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994487464459

    劉墉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生於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卒於嘉慶十年(1805),享年八十五歲,諡清正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安徽學政.江寧知府.太原知府.廣西考官.江西鹽道.漕運按察使.湖南巡撫.吏部尚書.河道總督.直隸總督.體仁閣大學士.上書房總師傅.他還是詩人.書法家.有<<石庵詩集>>與<<清愛堂帖>>傳世 觀其一生,足智多謀剛正不阿再其調回京後不阿附和紳而獨善其身,變剛直方正為滑稽模稜,不可能與權勢滔天的和紳針鋒相對 與紀昀、和珅併為乾隆朝三大中堂。 劉墉與紀昀與和紳年紀相差十分懸殊,有三十多歲,即他們的暮年正是和珅的盛年,二人即使反和,也沒站在一線主力軍上,最多是參謀之類。甚至據說和還救過紀,因此二人關係不差。 劉墉是大學士劉統勳的兒子,他前期在官場中的榮辱進退很大程度上與其父的遭際有關。而劉統勳是乾隆皇帝頗為信任的股肱之臣,所以,總的看,這個時期乾隆對劉墉還是比較關照的。劉墉被外放做安徽和江蘇學政,乾隆都有詩相贈,可見關注與期許。後來,劉墉因陽曲知縣段成功虧空案被判斬決,乾隆也是看在劉統勳的面子上從輕發落並重新起用。當然,劉墉作為官場中人,自己也很注意搞好和乾隆的關係。乾隆四十二年秋天,當時任江蘇學政的劉墉向乾隆皇帝奏請自行刊刻乾隆的《御製新樂府》、《全韻詩》,使之在江蘇全省流佈,並建議敕發各直省刊刻。這一建議自然讓乾隆皇帝覺得很舒服,此後一段時間裡,劉墉的官職也升遷很快。劉統勳死前,劉墉一直未得入京為官。他死後,劉墉才入朝為官。雖然多次因懶於任事、行事模稜受到乾隆皇帝申飭,但官位還算平穩。據說,乾隆六十年禪位於嘉慶時發生過一件“爭大寶”之事。據當時一位參加過禪位大典的北韓官員給其國君的報告說,臨當受賀時,乾隆皇帝不肯交出印璽,劉墉於是制止群臣向新皇帝道賀,自己入內向太上皇乾隆追索大寶。“半日力爭,卒得大寶而出,始行賀禮”。如果此記載屬實,則證明劉墉在大事上依舊保持著“勁直”之風,並非一味模稜。同時也隱約看出,做了很長時間上書房總師傅的劉墉,與新君嘉慶的關係似乎更密切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銃夢大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