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賦啊!
歷史上有一些過目不忘的人,比如: 三國時期,當時蜀漢正值征戰的多事之秋,行政工作異常繁重,公務繁雜細碎,工作量很大。有個叫費瑋的人,擔任蜀漢的尚書令。此人的確有過人之處,辦事精明,見識過人,每每審閱公文,略望一眼,便已知道其中的主要意思,速度超過常人幾倍,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就是這個過目不忘就不是常人所具備的,不僅如此,而且精力過人,他經常在早晨和傍晚聽取大家的意見,處理公事,中間接待賓客,飲食娛樂,還要做博弈之戲,每次都能使人盡興快樂,公事也不荒廢。 《三國演義》第六十回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張松去許都求見曹操,曹操見張松矮小,相貌又醜,便有意冷落他,邊洗足邊接見,使張松憋了一肚子氣。次日,曹操掌庫主簿楊修拿出曹操新著兵書《孟德新書》給張松看,意欲顯示曹操的才華。張松看了一遍即記了下來,故意笑曰:“此書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闇誦,何為新書?此是戰國無名氏所作。”楊修不信,張松說:“如不信,我試誦之。”遂將《孟德新書》從頭至尾朗誦一遍,並無一字差錯。楊修大驚,就去告知曹操,曹操奇怪地說:“莫非古人和我想的都一樣?”認為自己的書沒有新意,就讓人把那本書燒了。其實曹操上了張松的大當:張松用他驚人的記憶力,把整部《孟德新書》硬是背了下來。 古今中外,類似張松這樣過目不忘的大有人在。中國東漢時的思想家王充,年輕時看書,“一見即能誦憶”。三國魏時的王粲,能“過目不忘”。有一次,他與朋友們看了路邊的一塊碑文,朋友們有意要考他一下,叫他把剛看過的很長的碑文背誦出來,他果然背得一字不差。 唐朝有個學士叫常敬忠,10多歲時已經把五經背得滾瓜爛熟。有一次,唐玄宗叫人對他進行考試,拿出一本非常罕見的萬言書,要他閱讀10遍後背誦出來。結果,常敬忠讀到第七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了出來。 唐朝還有個崔涓,剛到杭州做刺史時,為了熟悉衙門中的書吏、差役等人的姓名,便命每人以紙一幅,用大字寫上自己的姓名,縛於襟上。他看過一遍後,好幾百個書吏、差役,便都能直呼其名。
這些真的是天賦,不能比的!
天賦啊!
歷史上有一些過目不忘的人,比如: 三國時期,當時蜀漢正值征戰的多事之秋,行政工作異常繁重,公務繁雜細碎,工作量很大。有個叫費瑋的人,擔任蜀漢的尚書令。此人的確有過人之處,辦事精明,見識過人,每每審閱公文,略望一眼,便已知道其中的主要意思,速度超過常人幾倍,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就是這個過目不忘就不是常人所具備的,不僅如此,而且精力過人,他經常在早晨和傍晚聽取大家的意見,處理公事,中間接待賓客,飲食娛樂,還要做博弈之戲,每次都能使人盡興快樂,公事也不荒廢。 《三國演義》第六十回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張松去許都求見曹操,曹操見張松矮小,相貌又醜,便有意冷落他,邊洗足邊接見,使張松憋了一肚子氣。次日,曹操掌庫主簿楊修拿出曹操新著兵書《孟德新書》給張松看,意欲顯示曹操的才華。張松看了一遍即記了下來,故意笑曰:“此書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闇誦,何為新書?此是戰國無名氏所作。”楊修不信,張松說:“如不信,我試誦之。”遂將《孟德新書》從頭至尾朗誦一遍,並無一字差錯。楊修大驚,就去告知曹操,曹操奇怪地說:“莫非古人和我想的都一樣?”認為自己的書沒有新意,就讓人把那本書燒了。其實曹操上了張松的大當:張松用他驚人的記憶力,把整部《孟德新書》硬是背了下來。 古今中外,類似張松這樣過目不忘的大有人在。中國東漢時的思想家王充,年輕時看書,“一見即能誦憶”。三國魏時的王粲,能“過目不忘”。有一次,他與朋友們看了路邊的一塊碑文,朋友們有意要考他一下,叫他把剛看過的很長的碑文背誦出來,他果然背得一字不差。 唐朝有個學士叫常敬忠,10多歲時已經把五經背得滾瓜爛熟。有一次,唐玄宗叫人對他進行考試,拿出一本非常罕見的萬言書,要他閱讀10遍後背誦出來。結果,常敬忠讀到第七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了出來。 唐朝還有個崔涓,剛到杭州做刺史時,為了熟悉衙門中的書吏、差役等人的姓名,便命每人以紙一幅,用大字寫上自己的姓名,縛於襟上。他看過一遍後,好幾百個書吏、差役,便都能直呼其名。
這些真的是天賦,不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