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寒衣節 青煙日落更黃昏, 路火千堆處處痕。 寄與亡魂焚幣盡, 冥途冷遠念家尊。 七絕 黯神傷 新麻裁出錦衣妝, 跪向西南黯神傷。 故人泉城且莫待, 滿把紙錢寄冥鄉。 七絕 寄哀思 街頭今夜送寒衣, 虧欠親情心自知。 忽憶人間房股事, 聊將一併寄哀思。 七律·寒衣節(十月初一) 從來此節無關我,今歲奈何煎碎心。 十字街頭西北望,三更露下夢魂侵。 星因朔氣寒椿樹,兒送棉衣並羽衾。 化去紙錢時繞我,依依應是兩牽襟。 七律 思故人 人間萬事陰陽隔,但能前知不會痴。 悲苦自當君自曉,歡欣可共故人思。 悲淚但隨寒衣寄,冷霧惟怯紙箔溼。 莫訴人間悽苦狀,惹得離人泉下哭。 七 律 雪憂 鵝毛久見折天顏, 鴻雁何曾過北關。 怎奈雪娥揚海浪, 難為單櫓破冰患。 袖手大言爭桂魄, 襄王再莫戀巫山! 五言 寒衣節 幽明隔兩界, 冷暖總悽悽。 處處焚火紙, 家家送寒衣。 青煙升浩渺, 別緒入雲霓。 舊貌應難忘, 慿誰問老衢? 寒 衣 節 讓靈魂相見 寒氣從樹梢而來 深入我們的內心 直至腳下的土地 踩著枯葉的脆響 在如水的夜涼裡行走 我們的親人在寒風裡 衣衫單薄 形容枯槁 他們的天堂乾淨而冷 是Sunny照不到的地方 我們只能在夢裡伸手 與他們相握 在若有如無中寄託我們 的愛和憂傷 他們含辛茹苦 留下我們在這個世界 延續夢想 留下我們 在寒冷到來的時候 為他們送上禦寒的衣裳 我們的親人付出生命 付出大愛 我們的親人索取簡單 簡單的一些紙張 然後是紙張的火苗 在火苗裡教育我們 怎樣把親情 溫習 鋪張 送 寒 衣 (之二) 風,捲起十月的傷痛 漫過山川 河流 從故鄉一路趕來 聽的見父親沉重的腳步和 母親輕輕的咳嗽 城市的高樓被 泥土的味道薰染 滿街的花花綠綠 是要送給親人的寒衣 虔誠地捧在手裡 彷彿觸控到了他們 冰涼的身體 我們的親人總是 逆光而行 在太陽的背面 隱藏他們的艱難和奢望 在無月的今夜趕來 和我們無語相對 夜已沉靜 誰在和著一支傷感的曲子 迎風唸誦虔誠的經文 點燃紙張,讓溫暖 鑲裹那些美麗的衣裳 陣陣火苗象一隻只 快樂的鳥兒 向著父母的家園飛翔 十月初一 夜幕降, 路燈閃, 十字路口火沖天。 個個爭把冥錢送, 好讓往生人兒有衣穿, 冬日不受寒。 十月初一送寒衣 散文作者: 洋波 十月初一冒寒氣,祭先祖, 送上了過冬的寒衣。 想起孝賢孟姜女,奇女子, 留下了節日的故事。 想起“十月一”,我自編一首花兒,傳到QQ花兒群,讓群友們體會享受。民間有“早清明晚十月一”的說法。每逢農曆十月一日晚,我們家裡人就提前準備好各種祭祀品,當夜幕降臨時,到自己大門前燒紙錢祭祀先祖。兒時,我不懂其中的原因和含義,只是看到爺爺將那厚厚的黃紙數上六張,中間摺疊起來,在摺疊線上用剪子挖了個大洞,然後在紙下邊各剪一剪子,三剪子剪出一件衣服的形象,然後煮上臊子面,帶上茶酒,以及那些祭祀品在大門前的空地裡燒著,奠茶酒和飯,大家還趴在地上向先祖叩頭回家,然後才吃晚飯。 這就是遺留在河湟地區漢族人家的習俗,也就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是的寒衣節。這個節日又稱秋祭,民眾稱為鬼頭日。這一天晚上,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十月一,燒寒衣”,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和深思,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彰顯了後輩對先祖的孝敬之情。現在河湟地區仍有人上墳祭祖遺俗。這個民俗具有較濃厚的文化底蘊,許多民間版本的故事在流傳,在述說。