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Féng 馮)姓源出有三: 姬姓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昌之後。據《元和姓纂》、《後漢書》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後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功滅了許多小國,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於馮城,其後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 出自歸姓
2、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據《世本》所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而得氏。後馮邑被晉國所奪,成為魏氏子弟長卿的封邑,長卿的後裔也稱馮氏。是為河南馮氏。 其他說法
3、還有出自其他方面的馮姓,如:出潁川者,為漢徵西大將軍馮異之後;出上黨者,為左將軍馮奉世之後;出長樂者,為宜都侯馮參之後;出京兆者,為燕王馮宏之後;出宏農者,為西魏寧州刺史馮寧之後;出河間者,為唐監察御史馮師之後。 姓氏始祖 得姓始祖:馮文孫。周文王昌之後裔,周文王有一子名畢公高,因隨其兄周武王征伐殷紂時立下功勞,取得天下之後,被封於畢(今陝西省長安縣西南)。他的後裔畢萬西周時為晉國大夫,當時晉國剛被曲沃武公所統一,晉獻公遷都於絳(今山西省翼城東南),陸續攻滅了周圍許多的小國,其中包括西周分封於今山西芮城北的魏國,晉獻公便把它封給畢萬。春秋後期晉國六卿逐漸強大,互相兼併。到公元四世紀中葉畢萬後代畢斯和趙、韓一起瓜分了晉國,建立魏國,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公元前四零三年被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同時還將畢萬的一支孫(即馮文孫),再封於馮城(今河南省滎陽縣西南),其子孫後裔以邑為姓,稱為馮姓。馮文孫也就被其後人尊為馮姓的得姓始祖。
馮(Féng 馮)姓源出有三: 姬姓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昌之後。據《元和姓纂》、《後漢書》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後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功滅了許多小國,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於馮城,其後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 出自歸姓
2、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據《世本》所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而得氏。後馮邑被晉國所奪,成為魏氏子弟長卿的封邑,長卿的後裔也稱馮氏。是為河南馮氏。 其他說法
3、還有出自其他方面的馮姓,如:出潁川者,為漢徵西大將軍馮異之後;出上黨者,為左將軍馮奉世之後;出長樂者,為宜都侯馮參之後;出京兆者,為燕王馮宏之後;出宏農者,為西魏寧州刺史馮寧之後;出河間者,為唐監察御史馮師之後。 姓氏始祖 得姓始祖:馮文孫。周文王昌之後裔,周文王有一子名畢公高,因隨其兄周武王征伐殷紂時立下功勞,取得天下之後,被封於畢(今陝西省長安縣西南)。他的後裔畢萬西周時為晉國大夫,當時晉國剛被曲沃武公所統一,晉獻公遷都於絳(今山西省翼城東南),陸續攻滅了周圍許多的小國,其中包括西周分封於今山西芮城北的魏國,晉獻公便把它封給畢萬。春秋後期晉國六卿逐漸強大,互相兼併。到公元四世紀中葉畢萬後代畢斯和趙、韓一起瓜分了晉國,建立魏國,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公元前四零三年被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同時還將畢萬的一支孫(即馮文孫),再封於馮城(今河南省滎陽縣西南),其子孫後裔以邑為姓,稱為馮姓。馮文孫也就被其後人尊為馮姓的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