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言論史
-
2 # 今聞史話
中國古代戰亂頻仍,三國時期更是火攻、水淹頻出,又有《三國演義》的推波助瀾,羅貫中以其生花妙筆向我們展示了水、火輪番登場的宏大戰爭場面。關羽“水淹七軍”無疑是最讓世人津津樂道的水戰案例之一。在歷史上,關羽水淹七軍有其事,而無其實。羅貫中如何演繹的這場精彩戰事暫且不表,我們重點看一下具有官方正史認證的《三國志》是如何記載的吧。據《三國志·關羽傳》記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 這段記述頗為簡略,但從中可以看出,曹魏七軍被淹純屬天災,不是人禍,並不是關羽設計奇策——在襄江上游截流放水所造成的。但我們也應當看到,為什麼這場洪水只淹了曹魏七軍,而關羽所率領的蜀軍非但沒被淹,反而因這場洪災大獲全勝,這就是差距,軍事指揮才能的差距。
-
3 # 看遍山川
準確地講是“水淹七軍”而不是“關雲長水淹七軍”,倆者區別在於前者是天時地利作用不是人為主動,而後者恰恰是人為堵塞堰口而後放水淹曹軍。
建安二十四年下半年,關羽率兵進攻襄陽,圍攻樊城的曹仁,曹操派于禁,龐德領軍救援,這是該戰役的初始局面。
關羽常年鎮守荊州地區,對江漢地區的地理,秋季的氣候,漢水的水文肯定有所瞭解,考慮到秋日多雨的情況會選擇高處安營。而作為外來戶的于禁,龐德勢必對這方面缺乏瞭解,低處紮營,沒有預防天災,連續大雨後,漢水暴溢,導致所督七軍都被淹,以致戰役失敗。
當然不能否定關羽指揮戰役的水平,試想也不是每一個將領在當時能意識到在襄樊地區秋季行軍打仗,結營因選在高處,並預先準備好大船。但這畢竟不是關羽主動趁雨圍堰蓄水再決口,以水為攻而贏得戰役勝利的,對關羽來講是有一些僥倖因素的,那對應于禁一方就少了些運氣。
這才有以後曹丕再次見於禁時講的“樊城之敗,水災暴至,非戰之咎”。小說裡在講這一段時把天災改成了人謀,當然關羽是整篇小說重點渲染的人物,其目的是不言自明的。這此戰役,關羽威震華夏,嚇得曹操都要準備遷都。
然而事實上樊城和襄陽都沒有被攻克,曹仁一直堅守樊城,曹操派徐晃再次援救曹仁,孫權派呂蒙趁機奪了江陵,大水退去,關羽知道江陵失守才領軍撤圍退走,襄樊之圍解除。
這一仗成就了關羽的英名屬於錦上添花,龐德忠於曹魏集團的事蹟也被人銘記。而因這一仗損了一世英名的于禁是最不幸的,投降一時,羞辱一世。其實在三國時,轉換門庭比比皆是,唯獨于禁是三國降將裡最悲慘,結局最潦倒無奈的一個。
回覆列表
“水淹七軍”是關羽軍事生涯的頂峰,也是《三國演義》裡面濃墨重彩描寫的部分。這也會讓許多認為《三國演義》都是在虛構的人認為這又是羅貫中為了捧蜀漢和關羽而誇大的部分,然而這一回他們錯了,水淹七軍在歷史上確有其事,而且就出自《三國志》正史所載。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建安二十四年)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汎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
《三國志-于禁傳》記載:“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於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
水淹七軍的兩位主要人物——關羽和于禁的各自傳記裡都對此事記載的比較清楚,兩人的傳裡的記載也比較呼應,對水淹七軍這個詞的表述也很透徹。
太厲害了,厲害極了!關二爺利用漢水漲潮的機會,一場大水淹死了五子良將之一于禁所統帥的七軍,一仗打的威震華夏,就連曹操,在官渡之戰中都沒想過遷都的事情,這一回也要考慮把首都從許昌遷走了!
且不論最後的結果如何,建安二十四年農曆七月到八月這段時間,關羽確實是讓整個中國都為之震動的武將。水淹七軍,也是確有其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