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肖小朵

    最初開始讀心理學的書源於偶然看到一段很有道理的文字,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裡面的,我這個人看書就是覺得三觀相似才會去讀,然後就買了一個系列的張德芬老師的書,剛好讀那個系列的書的時候,處於人生低谷,真的是她那個一系列的書帶我走出了陰暗,看見了光明。

  • 2 # 小播讀書

    有三本心理學著作對我影響比較大,一本書丹尼爾·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另外一本是尼古拉斯·塔勒布的《黑天鵝》和《反脆弱》。

    《思考,快與慢》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理性,而且在面臨選擇和決策時,經常會陷入認知陷阱。我們的一生充滿了選擇,有人說人生即選擇,但作者告訴我們,我們大部分的選擇其實都是不理智甚至是錯誤的。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能駕馭自己的思想,但作者告訴你,我們的直覺和記憶很多情況下都是不可靠的。大腦存在兩套完全不同的決策系統,系統1和系統2。系統1是憑直覺、記憶、聯想和簡單的因果關係進行判斷和決策的,它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和內在情緒的影響而產生偏見;而系統2是理性、謹慎的,但它是緩慢,且費時費力的。本書作者告訴我們,我們的大腦相當懶惰,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決策都是由系統1做出的,所以會產生很多認知偏見。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這種思維偏見,也比比皆是,比如評價一個人很容易憑藉第一印象或者某些顯著的特徵;比如評價一件事,我們也很容易帶入個人情緒,而不是客觀理性分析。而且每個人都有認知自大的傾向,而且這種偏見是很難察覺的。每個人經常會為自己的觀點找理由,而不是真的去找客觀的證據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思維裡的陷阱。

    就像哲學家大衛·休謨說的那樣:理性只是激情的奴隸。

    《黑天鵝》和《反脆弱》這兩個是尼古拉斯·塔勒布關於黑天鵝事件描述和應對策略的姊妹篇,很多人都聽說過或者讀過《黑天鵝》這本書,所以我在這裡就不講了,但是很少人讀過甚至聽說過另外一個《反脆弱》,我甚至認為這本書比前一本《黑天鵝》更具有思想性。

    黑天鵝事件是指那些造成了廣泛的、嚴重後果的,不可預知的、不定期發生的大規模事件。在《黑天鵝》中,作者全面闡述了黑天鵝是如何形成,並對人類社會和歷史程序產生了哪些深刻的影響。同時,還闡述了由於人類的種種認知偏差和認知侷限性,導致了我們對黑天鵝事件視而不見。而這本《反脆弱》正是對《黑天鵝》書中提出的問題的全面解答和更深入的思考。可以說《黑天鵝》讓我們認識到世界是充滿未知和風險的,那麼我們將如何應對呢?本書給出了答案。

    尼采有句名言:殺不死我的,只會讓我更堅強。在《黑天鵝》中,作者向我們揭示了極其罕見而不可預測的事件如何潛伏在世間萬物的背後,而在本書中,他極力為不確定性正名,讓我們看到它有益的一面,甚至證明其存在的必要性,他還建議我們以反脆弱性的方式構建事物,讓我們不僅能從混亂和波動中受益。

    什麼是反脆弱?這個詞看起來很奇怪,在瞭解反脆弱之前,讓我們首先了解一下脆弱。通常意義上的脆弱很容易理解,在我們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脆弱的,比如說我們的情感或者人際關係,再比如一個郵遞包裹或者一個玻璃杯,因為它們很容易被損壞。在這本書裡面,作者所說的脆弱,是泛指那些很容易因風險而會遭受的損失的事物。那麼脆弱的反義詞呢?我們很容易脫口而出是堅強或者堅固,但本書中,作者將反脆弱定義為脆弱的對立面,而不是通常我們理解的堅強或者堅固。即如果脆弱表示因風險而遭受損失的話,那麼作為其對立面的反脆弱,就應該是因風險而獲得收益,這便是本書的副標題所說的:從不確定性中獲益。

