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奕天讀歷史

    項羽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起兵響應陳勝、吳廣,率軍三年滅秦,分封諸侯,自稱“西楚霸王”,確實有霸氣的資本。

    項羽之所以要反秦,原因很簡單,一是秦楚之間的世仇,項羽要復興楚國;二是項羽的才華出眾、勇武無敵,有滅秦的能力、勇氣和信心。

    春秋戰國時期的古人,對於家國情仇,比我們現在人的家鄉觀念還要執著。我們現代人可以為了自己的家鄉,爭名人、爭聖地,吵得不可開膠。而古人,卻是可以為了自己的國家(諸侯國),拋頭顱、灑熱血,打到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這點從南韓張良一直致力於刺殺秦始皇,楚國屈原聽聞郢都陷落投身汨羅,就可以看出來。

    項羽正是舊楚國將領世家後裔,其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楚國抗秦名將項燕。項燕也是楚國最後一位誓死抵抗秦國的楚國名將,最終被秦將王翦戰敗,自殺身亡。項羽鉅鹿之戰,破釜沉舟,殊死圍殲了王離近二十萬大軍,不知道項羽當時是不是有為先祖報仇的想法。而王離被俘後,也沒寫王離投降,很大可能是被項羽殺了。

    而項羽麾下的大謀士范增,最初遊說項梁起兵時,也說,“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可見楚人對秦國的仇恨是深入骨髓的。

    項羽的心中,同很多楚國貴族一樣,必然存在著光復楚國的夢想,所以,當看到秦始皇巡遊時,才對項梁說,“可取而代也。”而在項羽滅亡秦國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實現了光復楚國的夢想。

    當然,光有夢想,沒有實力也是不行的。項羽正好具備了率領千軍萬馬,縱橫馳騁沙場,克敵制勝的本領,確實是統帥之才。

    項羽少時不喜讀書,不愛舞劍,卻學了萬人敵的兵法,讓其叔父項梁大為驚奇。項羽身材魁梧,力能舉鼎,勇力才氣過人,年少時,已經是吳中子弟中的霸王。起義之初,會稽太守府邸一戰,項羽力戰會稽太守門下數百人,“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懾伏,莫敢起。”項羽的勇武已經顯現無餘,不愧為“西楚霸王”。

    項羽富有秦楚之間的滅國之恨,有復國的理想,還有實現理想的才華,以及實現理想的勇氣和信心,這才在看到秦始皇時,由衷的對項梁說出了“彼可取而代也”心聲之語。

    一點題外話,如果項梁不死,項梁很有可能先入關中,進而稱帝。史書上沒有看到項梁有兒子,因此對項羽至親。項梁死後,必然將皇位傳於項羽。也許此時,項羽雖然沒有了“西楚霸王”的稱號,但是卻可以成為一代開疆拓土的霸主。項羽取代劉邦,匈奴很可能在楚國重新立國之初,已經被打到慘慼戚、悽慘慘了,不用像漢朝那樣,等了數十年才開始了對匈奴的進攻,而現在的“漢族”,很可能就改稱“楚族”了。劉邦也是楚人呀。

  • 2 # 文史磚家

    古人在形容武將的勇猛時,常會講“王不過項,將不過李”,其中“李”指的是唐末五代猛將李存孝,而“項”自然指的便是西楚霸王項羽。項羽本名項籍,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孫。秦始皇兼併六國後,將各國的貴族子弟全部遷往關中,實行監管式居住,其中便包括項羽及其叔父項梁。數年後,項梁因為殺人遭到追捕,便帶著項羽一同逃往吳中,由此叔侄二人便成了朝廷緝拿的逃犯。

    由於項家世代忠良,所以項梁在吳中威信非常高,賢士大夫都傾心與之交結,當地的大事也全由他出面主持。項梁利用這種便利條件,暗中招兵買馬、訓練子弟,時刻準備進行反秦事業(“項梁者,楚將項燕子也,嘗殺人,與兄子籍避仇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其下。”見《資治通鑑》)。

    在項家子弟當中,項梁重點培養的物件,非侄兒項羽莫屬。項梁起初教他讀書,可項羽讀了沒幾天便把書簡丟棄,死活不肯再學。項梁無奈,只好又教他練劍,可後者依然是練了沒幾天,便把劍丟在一旁。項梁很生氣,便對侄兒講:“你這個不爭氣的混小子,讀書、練劍都好好學,你想學什麼?”

    項羽滿臉不屑地跟叔父講:“讀書識字不過是記住姓名罷了,學劍也只能和一個人對敵,有什麼可值得學習的?如果要我學的話,就學那種可以抵擋萬人的學問。”項梁心中大喜,便教他學習兵法,可項羽興沖沖地學了沒幾天,便淺嘗輒止,不肯再深入研究。

    項羽如此不上進,讓項梁非常失望,覺得侄兒可能真的是“朽木不可雕”,再怎麼栽培都沒用,倒不如由他而去。可就在項梁要對項羽徹底失望之際,一件事讓他對自己的認知有了徹底的改觀。這件事,還要從秦始皇巡遊會稽郡說起。

    原來秦王嬴政在兼併六國、建立秦帝國後,為了宣揚威德,使六國舊民從精神上對其臣服,以達到安定天下、成就萬世基業的目的,曾經在全國各地進行過六次大規模的巡視。秦始皇每次出巡時都會帶著大批人馬,擺出盛大的儀仗隊伍,場面之宏大威風,常常令沿途的百姓驚歎不已。

    在最後一次出巡時(前210年),秦始皇從咸陽出發,先後到達今天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浙江、山東、河北等七個省份,在途徑會稽郡(秦時治所在今蘇州市)時,其出行場面恰好被隱匿在當地的項梁叔侄看到。

    當皇帝的儀仗隊伍浩浩蕩蕩、威風凜凜的駛過時,大路兩旁佇立著無數觀看的百姓,人群中發出一陣陣如潮水般的驚呼。項梁看的如痴如醉,結果卻瞥見侄兒不斷地斜著眼冷笑。項梁不明就裡,便問侄兒是怎麼回事,結果項羽頗為不屑地說:“始皇帝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將來有一天,我會取代他。”

    項梁聽後大驚失色,趕緊伸手去捂住他的嘴巴,然後小聲地責備他說:“別瞎說,你不想活命了,你知不知道這些話若被聽到,咱們家族會遭遇滅門之災?”不過,話雖然這樣講,但項梁心中卻是暗暗讚歎侄兒的膽識(“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引文同上)。

    項梁對侄兒說的話雖然感到驚異,但並沒有想到它最終竟能“兌現”。就在當年年夏天,秦始皇在巡視即將結束之際,暴死於沙丘,幼子胡亥在趙高、李斯的扶持下登基,是為秦二世。秦二世在位期間,暴虐苛酷甚於其父,逼得百姓更加沒有活路,結果不久便發生了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

    大澤鄉起義後不久,六國舊貴族紛紛響應,項梁叔侄也趁機舉兵反秦、渡江作戰,並扶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主公。項梁後來被秦將章邯擊殺,項羽遂代替叔父統領軍隊,並接受楚王的命令,和劉邦兵分兩路西行滅秦。

    公元前206年十一月,項羽進入咸陽,殺害降王子嬰,並縱火焚燒宮室,正式滅亡秦朝。項羽完成滅秦大業後,自立為西楚霸王,位居各諸侯王之上,成了實際上的皇帝。從這一刻起,項羽終於完成了自己當初許下的對秦始皇“取而代之”的誓言,此時他只有26歲,距當年立誓僅過了4年時間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好漢歌的歌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