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談歷史

    寧古塔位於清朝的龍興之地,在清朝入關之初,曾經頒佈禁令,禁止漢族人民進入東北地區。但是,為什麼清朝又逐漸將犯罪者流放到東北地區呢?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一、險惡的環境才能體現出統治者的嚴厲懲罰

    清初的塞外號稱荒微,尤其是黑龍江和吉林一地,更加是人跡罕至的荒城地帶。寧古塔地處邊遠苦寒之地,可以有效的達到懲罰犯人的作用。寧古塔到京師,不過數千裡,可是這幾千裡並不好走,雖然沒有詳細記載,但是寧古塔地處未開化之地,林海莽莽,巨石擋道,穿行於原始森林之中,一開始連通往寧古塔的道路都沒有,在原始森林裡行走,樹高遮日,不迷失方向也非常困難。並且在東北的茫茫林海中,野獸也很多,到了夜間,常常出來攻擊人畜。沿路的驛站也非常少,找不到驛站的流人們只能生起火堆,拿著斧頭來防衛野獸,膽戰心驚。

    夏季的時候,一路上全都是沼澤、草甸,也就是現在的"溼地",在這樣的路上行走,稍微不注意,人和馬隨時都有陷進去的危險。除了地形的險惡,還有毒蟲叮咬人和馬匹,馬都不敢往前走。到了冬季,道路則更加難行,不僅冰雪封路,而且寒冷異常。

    由於沿途驛站很少,人們只能根據驛站之間的距離來確定何時出發。如果兩個釋站相隔七八十里,馬走一天尚可到達,如行得遲一些必然要在路上宿營。如有要露宿者,必依山傍樹,才能相對安全一些,但是不幸遇到雨雪天氣的話也沒有可以躲避的地方。雖然他們帶著食物,但也只能簡單喝點粥吃點乾糧。所從這條流放之路的險惡環境也可以看出統治者的嚴厲懲罰的內涵。

    流人到達寧古塔地區,起初並不會覺得輕鬆。他們會發現這裡常年數日,不見一人,這裡荒涼落後,人煙稀少,與中原極其貧寒的農村相比尚且不足。而流人本就是戴罪之身,即使歷經種種磨難到運了寧古塔,也必須承擔各種勞役任務。他們要開畳荒地、建築路橋,有的還要淪為官員的家奴,當牛做馬,食不果腹。其中寧古塔流人大部分被安插到驛站、官莊、邊臺、軍隊中做奴隸和服役。

    二、遼東地區社會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為了重建邊疆

    自1616年後金建立開始,明朝與其進行了28年的戰爭。戰爭的主戰場基本上位於東北地區,特別是遼東地區。因此遼東地區的社會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天命四年(1619年)的薩爾滸之役、天命七年(1622年)的廣寧之役後,“軍民流入者,且二百八十萬”。在殘酷的戰爭下,遼東的居民有的死於戰火之中,有的逃往關內,留在原地的人少之又少,從而形成了“沃野千里,有止無人”的荒涼景象。

    1644年,清統治者決定入主關內,遷都北京,大批八旗士兵從龍入關。於是,東北地區不僅人口銳減,而且加上連年的戰爭,土地荒蕪,城鎮化為廢墟。而東北的黑吉二地,更是人跡罕至,荒涼無比。寧古塔地區“彌望無廬舍,常行數日,不見一人”。

    在這種惰況下,清朝統治者為了恢復其興起之地的繁榮面貌,以及增加清政府的稅收,開始進行東北的建設工作。清廷根據這一需要,大量招募關內人民來遼瀋墾荒,但是人民都習慣關內安定的生活,不願意背井離鄉,效果甚微,寧古塔地區也不例外。

    在這種方法收效甚微的狀況下,清政府修訂律例,將東北作為流放的主要地區,並且強制將大量犯罪人員流放到關外,以補充勞動力,建設東北。

    初期,流人大部分被流放到遼東的尚陽壁、盛京、還陽、鐵嶺等地區,而後逐漸向吉林、黑龍江地區轉移。據統計,清初,流放到東北各地的流人達十萬餘人之多,而寧古塔地區滿漢人口逐漸增加到五六千人。

