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英華業教育朱老師
-
2 # 素秋慈
沒有反思的家長,一般會問,現在的孩子怎麼那麼難教?
有句話這樣說:孩子不聽我們怎麼講,他們只模仿我們當父母和孩子無法建立情感上的聯結時,會感覺再多的付出都是白費,再多的語言都是徒勞。這裡面的原因,很多時候,也就是父母說一套、做一套所導致的。
如果和孩子已經“再也無法溝通了”,意味著孩子對父母的信任降到了最低點,傷害信任的,一種是說到做不到;另外一種就是對孩子沒有尊重。
第一流的父母,是身教+言傳,教育出最好的孩子。
如果你所說的,正好是你做到了的,那麼,你的孩子不需要你說,也會好好做。
比如說,你告訴孩子要孝順老人,而在生活中,你對自己的父母、別人的父母乃至社會上的老人,都尊重有加,並且愛護、照顧,那麼,孩子也會學著尊重並愛護老人。
如果你告訴孩子要孝順,卻無法做到對自己的父母好,孩子是學你的行為,還是聽你的言語呢?學你的行為,違揹你的言語;學你的言語,就會質疑你的行為。
您可以適當和孩子交流一下,對父母的看法,以及認為父母應該怎麼做,就明白了!
第二流的父母,只有身教,沒有言傳,教得出實在的孩子。
有些父母(尤其是生活比較艱難的父母),他們沒那麼多時間跟孩子講道理,見面都不容易,他們怎麼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我在生活中見到的,如果父母很認真地在生活,並且踏踏實實地做自己的事情,孩子多半是不會亂來的(對孩子過分放養,或者過分寵愛的除外)。
如果是這類的父母,和孩子無法交流,一定是平時語言的溝通太少,這種時候,要先培養溝通的習慣,跟孩子“好好說話”,別指望他一定要懂你,也要相信好好溝通,他最後能懂你。
最末流的父母,沒有身教,只有言傳(或者言傳也很惱火),教出了撒謊、偷懶的孩子。這就是一個難解的結了,如果父母本身做得也不好,言語上也欠缺些打磨,那可能教出來的孩子,就真的看起來又叛逆乖張、又撒謊成性,甚至還有可能誤入歧途。
都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影印件出了錯,還是要找原件去改呢。
總而言之,這裡沒有批評、諷刺誰的意思,為人父母各自有各自的不易,只是父母真的是有各種水平的。個人覺得好孩子是可以教出來的,雖然每個孩子先天的底子不同,對於教育的理解不一樣,但身正言謹、懂得教育的父母,總是可以更多地教出更好的孩子,這個毋庸置疑。
父母不可能都是教育專家,但是,我們可以在培養孩子的過程裡,慢慢去實踐,去成長,在培養出好孩子的同時,也成為了更好的父母。
-
3 # 使用者令頁
和孩子溝通是每一個家長和孩子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行為。這行為分為三部分即古人云:查其顏,聽其言,觀其行。孩子生下來沒有行為意識,他(她)的行為意識需要後天身體發育逐步完善的條件下,由其家長或有意識或無意識——言傳身教。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是真實的。
現實社會人們意識深處始終有上下、老少、尊卑的判定。所謂下不可犯上(下不可以對上說“不”);年少的絕對要尊敬年老的(哪怕對方的言行是錯誤的);卑必須服從尊(否則便是不忠、不孝,不義);當孩子行為能力不健全沒有判斷事物好壞、對錯的能力的時候這些“法則”是給其行為規範。
當孩子開始接觸社會(進入幼兒園,學校)開始和其它同齡或不同齡孩子及老師接觸,他(她)會逐步慢慢的學會對一切產生自己的判斷。這時候家長要學會聆聽,學會鼓勵孩子,千萬不要簡單粗暴的以自己的行為方式用自己的好、惡;阻止孩子自己透過判斷後和你的交流溝通,這樣做的結果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迫使其產生“逆向思維”,要麼逐漸減少相互溝通(女孩),要麼不和你溝通不說,還會和你反著幹(男孩)。溝通不只是語言上的,孩子嬰幼兒時期家長的身教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是終身的。(那是一種無言的溝通交流)父母之中很多壞習慣,會在無意間深刻印在子女的意識裡(比如夫妻間的軟暴力,很可能若干年後反映在你和孩子的溝通上)。