有一首民歌唱道: “十月裡到了十月一, 家家戶戶縫寒衣, 人家丈夫把寒衣換, 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 據說,寒衣節來源於孟蓋女為被抓去修萬里長城的丈夫範喜良送寒衣的民間傳說。話說範喜良被秦始皇的兵抓取修長城,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悲痛萬分。有一天,江南飄著雪花,寒風陣陣,孟姜女心想幾年來丈夫的衣服早已磨破了,哪能敵得住塞外凜冽寒風,便決定給丈夫做身寒衣親自送去。於是告別父母,揹著寒衣,踏上千裡迢迢的送衣路途。一路上儘管歷經艱險,孟姜女心頭仍抱著一個堅定信念:儘快讓丈夫穿上寒衣。終於來到了長城腳下,孟姜女卻得到噩耗,範喜良在一年前的冬天,活活地累死了,屍骨被埋在萬里長城底下。 “十月裡到了十月一, 麻浮包兒裡送寒衣; 哭倒長城十萬裡, 不知道範郎在那裡?” 孟姜女一聽,不禁放聲大哭。她邊哭邊雙手拍打城牆,高喊著“範喜良”的名字,孟姜女哭一陣慘死的丈夫,罵一陣殘酷的暴君。她憤怒的控訴聲伴隨著天空中風暴嘶吼,忽然間天崩地裂一聲巨響,一段長城塌了,露出一具白骨。孟姜女守著白骨一連哭了七天七夜,之後將寒衣燒掉,只見那寒衣緩緩飄起,又漸下繞著孟姜女轉了三圈,便穩穩落下覆蓋在白骨上…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的故事,就這樣在長城內外廣泛流傳。從此,人們每逢這天為先祖燒寒衣祭祖,一則祭祀先祖;一則懷念忠貞不渝的孟姜女。 寒衣節又稱“祭祖節”,這裡還有一個傳說,蔡倫剛發明造紙時,買賣很好。蔡倫的嫂子慧娘就讓丈夫蔡莫向蔡倫學習造紙,後來也開了一家造紙廠。但蔡莫造的紙,質量不好,賣不出去,二人十分著急。 後來,聰明的慧娘想了一個辦法:一天半夜,慧娘假裝因急病而死。蔡莫傷心欲絕,在慧孃的棺材前邊燒紙邊哭訴:“我跟弟弟學造紙,不用心,造的紙質量太差,竟把你氣死了。我要把這紙燒成灰,來解心頭之恨。”他燒完了一捆,又抱來一捆,燒了一陣之後,只聽見慧娘在棺材裡喊:“把門開開,我回來了。”這可把人們驚呆了,急忙將把棺材開啟,慧娘走出棺材裝腔作勢地唱道: “陽間錢能行四海,陰間紙在做買賣。 不是丈夫把紙燒,誰肯放我回家來?” 接著,慧娘又對眾人說:“剛才我是鬼,現在我是人,大家不要怕。我到了陰間,閻王就讓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錢,就有許多小鬼幫我,真是有錢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錢,我把全部的錢都送了他,他就開了地府後門,放我回來了。”蔡莫裝作糊塗:“我並沒有送錢給你啊?”慧娘說:“你燒的紙就是陰間的錢。”這樣一說,蔡莫又抱了幾捆紙,燒給他的父母。在場的人們一聽,便以為燒紙真對故去的祖先有益,都向蔡莫買紙,慧娘慷慨地送給鄉親。這事一傳十,十傳百,遠近的鄉親都來買蔡家的紙,燒給自己死去的親人。不到兩天,積壓的紙被搶購一空。慧娘“還陽”的那一天,正是農曆十月初一。因此,後人便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墳燒紙,以示對祖先的懷念。 故事歸故事,傳說歸傳說。人們都說“常懷感恩之心,常懷反哺之義。”其實,我們誰都明白,人死如燈滅,誰也不知道人死後的事情,但是,人們似乎忘不了這些祭祖的日子,難以從這種懷念的情感中自拔,他們利用“十月一”祭祀先人,無外乎兩個目的:一是感恩,一是祈福。也只能用這種方式來傳達對逝者的一種思念而已。看來,現在的我們只有用這種精神寄託法,來表達自己對先祖的思念之情和愛戀之苦,這是唯一的途徑。這是一種民俗文化,這是一種信仰,先祖們如此,今人也這樣,代代相傳,不厭其煩,反而,如今的人們愈來愈重視這些節日了,孝道文化不應我們忽視先祖而遺失。
