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尋隠者

    個人認為,首先,貞觀年間國庫並不是很充實,貞觀初年也發生過饑荒。其次,戰爭發生在境外,對國內生產破壞比較小。江南地區也逐漸開發了起來。再次,唐朝輕騎兵力比較強,很多戰役參戰人數並不多,幾萬都算是大戰了,效果卻很好。唐初老將比較多,能取巧,就不蠻幹,也減少了傷亡。最後,唐初對外戰爭勝率比較高,奪取了一些敵方物資,人口。

  • 2 # 使用者174629721

    唐太宗只滅了高勾麗和戰勝突厥,滅高勾麗算是殘勝,打突厥是大勝,但也沒達到衛青霍去病的程度。大唐完全繼承了大隋的遺產,唐高宗時隋朝的庫糧還沒用完。王朝初期一般都會積極向上努力開拓進取,尤其像唐朝繼承了前朝的大量糧草,只要皇帝智商線上,一般都會碾壓周邊國家。只有到王朝中後期,才會出現要錢沒錢要糧沒糧,打誰誰不贏,天天被欺負。

  • 3 # 星空史話

    古往今來,所有的戰爭,特別是曠日持久的國與國之間的命運對壘,比拼的都是國家綜合實力,一個軍事實力再強大的國家,如果沒有堅實的國力做後盾,那也必將在持久戰中敗下陣來。所以,唐朝能接連對外發動戰爭並取得勝利,還能保持自身實力沒有明顯的減退,那必然是綜合國力強大的結果,這裡所說的綜合國力,體現在戰爭中主要表現為兩方面:經濟實力和軍事技術。

    首先說經濟實力,其實唐朝在唐太宗一代的經濟實力雖然正在從戰亂中恢復,但是遠遠沒得達到隋朝所擁有的GDP總量。但萬幸的是,這個時候的唐朝找到了一種能快速促進經濟恢復的好制度——均田制。這種制度把所有因戰亂而荒蕪的土地都集中在朝廷手中,再召集流離失所的失地農民,授予他們田地,鼓勵他們務農生產,這樣一來,不僅大大拓寬了耕地面積,做大了生產基礎,順手也解決了流民的生計問題,消滅了一個重大的社會不穩定因素,同時還增加了國家的稅收,國庫慢慢充盈,國力大增。

    配合均田制的頒佈,軍事上實行府兵制,被授予田地的農民,必須接受國家下達的從軍義務,他們在和平時期務農生產,一旦戰爭爆發,他們就入伍為軍,接受軍府的統一排程,所以從理論上來說,唐朝有多少男性農民,就有多少現役軍人,兵源基礎非常龐大。這些府兵和春秋以來的朝廷常備軍不同,他們應徵入伍時自帶馬匹、兵器和軍糧,一戶戶的農民自己能配齊軍資為國家打仗,又從一個側面說明經濟實力的強大。由於大部分軍費都有士兵自籌,這大大緩解了唐政府的戰爭開支,也就是說面對同一場戰爭,唐朝負擔的成本遠遠小於他的對手,那麼自然地,他就能經常發動戰爭而不至於拖累國庫。

  • 4 # 庭州行者

    的確,戰爭對於歷朝歷代而言,都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一旦大規模的戰爭爆發,便會造成王朝的衰落,君不見漢朝六十餘年的積累,文景之治攢下的不可計數的錢糧,在漢武帝的漢匈戰爭發動後迅速消耗,自此漢朝也開始由盛轉衰。漢朝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很多王朝都與漢朝相似。

    然而,唐朝卻是一個大的例外。唐太宗時期,唐朝方立國不久,國力卻能支撐起無數的滅國戰爭;在戰爭之後,唐朝不僅沒有陷入衰落,反而國力蒸蒸日上,造就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盛世“貞觀之治”,這不得不令人感到驚異。唐朝,究竟是如何做到這一壯舉的?

    透過觀察唐朝發動的諸多滅國戰爭,可以發現,唐朝軍隊總能夠速戰速決,幾乎很少讓戰爭成為一個消耗國力的無底洞。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隋亡唐興時期,周邊的少數民族正處於一個“更新換代期”,固有的少數民族帝國已經開始衰落,而新興的少數民族帝國正在興起,但實力並沒有完全達到巔峰。

    唐朝面臨的第一個強敵,是已經稱霸草原一百五十餘年的突厥。突厥在唐朝建立之後實際上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且前朝隋朝時期,隋文帝就多次擊敗過突厥。因此,唐軍對上的突厥,並不是鼎盛時期的突厥。另外,唐朝對吐谷渾,以及高昌王朝的戰爭,都是建立在這些老的帝國已經走下坡路的情況之下的。至於党項等民族,當時正處於“幼年時期”,唐軍收拾起來,自是不費力。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對手都是老弱病殘,比如強大的薛延陀汗國,就是一個強大的草原帝國,唐軍照樣打出過幾萬騎兵擊敗二十萬薛延陀大軍的傳奇式戰績,這說明,打鐵還需自身硬,唐朝的成功,並不是完全的僥倖,在運氣的背後,也是有強大實力支撐的。唐朝軍隊的強大,來源於其優良馬匹儲量巨大,以及南北朝以來北方第一代少數民族(鮮卑等)為中原王朝再次注入了好戰的精神以及騎兵作戰的經驗。

    更重要的是,隋朝雖然是一個短暫的過度時代,但是它為唐朝積攢下了不少的資本,隋末雖然動盪,但整體經濟水平並沒有遭到破壞,這使得唐朝直接接手了一個六成新的帝國而不是一個百廢待興的爛攤子,這為唐朝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提供了物質保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人處事,愛講真話,為什麼結果都是不良的,搞不懂?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