    這本書內容較為深奧,很多內容具有某種程度的哲學思維或者哲學化表述,所以理解起來會比較費力,但是本書的內容從大自然的進化規則到現代社會的執行法則,顛覆了我們大量的認知,給了我們非常多的啟示,相信讀完本書你將獲得不一樣的人生視角。全書分別從以下5個部分講解:

    1.什麼是反脆弱,反脆弱是如何形成和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大自然的進化的;2.現代社會遏制了反脆弱性的出現,這將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後果;3.選擇權和反脆弱性的關係,以及如何從反脆弱性中獲益;4.知識與反脆弱性的關係,以及人類對知識獲取和應用的錯誤認知;5.非線性與脆弱性的關係,以及非線性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 3 # 颿清揚

    年輕時候接受的教育,讓人以為彷彿西方社會人人皆崇尚“人不為己,天株地滅。”但讀了西方心理學的書才發覺,這種價值觀被視為一種不健康的心理。

    反倒是華人慢慢地把人性的自私接受為天經地義。

    西方社會對人性的反思,遠遠走在了中國當代社會的前面。

    至今記得人本主義心理學中的一句話:人是一種創造出文明來壓抑自己的神經症動物。

    我們給自己設計出了一套價值體系(功利主義),然後把自己的身心關進了這個人情冷漠、沒有幸福感的籠子。為了利益而與整個外部世界對立,將自我分裂成思想鬥爭的兩面。內心處於對抗、壓抑狀態。抑鬱成為普遍的心理病疾。

    有一段時間,西方成功學類的書籍大量湧入國內。如何實現成功?卡耐基告訴人們:積極的心態+確定的目標。

    這個公式大體上是沒錯。但什麼樣的心態算積極?本拉登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也很積極,他成功地炸掉了世貿大廈。這算是人生的成功嗎?

    《哈佛幸福課》也是一本很有價值的書,除了有確定的目標,它必須賦予人生正確的價值、意義。目標+意義,成功才更完整。

    幸福本來很簡單,“窮得穿不起襪子的人,想一想那些失去雙腿的人。”一生健康、平安,沒有煩惱,就是最大的幸福。

    中到彩票大獎的人,一年之後,他的幸福感很快跌落。很多登上名利場巔峰的明星,最後需要靠酒精、毒品填充心靈的空虛。

    很多人實現了物質追求的目標,最後還是沒有獲得持久的幸福感。

    人生的目標必須有社會的價值、意義。健全的社會,依賴於健全的自我意識。它不是來自一個充滿人心妄念、唯利是圖的大腦。

    人不為己,應該是“人不修為自己”,沒有修為,“天株地滅”。

    作家畢淑敏說:幸福其實是內心的一種寧靜,是靈魂的成就。

    沒有那麼多憂愁、恐懼、衝突、糾結。不為過去而失落,不為將來而憂慮,平靜地體驗、覺知當下的存在。

    內心的強大與淡定,是衡量幸福與成功的重要標準。

    心中無敵,是為仁者。天地為“二”,“人”與天地合一。

    江湖中的魚,自由自在,忘掉了泉池乾涸時對“惡世”的抱怨,忘掉了水窪充滿時對“善恩”的讚美,幸福的生命,心中早己忘掉了“善、惡”,“兩忘而化其道”,生命融入了廣闊的整體世界,無我、無執。

    仁者,與萬物共生而一體,自然悲慈。對生命世界的愛,才能帶來人世間的光明,驅散人性的黑暗,化解人生的不幸。

    仁者終會成長為智者,反之亦然。不仁者,不智。不智者,不仁。智慧與悲慈,是人之本心自性的一體之二面。明心見性,可覺此二。

    心靈世界的真相,千萬億字也無法表達,不如禪心無言。

    心理學的書,只是一個心靈迴歸的指引。覺悟還得靠自己,在“人生經歷”這本基礎教材中去參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博人傳》博人和新希聯手打傷了大筒木浦式,你們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