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像魚兒一樣自由

    張儀(前378年-前309年),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後裔,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張儀曾與蘇秦同師從於鬼谷子先生,學習權謀縱橫之術,飽讀詩書,滿腹韜略,連蘇秦都自嘆才能在張儀之下。張儀曾兩次為秦相,前後共11年,亦曾兩次為魏國國相,第一次4年,第二次僅一年餘即卒於任上,死後葬開封市東郊宴臺河村。

    張儀外連衡而鬥諸侯”,與秦國的耕戰政策相配合,運用雄辯的口才,詭譎的謀略,縱橫捭闔,遊說諸侯,建立了諸多功績,在秦國的政治、外交和軍事上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在風雲多變的險惡環境中,主要憑藉外交手段,採用連橫策略,“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使秦國的國威大張,在諸侯國中產生了巨大的威懾作用。孟子的弟子景春稱讚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張儀使用軍事和外交手段,使得秦國“東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這為秦國的霸業和將來的統一起了積極的作用。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卒,子秦武王即位。

    張儀素為秦武王不滿,離秦赴魏,秦武王二年(前309年)卒於魏。

  • 2 # 淨是一派胡言

    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秦惠王去世後,秦武王上位。秦武王從作太子時就不喜歡張儀,嬴蕩崇尚武力簡單直接,張儀則巧舌如簧,自然眼裡容不得他。這和商鞅很像,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張儀功高,但畢竟是魏華人,而且新王繼位肯定要組自己的班子並且立威,而張儀計謀又特別多,武王豈能甘心被他束手束腳。

    2.同事關係處的不好。諸多秦國大臣出於妒忌或者防範,一堆人說他懷話:“張儀不講信用,反覆無定,出賣國家,以謀圖國君的恩寵。秦國一定要再任用他,恐怕被天下人恥笑。”

    3.張儀雖然立功不少,但是大家都知道他靠的是各種套路,忽悠可以說是十分不擇手段,這種不厚道的人,註定難以得到統治者長久的信賴,他的成功方式註定他的悲慘結局。

  • 3 # 翊翊浩浩尉尉

    張儀是戰國時期魏華人,也是中國歷史上享有盛名的縱橫學家。關於他的傳聞那可真是三天三夜都說不完,當然張儀最有名的是他那三寸不爛之舌的口才,放在現在那可以稱得上是傳銷的鼻祖了,正是因為他的遊說將戰國時期的局面變得無比的複雜。當然了這個男人的小心眼在歷史上也是出了名的。

    張儀其實是魏國的貴族後裔,我們都知道,在那個特殊的時期,各國分站,很多人流連失所,為了謀生,於是國與國之間的人員流動十分密集,張儀也就是這個時候才去了秦國,想要當一名謀士,在古代當謀士其實就是說客,當然之後的張儀那張嘴可以縱橫各國,可以說是難得一見的外交人才。

    比如張儀說楚就反映他卓越的才能,在當時,秦惠王最頭疼的不過是各國對自己的忌憚,畢竟在使秦國已經慢慢變得強大,那是七國爭霸很容易就會變成別人的靶子,各國的軍事實力可能最看重的就是外交能力了吧,這個時候張儀為秦惠王解決這一難題,在當時,齊國和楚國可以說是秦國的頭等大敵,而張宇僅憑一張嘴就把楚國說得團團轉,最後把自己給滅亡了,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當時他了解到楚懷王是個目光短淺的小人,於是就給楚懷王許諾以600裡國土,只要他答應不和齊國聯盟,儘管有眾多的謀士認識到了它的危害性,但是楚懷王當時早已被迷得不行,聽信了張儀的一番妖言,這樣才使得齊國和秦國能夠有了結盟的可能性,畢竟對於齊國來說,最大的危險其實在於其他國家的聯盟,楚國這麼不可信,還不如連秦滅楚。

    從這一點我們就能看出張儀他的能力有多強,,不僅能夠判斷出楚懷王的弱點,而且能夠針對當時的情景,巧妙的進行挑撥離間。

    而在之後,秦國對其他國家的幾次掙扎,可以說張儀都立下了大功,他不僅挫敗了很多的合眾聯盟,更是讓秦國最後能夠吞掉魏國,在秦國和楚國的僵持下,更是主動到楚國當人質,而楚懷王在被騙一次的情況下,又被騙了第二次,張儀把諸國之間玩的團團轉,但是後來齊國並沒有聽從他的意見,張儀此時已經老矣,失敗後便到了魏國,沒過多久就死了。