    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頒佈了流人修造城樓贖罪條例,有能力修造城樓贖罪的流人,可以減免罪罰。雖然清政府規定流人是終身不可以歸還的,但是當時為了更大規模的建設國家,更改為流犯有能力之人可以造樓贖罪。而對於大部分沒有能力認修工程的流人,奉天府尹張尚賢提議如果他們可以招募人民過來東北開星建設,也能贖罪。張尚賢的提議不僅論證了認工贖罪條例的正確性,而且也反映了重建遼東經濟的迫切性。

    康熙六年(1667年),隨著遼東社會經濟的恢復,州縣的陸續設定,人口的日益增加,清廷廢止了認工贖罪條例。此後,發遣遼東的流人逐漸減少,而發往寧古塔和黑龍江的流人逐漸增加。這也說明清政府國力恢復後,開始重視建設邊疆地區。

    三、沙俄加快了入侵的步伐,為了補充戰鬥所需

    黒龍江處於中國的邊睡之地,與當時的沙俄緊密相連。十六世紀八十年代,沙俄軍隊開始向東擴張,侵略中國東北的±地。面對沙俄的不斷侵擾,黑龍江各族人民英勇的進行抵抗,保衛自己的家園。

    康熙初年,沙俄加快了入侵的步伐,不斷侵擾達幹爾等民族,黑龍江邊境地區的局勢日益緊張。而東北邊疆的人口很少,不足以抵禦沙俄的進攻,為了補充戰鬥所需,作為抗俄基地的寧古塔地區就成了流人遣戍的重點地區。

    因此從順治末年,清廷就將部分流人發遣到寧古塔,以支援抗俄鬥爭。隨著抗俄鬥爭的開展和深化,遣戍寧古塔的流人日益增多。流人進入了官莊為軍隊生產糧食,或者製造武器,支援前線戰鬥。有的直接加入軍隊到一線抗戰,清廷命寧古塔將軍調集身強體壯的流人進入軍隊,到前線抗俄。很多流人因此進入軍隊,如祁班孫、楊越和李兼汝等人也被徵調,他們前往烏哪充當水兵。流人和當地少數民族人民一起,為抗擊抗俄侵略,鞏固東北邊疆,保衛祖國領主取得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 2 # 歷史三日談

    朱元璋派劉伯溫忙了一大圈,偏偏就忘了長白山這條龍脈,甭管龍脈成不成立,結果就是努爾哈赤在此起兵,並最終問鼎中原,建立了全國政權,這樣一來朱元璋做的事情似乎有道理了不少,同時也讓努爾哈赤以及其後繼立的皇太極甚至是順治帝都有考慮!

    最開始的做法還是簡單粗暴的,那就是建立無人區,也就是把整個東北地區都設定為禁地,不允許漢人等輕易前往,但這樣一來也有隱患,首先來說東北雖地域廣袤,氣候惡劣,但明朝軍隊與努爾哈赤還是在此打了不少次戰爭,戰爭對於當地原來的遊牧經濟破壞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恢復當地舊有的經濟秩序只是開發東北的一個潛在因素,因為清軍在被吳三桂放進關內以後,大部分時候都有點忘本的傾向,也不願意再到寒冷潮溼的東北地區生活,一個更現實的因素是沙俄對東北領土的覬覦,尤其是雅克薩自衛反擊戰前後,沙俄的哥薩克騎兵已經把觸角伸到了這一地區!

    東北可是龍興之地,清人都不允許輕易踏入,能讓還沒進化完全的外人佔了,鑑於這種形勢,康熙帝開始把開發東北地區納入考慮範圍,因為最好的統治莫過於把人遷過去,能夠有大量人口聚集的地方,就不怕被人佔領,再一個說寧古塔地區大概就是統治的黑龍江、吉林這些最東北的地區。

    當時不論是自然環境還是社會環境,其實都不適合人類生存,不過越是這樣越可以達到對犯人的懲罰效果,讓他們經歷極端的缺衣少食,無時無刻掙扎在死亡的邊緣,隨時被環境吞噬的生命,不正是對一個人身心的巨大摧殘和折磨嗎?再說了這些犯人可以種地放牧,產出可以供應軍糧,供前線將士抵抗沙俄飲食,還能加強對東北地區的管轄,可謂是一舉多得,自然寧古塔也就由“禁地”變成了流放之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符號拼成的心型簡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