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朝代都不一樣,大概就是州相當於省;郡相當於市,縣相當於縣。夏商周(分封制):方國、諸侯國。秦朝(郡縣制):郡(相當於省)、縣(隸屬於郡);每郡平均下轄二百縣。西漢(郡國並行制):郡(侯國與其同級)按級下轄 縣—道—邑。東漢(州制):首創州制行政監察區,在 郡、國之上增設十三刺史分理全國十三 州,中國開始出現 州—郡—縣的三級行政區劃制度。三國魏晉南北朝:大致上沿襲東漢 州—郡—縣的行政區劃制度。隋朝:改為 州、 縣 兩級行政區劃制。唐朝(道制):依山川形勢劃全國為10 道 ,道 下轄 府、州(府州同級), 府 和 州 再分別下領各縣。後因增設節度使,成為後期的 道—節度使—府(州)—縣制,不過安史之亂後 道 已為虛設,唐末實際上還是三級制。宋朝(路制):宋初承襲唐制,後改為路制。 路 下為府或州(府雖與州同級,但地位要略高於州),下再領縣。宋後期增設軍、監兩類行政單位,視其轄區大小或歸與府州同級,或歸與縣同級。元朝(行省制度):行省下轄 路,路 下領 府或州,府和州 下轄 縣 。不過後期也出現 直隸府、直隸州,與路並列隸屬於行省。明朝:全國分兩京與13布政使司(俗稱13省)。兩京直隸皇帝,而布政使司(省)下轄府,府下領州,州下領縣。(路 一級行政區劃在明朝則被完全廢除了)清朝:邊疆設定軍轄區,內地設省制。省 下轄 府 和 直隸州,府 下領 散州 和 縣 。後期增設 直隸廳 其地位低於府,但高於直隸州。變成 府—廳—州—縣。
每個朝代都不一樣,大概就是州相當於省;郡相當於市,縣相當於縣。夏商周(分封制):方國、諸侯國。秦朝(郡縣制):郡(相當於省)、縣(隸屬於郡);每郡平均下轄二百縣。西漢(郡國並行制):郡(侯國與其同級)按級下轄 縣—道—邑。東漢(州制):首創州制行政監察區,在 郡、國之上增設十三刺史分理全國十三 州,中國開始出現 州—郡—縣的三級行政區劃制度。三國魏晉南北朝:大致上沿襲東漢 州—郡—縣的行政區劃制度。隋朝:改為 州、 縣 兩級行政區劃制。唐朝(道制):依山川形勢劃全國為10 道 ,道 下轄 府、州(府州同級), 府 和 州 再分別下領各縣。後因增設節度使,成為後期的 道—節度使—府(州)—縣制,不過安史之亂後 道 已為虛設,唐末實際上還是三級制。宋朝(路制):宋初承襲唐制,後改為路制。 路 下為府或州(府雖與州同級,但地位要略高於州),下再領縣。宋後期增設軍、監兩類行政單位,視其轄區大小或歸與府州同級,或歸與縣同級。元朝(行省制度):行省下轄 路,路 下領 府或州,府和州 下轄 縣 。不過後期也出現 直隸府、直隸州,與路並列隸屬於行省。明朝:全國分兩京與13布政使司(俗稱13省)。兩京直隸皇帝,而布政使司(省)下轄府,府下領州,州下領縣。(路 一級行政區劃在明朝則被完全廢除了)清朝:邊疆設定軍轄區,內地設省制。省 下轄 府 和 直隸州,府 下領 散州 和 縣 。後期增設 直隸廳 其地位低於府,但高於直隸州。變成 府—廳—州—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