七絕·寒衣節 青煙日落更黃昏, 路火千堆處處痕。 寄與亡魂焚幣盡, 冥途冷遠念家尊。 七絕 黯神傷 新麻裁出錦衣妝, 跪向西南黯神傷。 故人泉城且莫待, 滿把紙錢寄冥鄉。 七絕 寄哀思 街頭今夜送寒衣, 虧欠親情心自知。 忽憶人間房股事, 聊將一併寄哀思。 七律·寒衣節(十月初一) 從來此節無關我,今歲奈何煎碎心。 十字街頭西北望,三更露下夢魂侵。 星因朔氣寒椿樹,兒送棉衣並羽衾。 化去紙錢時繞我,依依應是兩牽襟。 七律 思故人 人間萬事陰陽隔,但能前知不會痴。 悲苦自當君自曉,歡欣可共故人思。 悲淚但隨寒衣寄,冷霧惟怯紙箔溼。 莫訴人間悽苦狀,惹得離人泉下哭。 七 律 雪憂 鵝毛久見折天顏, 鴻雁何曾過北關。 怎奈雪娥揚海浪, 難為單櫓破冰患。 袖手大言爭桂魄, 襄王再莫戀巫山! 五言 寒衣節 幽明隔兩界, 冷暖總悽悽。 處處焚火紙, 家家送寒衣。 青煙升浩渺, 別緒入雲霓。 舊貌應難忘, 慿誰問老衢? 寒 衣 節 讓靈魂相見 寒氣從樹梢而來 深入我們的內心 直至腳下的土地 踩著枯葉的脆響 在如水的夜涼裡行走 我們的親人在寒風裡 衣衫單薄 形容枯槁 他們的天堂乾淨而冷 是Sunny照不到的地方 我們只能在夢裡伸手 與他們相握 在若有如無中寄託我們 的愛和憂傷 他們含辛茹苦 留下我們在這個世界 延續夢想 留下我們 在寒冷到來的時候 為他們送上禦寒的衣裳 我們的親人付出生命 付出大愛 我們的親人索取簡單 簡單的一些紙張 然後是紙張的火苗 在火苗裡教育我們 怎樣把親情 溫習 鋪張 送 寒 衣 (之二) 風,捲起十月的傷痛 漫過山川 河流 從故鄉一路趕來 聽的見父親沉重的腳步和 母親輕輕的咳嗽 城市的高樓被 泥土的味道薰染 滿街的花花綠綠 是要送給親人的寒衣 虔誠地捧在手裡 彷彿觸控到了他們 冰涼的身體 我們的親人總是 逆光而行 在太陽的背面 隱藏他們的艱難和奢望 在無月的今夜趕來 和我們無語相對 夜已沉靜 誰在和著一支傷感的曲子 迎風唸誦虔誠的經文 點燃紙張,讓溫暖 鑲裹那些美麗的衣裳 陣陣火苗象一隻只 快樂的鳥兒 向著父母的家園飛翔 十月初一 夜幕降, 路燈閃, 十字路口火沖天。 個個爭把冥錢送, 好讓往生人兒有衣穿, 冬日不受寒。 十月初一送寒衣 散文作者: 洋波 十月初一冒寒氣,祭先祖, 送上了過冬的寒衣。 想起孝賢孟姜女,奇女子, 留下了節日的故事。 想起“十月一”,我自編一首花兒,傳到QQ花兒群,讓群友們體會享受。民間有“早清明晚十月一”的說法。每逢農曆十月一日晚,我們家裡人就提前準備好各種祭祀品,當夜幕降臨時,到自己大門前燒紙錢祭祀先祖。兒時,我不懂其中的原因和含義,只是看到爺爺將那厚厚的黃紙數上六張,中間摺疊起來,在摺疊線上用剪子挖了個大洞,然後在紙下邊各剪一剪子,三剪子剪出一件衣服的形象,然後煮上臊子面,帶上茶酒,以及那些祭祀品在大門前的空地裡燒著,奠茶酒和飯,大家還趴在地上向先祖叩頭回家,然後才吃晚飯。 這就是遺留在河湟地區漢族人家的習俗,也就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是的寒衣節。這個節日又稱秋祭,民眾稱為鬼頭日。這一天晚上,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十月一,燒寒衣”,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和深思,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彰顯了後輩對先祖的孝敬之情。現在河湟地區仍有人上墳祭祖遺俗。這個民俗具有較濃厚的文化底蘊,許多民間版本的故事在流傳,在述說。有一首民歌唱道: “十月裡到了十月一, 家家戶戶縫寒衣, 人家丈夫把寒衣換, 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 據說,寒衣節來源於孟蓋女為被抓去修萬里長城的丈夫範喜良送寒衣的民間傳說。