孩子和家長在人格上應該是平等的,當孩子的行為能力到了可以明辨是非時,做家長的一定不要強制孩子按自己給他(她)選擇的道路走,(哪怕孩子的選擇是錯的,也要讓他透過過程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了,任何人的一生都是在曲折中前進的,包括你自己)。
人只要相互尊重就不會中斷彼此的溝通。人與人的交流溝通是一種藝術,不管什麼人(包括子女),只要你能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的對話,相互取長補短,就沒有不能溝通的。
-
4 # 少兒心理課堂
我的觀點
隨著孩子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他們擺脫家長束縛的內在需求或者叛逆心越來越強,很容易造成家長與孩子難以溝通的現象。遇到這種情況,家長要反省自身的不當做法,從孩子的角度去體貼孩子,學會陪伴孩子,放手讓孩子去試、去體驗人生,才能有利於培養健康向上的孩子,逐漸改善親子關係。
學會“共情”,架起親子關係的溝通橋樑所謂“共情”,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我們都是從孩子長大成人的,想想當年對父母的不理解甚至叛逆,就會體驗到孩子這個階段的內心世界。因此,家長要學會從孩子的角度去體驗他的情感和思維,把自己的理解、體貼傳達給孩子,孩子才會感到被接受、被理解,從而產生愉快和滿足,願意與家長吐露心聲。
學會“陪伴”,構建親子關係的融洽氛圍真正的“陪伴”不是家長天天陪著孩子,看著孩子,雙方卻沒有溝通,甚至大眼瞪小眼、形同陌路,而是融入到孩子的世界與孩子互動,像朋友那樣沒有隔閡地傾心交流。比如,孩子喜歡打球,家長也可以學習打球,既能陪伴孩子愉快地玩,也能鍛鍊自己的身體;比如,孩子喜歡看電視動畫片,家長就要耐著性子去適應直至喜歡孩子看的動畫片,這樣雙方就會產生許多共同語言;甚至,孩子喜歡網路遊戲,家長最好也去玩一玩,目的是體會孩子為什麼喜歡這個遊戲,給孩子產生共同語言後,才能引導孩子合理把握遊戲時間而不被遊戲牽著鼻子走。
學會“放手”,保持親子關係的恰當距離孩子的叛逆除了其身心成長規律還,更大程度上與家長包辦過多、束縛過嚴有關。因此,家長切忌管得過多、嘮叨過多。一是要還給孩子獨立的空間,不事事參與、不樣樣包辦、不指指點點,才不會引起孩子的反感,也才能真正地鍛鍊孩子。二是要放手讓孩子去闖,只要注意基本的安全問題即可,可以讓孩子去與同學交往、外出遊玩、甚至假期打短工。只有讓孩子走出去,他才有機會鍛鍊成長。也只有在孩子遠離父母、遇到難處時,他才能體驗到父母的愛心,更加珍惜親情關係。
我的感悟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讓孩子接受家長是融洽親情關係的重要一步,在此基礎上才能逐步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樹立正確的三觀。那些站在門外大聲呵斥的方式只會讓孩子離你更遠,你的說教再正確、再有理,孩子也會棄之不理!
回覆列表
首先建議您瞭解一下您的,孩子是哪一個年齡段,瞭解過後根據年齡段來做出溝通方案!每一個年齡段的孩子心理階段是不一樣的!比如說依賴期的孩子大概是1到3歲比較嚴重而這個時間段您就可以更好的與他溝通也是最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