這麼說,西方人的社會關係類似於一根根柴捆在一起,形成團體;而華人的社會關係是差序格局的,更像一個個丟進水裡的石頭激起的波紋交錯在一起。因而中外社會關係的不同,對個人價值的定位也不同,所以用中國式思維去理解外國文學自然會彆扭。
二、表達風格。有一種說法是,西歐地形多平原,而中國多山地丘陵,所以在性格方面,西方人顯得更直白,而華人多算計。加上中國官場文化發源早,流傳時間長,而西方封建史大多是宗教統治史,比較黑暗。所以華人表達風格上隱晦之意多,而西方表達風格更直白,少影射。所以讀起來不是那麼符合華人的口味。
三、翻譯問題。正是由於前兩者的差異,導致中英互譯的意思相差很大。中西方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蘊,而由於翻譯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對同一句話的理解自然也不同,字裡行間的韻味也就缺失了。曾經《紅樓夢》被西方翻譯過,然後再英譯中後就變成《紅色閣樓上的夢》,意境之差,雲泥之別。
-
6 # 倒影入清瀾
主要翻譯的問題吧,人民文學出版社有個外國文學名著名譯系列,都是名家翻譯,比如豐子愷,楊絳,朱維之,朱生豪,葉君健,傅雷等等,儘量買早期學者的譯著,這些人大多有旅歐旅日求學的經歷,而且學問紮實。
-
7 # 楊玉貴841
主要還是閱讀習慣。再有翻譯水平的差異也會影響讀者的閱讀興趣,產生讀不進去的感覺,讀書是個紮實活,心情浮燥是讀不了書的。
-
8 # 故紙閒談
其實本人閱讀外國名著很少,但此問題我也遇到過。之所以會這樣,我認為有兩點。
語言翻譯 一般我們在閱讀過程中產生一些文字不該出現在這個段落,或者覺得某一段落彆扭的時候,基本都出在翻譯者上面。一些優秀的翻譯者會根據段落的前後呼應關係,進行一些嚴謹的邏輯思考,站在作者或者文中人物的角度去翻譯這段話,而有些翻譯者屬於單詞類翻譯,一個詞語一個字的進行翻譯,完全不考慮是否前後對應,由此便會讓閱讀者產生茫然。有人把翻譯只是去當工作去應付完成,有人則把翻譯當成對自己的挑戰,其結果也就高低立判了。我最喜歡的作家王小波就經常在自己的文中提到,他最喜歡王道乾先生翻譯的《情人》,這足以說明一個好的翻譯對於作品的重要性。
思考習慣和行為定式 由於國外和國內的生活環境,行為習慣等諸多差異,註定兩方人的作品也是有明顯差異。華人做文章更多的是講究一種意境之美,從環境描寫中感悟人生或者心境,而國外似乎更注重其邏輯思考和思想深度等。最簡單的比較便是畫作,國畫水墨丹青更注重的是意境,而外國油畫類的更注重的是寫實和抽象,這種差異也在文學作品中有更多體現。例外四大名著中開篇必然有一段統領全文的五言或七言詩詞作為引子或者文章主旨,而國外的話更注重開頭去吸引讀者的閱讀慾望。如《情人》中的我已經老了,… 《局外人》中的今天我媽媽死了,……以此來吸引讀者去閱讀,當然語法等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為何在閱讀國外名著的時候會有些彆扭的想法,其實我個人覺得國內的好多文學作品恐怕在我有生之年都無法看完和理解透徹,對於外國文學基本就屬於絕緣了。
在下王二,和我一起安靜吃"瓜"。如果你也認同,給個關注在走吧。
-
9 # 大悔憶智周
文化、思維方式、語言表達習慣的差異造成的。
例如,“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於2003年7月釋出了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聯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裡面對‘We Media’下了一個十分嚴謹的定義:‘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後,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
費解,陌生。
如果譯者完全按中國語言來翻譯,會失真,會丟失一些東西——這還是科學性說明性語言的翻譯,文學的描寫性語言的翻譯更是如此。要想曲盡其妙,就會異於本土語言習慣。
不過,讀多了也就感到舒服了。
記得最早讀的一些外國文學作品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牛虻》、《青年近衛軍》,沒有覺得有什麼彆扭,讀魯迅翻譯的《死魂靈》,因為魯迅是大家,語言精煉獨特,就感覺他的那種翻譯語言比較陌生,但後來外國文學作品讀多了,又長期讀《世界文學》雜誌,所以也就習慣了,還能欣賞語言的美妙。
-
10 # 三木寶寶1
翻譯是半個作者,翻譯對原著有著個人的理解,再加上文筆,用本國語言翻譯成書。有時一部外國名著會有不同的翻譯版本,看起來會有不同的感覺。
回覆列表
主要是語言不通,翻譯方面沒有盡最大適宜性翻譯,我讀過馬克思的《安妮》其中裡面的很多翻譯都不太複合我們的表達習慣,尤其是描寫心理狀態的!總覺得枯燥,硬棒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