話說範喜良被秦始皇的兵抓取修長城,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悲痛萬分。有一天,江南飄著雪花,寒風陣陣,孟姜女心想幾年來丈夫的衣服早已磨破了,哪能敵得住塞外凜冽寒風,便決定給丈夫做身寒衣親自送去。於是告別父母,揹著寒衣,踏上千裡迢迢的送衣路途。一路上儘管歷經艱險,孟姜女心頭仍抱著一個堅定信念:儘快讓丈夫穿上寒衣。終於來到了長城腳下,孟姜女卻得到噩耗,範喜良在一年前的冬天,活活地累死了,屍骨被埋在萬里長城底下。 “十月裡到了十月一, 麻浮包兒裡送寒衣; 哭倒長城十萬裡, 不知道範郎在那裡?” 孟姜女一聽,不禁放聲大哭。她邊哭邊雙手拍打城牆,高喊著“範喜良”的名字,孟姜女哭一陣慘死的丈夫,罵一陣殘酷的暴君。她憤怒的控訴聲伴隨著天空中風暴嘶吼,忽然間天崩地裂一聲巨響,一段長城塌了,露出一具白骨。孟姜女守著白骨一連哭了七天七夜,之後將寒衣燒掉,只見那寒衣緩緩飄起,又漸下繞著孟姜女轉了三圈,便穩穩落下覆蓋在白骨上…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的故事,就這樣在長城內外廣泛流傳。從此,人們每逢這天為先祖燒寒衣祭祖,一則祭祀先祖;一則懷念忠貞不渝的孟姜女。 寒衣節又稱“祭祖節”,這裡還有一個傳說,蔡倫剛發明造紙時,買賣很好。蔡倫的嫂子慧娘就讓丈夫蔡莫向蔡倫學習造紙,後來也開了一家造紙廠。但蔡莫造的紙,質量不好,賣不出去,二人十分著急。 後來,聰明的慧娘想了一個辦法:一天半夜,慧娘假裝因急病而死。蔡莫傷心欲絕,在慧孃的棺材前邊燒紙邊哭訴:“我跟弟弟學造紙,不用心,造的紙質量太差,竟把你氣死了。我要把這紙燒成灰,來解心頭之恨。”他燒完了一捆,又抱來一捆,燒了一陣之後,只聽見慧娘在棺材裡喊:“把門開開,我回來了。”這可把人們驚呆了,急忙將把棺材開啟,慧娘走出棺材裝腔作勢地唱道: “陽間錢能行四海,陰間紙在做買賣。 不是丈夫把紙燒,誰肯放我回家來?” 接著,慧娘又對眾人說:“剛才我是鬼,現在我是人,大家不要怕。我到了陰間,閻王就讓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錢,就有許多小鬼幫我,真是有錢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錢,我把全部的錢都送了他,他就開了地府後門,放我回來了。”蔡莫裝作糊塗:“我並沒有送錢給你啊?”慧娘說:“你燒的紙就是陰間的錢。”這樣一說,蔡莫又抱了幾捆紙,燒給他的父母。在場的人們一聽,便以為燒紙真對故去的祖先有益,都向蔡莫買紙,慧娘慷慨地送給鄉親。這事一傳十,十傳百,遠近的鄉親都來買蔡家的紙,燒給自己死去的親人。不到兩天,積壓的紙被搶購一空。慧娘“還陽”的那一天,正是農曆十月初一。因此,後人便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墳燒紙,以示對祖先的懷念。 故事歸故事,傳說歸傳說。人們都說“常懷感恩之心,常懷反哺之義。”其實,我們誰都明白,人死如燈滅,誰也不知道人死後的事情,但是,人們似乎忘不了這些祭祖的日子,難以從這種懷念的情感中自拔,他們利用“十月一”祭祀先人,無外乎兩個目的:一是感恩,一是祈福。也只能用這種方式來傳達對逝者的一種思念而已。看來,現在的我們只有用這種精神寄託法,來表達自己對先祖的思念之情和愛戀之苦,這是唯一的途徑。這是一種民俗文化,這是一種信仰,先祖們如此,今人也這樣,代代相傳,不厭其煩,反而,如今的人們愈來愈重視這些節日了,孝道文化不應我們忽視先祖而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