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個超新星殘骸,源於一次超新星(天關客星,SN1054)爆炸。氣體總質量約為太陽的十分之一,直徑六光年,現正以每秒一千公里速度膨漲。星雲中心有一顆直徑約十公里的脈衝星。這超新星爆發後剩下的中子星是在1969年被發現。其自轉週期為33毫秒(即每秒自轉30次)。
蟹狀星雲位於Taurus,距離地球大約6500光年,大小約為12×7光年,亮度是8.5星等,肉眼看不見。對蟹狀星雲最早的記錄出自中國的天文學家,公元1054年的七月,中國的一位名叫楊惟德的官員,向皇帝奏報了天空中出現了一顆“客星”。英國的一個天文愛好者(1731年),1771年法國天文學家梅西耶在製作著名的“星雲星團(M)表”時,把第一號的位置,留給了蟹狀星雲,編號為M1。 1892年美國天文學家拍下了蟹狀星雲的第一張照片,30年後天文學家在對比蟹狀星雲以往的照片時,發現它在不斷擴張,速度高達1100公里/秒,於是人們便對蟹狀星雲的起源發生了興趣。由於蟹狀星雲擴張的速度非常快,於是天文學家便根據這一速度反過來推算它形成的時間,結果得出一個結論:在900多年前,蟹狀星雲很可能只有一顆恆星的大小。因此1928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首次把它與超新星拉上了關係,認為蟹狀星雲是公元1054年超新星爆發後留下的遺蹟。
型別超新星殘骸
赤經05h34m31.97s
赤緯+22°00′52.1″
距離6300光年
視星等+8.4
視直徑6×4角分
星座Taurus
半徑3光年
絕對星等-3
1054年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最早發現天關客星。1731年英國醫生、天文愛好者拜維斯發現蟹狀星雲。 1758年梅西葉將蟹狀星雲排在他所編的星雲表第1號,稱為M1。
1850年
羅斯取名“蟹狀星雲”。 1910年蘭姆蘭德首先注意到“束條”結構。 1921年蘭姆蘭德和鄧肯彼此獨立地發現蟹狀星雲在膨脹。 1928年哈勃測量出蟹狀星雲的膨脹速度,由此斷定它是中國發現的天關客星的遺蹟。
1948年
射電觀測發現它是一個強射電源。 1953年史克洛夫斯基提出蟹狀星雲的射電輻射機制是同步加速輻射,很快被光學偏振觀測所證實。
1957年
射電偏振觀測成功。 1963年發現蟹狀星雲是一個X射線源。1964年中心附近發現了一個緻密源。
1968年
發現蟹狀星雲是一個γ射線源。 1968年發現蟹狀星雲脈衝星NP0532(統一名稱PSR0531+21)。 1969年發現NP0532同時是一顆光學脈衝星。
它是個超新星殘骸,源於一次超新星(天關客星,SN1054)爆炸。氣體總質量約為太陽的十分之一,直徑六光年,現正以每秒一千公里速度膨漲。星雲中心有一顆直徑約十公里的脈衝星。這超新星爆發後剩下的中子星是在1969年被發現。其自轉週期為33毫秒(即每秒自轉30次)。
蟹狀星雲位於Taurus,距離地球大約6500光年,大小約為12×7光年,亮度是8.5星等,肉眼看不見。對蟹狀星雲最早的記錄出自中國的天文學家,公元1054年的七月,中國的一位名叫楊惟德的官員,向皇帝奏報了天空中出現了一顆“客星”。英國的一個天文愛好者(1731年),1771年法國天文學家梅西耶在製作著名的“星雲星團(M)表”時,把第一號的位置,留給了蟹狀星雲,編號為M1。 1892年美國天文學家拍下了蟹狀星雲的第一張照片,30年後天文學家在對比蟹狀星雲以往的照片時,發現它在不斷擴張,速度高達1100公里/秒,於是人們便對蟹狀星雲的起源發生了興趣。由於蟹狀星雲擴張的速度非常快,於是天文學家便根據這一速度反過來推算它形成的時間,結果得出一個結論:在900多年前,蟹狀星雲很可能只有一顆恆星的大小。因此1928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首次把它與超新星拉上了關係,認為蟹狀星雲是公元1054年超新星爆發後留下的遺蹟。
型別超新星殘骸
赤經05h34m31.97s
赤緯+22°00′52.1″
距離6300光年
視星等+8.4
視直徑6×4角分
星座Taurus
半徑3光年
絕對星等-3
1054年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最早發現天關客星。1731年英國醫生、天文愛好者拜維斯發現蟹狀星雲。 1758年梅西葉將蟹狀星雲排在他所編的星雲表第1號,稱為M1。
1850年
羅斯取名“蟹狀星雲”。 1910年蘭姆蘭德首先注意到“束條”結構。 1921年蘭姆蘭德和鄧肯彼此獨立地發現蟹狀星雲在膨脹。 1928年哈勃測量出蟹狀星雲的膨脹速度,由此斷定它是中國發現的天關客星的遺蹟。
1948年
射電觀測發現它是一個強射電源。 1953年史克洛夫斯基提出蟹狀星雲的射電輻射機制是同步加速輻射,很快被光學偏振觀測所證實。
1957年
射電偏振觀測成功。 1963年發現蟹狀星雲是一個X射線源。1964年中心附近發現了一個緻密源。
1968年
發現蟹狀星雲是一個γ射線源。 1968年發現蟹狀星雲脈衝星NP0532(統一名稱PSR0531+21)。 1969年發現NP0532同時是一顆光學脈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