    我們可以看出,對於張儀這樣的謀士來說,最讓他傷心,對他打擊最大的就是別人不採納他的意見吧,在齊國對他無視之後,張儀好像得了一塊心病,到魏國之後一年就死了,這也是這類謀士的最終結局吧。

  • 4 # 小編虎哥

    張儀這個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諸葛亮一輩子不學無術,他偏偏一直效仿張儀,這也註定了他一生的命運。張儀這個人陰險歹毒,沒有信義可言,凡事投機取巧,一身所長就是連橫之術。

    張儀是鬼谷子四大高徒之一,他一生都在遊說列國,但是都不得賞識,不但不得賞識,還被列國國王所鄙視,但是他的師兄蘇秦卻被六國所賞識,持有六國相印,在蘇秦的幫助下,張儀得以進入秦王宮,效忠於秦惠文王嬴駟,最終拜為秦相,為秦國打下了半壁天下。

    蘇秦在後期才用合眾之術集齊以楚國和齊國為首的六國兵馬,以蘇秦為六國軍師,楚懷王熊槐為合眾長,兵至函谷關,準備瓜分秦的基業。蘇秦找到張儀,並對他說我當初助你得到秦相之位,你發誓終身不與我為敵,現在為什麼不倒戈相向呢?張儀用劍割斷自己的頭髮,表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之前的張儀已經死了,在以後與蘇秦就是敵人了。

    在張儀第二次打敗楚軍八萬兵馬以後,真的已經是功高震主了,他帶領白起,幾乎百戰百勝,到楚國用計謀取得無價之寶和氏璧,他在和自己的門客們慶功的時候說偌大的秦王宮卻容不下一件無價之寶,自己的寒舍雖小,卻能載下和氏璧。這話被秦王知道了以後範公和羋八子想要除掉張儀,就在秦王面前詆譭張儀。張儀打了勝仗回來以後看見秦王嬴駟沒有出城相迎,就非常生氣,他對身邊的人說秦王如果真的一統天下,他張儀就算分得半壁天下也不為過,於是他飛馬趕到秦王宮,被士兵攔下。

    進了宮殿以後他發現滿座大臣們都在喝酒慶功,他斥責秦王沒有出城相迎,範公說按照你先前的策略眼下還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處理,張儀問什麼事。範公說丞相您當時說這次出兵不是為了滅楚,而是為了把楚國打怕,其次在收復三晉,然後滅楚、齊一統天下。那現在已經把楚國打敗了,是不是應該和楚國議和了,所以請丞相即刻出使楚國。

    張儀聽過以後知道難逃一死了,也明白這也許就是秦王的意思,就是想借楚王之手殺了張儀,為什麼張儀不敢出使楚國呢?這不是張儀有多厲害的問題,而是楚王必定會殺了他,因為前面一場戰役就是張儀引起的。張儀前一次出使楚國,表面上是用六百里河山換取秦楚同盟,同盟的前提是楚國必須從合眾國退出,和齊國決裂,楚王相信了他的話,最後楚國確實和齊國決裂了,齊王田闢疆因此而氣死,而張儀承諾的六百里河山只是一紙空文而已,楚王熊槐因為氣憤而對秦國開戰,最終以失敗告終。

    所以張儀再次出使楚國必定是九死一生了,這一次張儀命人在將一塊寫有儀死楚亡的古玉放進魚腹,在民間一時間引起很大的反響,楚王對此也很是忌憚,無奈之下只好放了張儀,但是並沒讓張儀好過,他在張儀臉上刻了一個賊字,因為這個字,張儀回到秦國再也沒有立錐之地,並且此時的秦王嬴駟已經死了,在位的是贏稷,而張儀掌權的時候並沒有給這些王子皇孫以好的臉色。

    他說自己一生所願就是能幫助秦國一統天下,將自己一身所學的連橫之術用到實處,而不在乎誰來做這天下的主子。正因為這樣,張儀被流放魏國,最終客死異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避難走道和疏散走道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