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萬事如意2099774

    我認為科普還是少眾,君不見抖音、火山影片忙,中年大媽廣場舞,吃喝旅遊眾人推。其實這是正常的,科學技術的東西畢竟離普通人的生活比較遠,而且單純的一門科普知識不僅深奧繁瑣,更主要生活中不容易遇到。我自己很喜歡科普,至今對相對論、量子論、各種化學、生物知識耿耿於懷,不懂得太多。我有一個想法就是針對青少年開發具體的科普實驗課程,提高未來華人的科學素質,不過想法太宏大,錢包太羞澀,能力較有限,不知何時能做這件事。今天李敖去世了,李敖認為現在華人同質化嚴重,所以我決心也做一些有意義也不一樣的事。

  • 2 # 科技文化鄭軍

    科普是一個陳舊的概念,在網路時代之前就已經失去了吸引力,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科普紙媒就開始大幅度萎縮,網路時代加劇了科普的衰退。在今天我們開啟一個公眾網站,翻開“科普”、“科技”之類的欄目,會發現都是“健康”或者“數碼”、“汽車”等內容,實際上是各種商業公司出錢支援的專欄,而不再是全方位科學傳播。

    世界各國都是先有職業科學家,後來他們中一些人才搞科普。結果直到今天,科學研究是職業的,科普基本上還是業餘的,是一些熱心人在做。現在國際上也沒有多少科普專家,只有專業科學家在職業後期改作科普。國內更沒幾個。

    這樣一來,科普就嚴重受“學科中心主義”的影響。科學是分門別類的,每個門類都有自己的基本知識,研究方法,歷史傳承等等,把現實世界切成七零八落的領域。但在科學圈子外,普通人生活在統一的現實世界裡。他們不關注學科劃分,只關注現實問題如何解決。

    所以普通人,圈外人學習知識,更遵循“問題中心主義”。他們需要的是以各種問題為中心重新組織起來的知識。比如怎樣養生、怎樣求職生遷,如何救災等等。而這往往要跨越很多專業,為各專業科學家所不屑。因為這種跨學科研究很難拿到研究成績。

    其次,科學知識的研究是一回事,傳播是另外一回事,後者要符合傳播學規律,而這恰恰是科學圈裡面的人不重視,甚至輕視的。他們以為把知識擺出來就算科普,最多內容上簡化簡化,文字上通俗通俗,再配個畫面,影片,就以為能傳播開來。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科普作品,只是專業科學家自說自話。或者只是為了領取科普經費完成任務而已。

    是的,國家現在在科普方面很捨得花錢,但是沒有真正的科普專家配合,只好找一些職業科學家站站臺。而他們對公眾心理,對輿論宣傳毫無瞭解。

    這就導致某傳媒大學教授和前主持人可以“舌戰群科”,一個人抵消一群專業科學家的影響力。那些文化人,傳媒人雖然不懂科學,但是懂傳播規律。會設定議題,會引導輿論,會調動公眾心理。而現在的科普工作者在這些方面簡直幼稚到極點。往往越科普,越讓公眾反感科學。

    所以,如果科普不徹底轉型,或者不被更高形式的科學傳播所取代,只能越來越邊緣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近期食用鹽價格跌價這麼低,廠家不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