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謹的回答是氣象學專家們的事兒,我在此僅從形而上的角度說一下風。
一年一度的颱風季節到了,黃色、橙色、乃至紅色,吃瓜群眾們早已習慣了各種各樣的預警。真恨不得它來個痛快的,索性單位放假,商場打烊,然後就宅在家裡,門窗緊閉,補給充裕,隨便它“利奇馬”也好,沙琪瑪也罷,我只管“宅家刷劇不放鬆,任爾東西南北風。”
只是有時候呢,他來之前聲勢浩大,可謂驚天地泣鬼神,結果眼看著它迫近了、更近了,眼看他轉向了、破滅了!還挺讓人失望的。真是“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他說來就來,說走就走,有時候說來又不來,說不來卻來來,這就是他,是他是他就是他,我們的老朋友——颱風。
颱風是個啥?颱風就是:風,瘋了!所以,颱風是個變態的風。
而風又是什麼呢?某百科上說——
太Sunny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溫度升高,地表的空氣受熱膨脹變輕而往上升。熱空氣上升後,低溫的冷空氣橫向流入,上升的空氣因逐漸冷卻變重而降落,由於地表溫度較高又會加熱空氣使之上升,這種空氣的流動就產生了風。
說白了就是老天爺燒了一壺水,然後產生對流的過程和現象。這些都是從自然科普的角度解讀,誰不知道呢?太沒想象力了!
雷公電母、風伯雨師,在中國上古時代,沒有哪一樣今天所說的自然現象不是由神仙掌控的。風神又叫風伯,這是職稱,傳說他有個名字叫飛廉,又傳說他其實是蚩尤的師弟,他的工作是“掌八風訊息,通五運之氣候”,目的是配合雷神、雨神(不是蕭敬騰)幫助萬物生長。
《山海經》記載:“蚩尤作兵,伐黃帝。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實力,也得靠關係。
屈原的《離騷》中“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飛廉說的就是風伯。
《水經注》稱飛廉以善於行走而為紂王效力,周武王擊敗了紂王,飛廉殉國自殺,天帝為他的忠誠感動,用石棺掩埋他,並使他成為風神。這是飛廉成神的傳說,他……他……他居然是紂王那邊兒的!
以上說的都是神話傳說。當然,外國也一樣,任何一個文明的歷史都是從神話時代開始的。古希臘神話中的風神,傳說叫“埃俄羅斯”,這是希臘語,和普京大爺沒關係。不過估計這外國神仙也管不到咱們這邊兒,所以不說了。
那麼除去神話,我們的古人又是怎麼看風的呢?
《莊子·齊物論》上說:“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原來風就是地球的呼吸,土地公公喘氣。
甲骨文中“風”就是“鳳”(即凡+鳥),可理解為假借,也有說法是表示大鵬鳥煽動翅膀而產生的氣流,後來篆書另有“凡”+“雲”和“凡”+“蟲”的不同寫法,可分別解釋為氣流帶來了雲,所謂“風起雲湧”;寒風或暖風會讓蟲子消失或出現,所謂“風動蟲生”。
《說文》:“風,八風也。”就是八個方向的風,並且還分別取了不同的名字,在此不做贅述,有興趣可以檢索《說文解字》原文。後面接著又說:“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意思是風一吹蟲子就出生,原來沒有風吹的蟲八日就消失了。
同樣,《爾雅·釋天》也給了四方來風的名字:“南風謂之凱風,東風謂之穀風,北風謂之涼風,西風謂之泰風。”
因為風沒長腿還能跑那麼快,所以我們用“風速”表示快速,如“風馳電掣”;而風又有流動性的特點,所以流行的事物可以叫“風行一時”、“蔚然成風”,《詩經》不同地區的音樂叫“國風”。
說起來古人的思維真叫雅緻,不單如《說文》裡給不同方向的風分出“名姓”,就是一年四季,或不同出處的風,名字也各不相同,如《西遊記》第二回,菩提祖師對孫悟空說:“再五百年,又降風災吹你。這風不是東南西北風,不是和燻金朔風,亦不是花柳松竹風……”這裡的“和燻金朔”可以分別對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風。你聽到“和風送暖”,一般都是在說春天。薰風其實是溫暖的南風或東南風,多指夏天,而“金風送爽”形容的當然是秋高氣爽的時節。朔風,自是北風,寒風,謝靈運《歲暮》:“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
風真是無孔不入,她不僅要天南海北的吹,還吹進了古人的詩詞歌賦中。
最霸氣的當然是咱們大漢高祖皇帝的那句“大風起兮雲飛揚”了。而到他孫子的孫子漢武帝劉徹的《秋風辭》那兒,則化此一句為“秋風起兮白雲飛”,意境也從蒼莽遼闊轉為清新明麗,韻味似屈原《九歌·湘夫人》的“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唐代詩人李嶠寫了一首絕句——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全詩沒出現一個風字,卻又句句都在說風,簡直就是一條“失敗”透了的謎語,真叫絕呀!
李白有“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長風”是遠處的大風,李白望著萬里長風吹送鴻雁的壯觀美景,不由得豪情縱生!想象一下如果沒有風、沒有行行秋雁,這酣飲高樓的逸興還能迸發出來嗎?再如,“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出自李白的《關山月》。這裡的風,是遍及大漠邊關的朔風,猶如虎嘯狼嗥,氣勢何等壯闊!
在杜牧的永史詩《赤壁》中,“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東風成了立下汗馬功勞,決定三分天下的功臣!如若東風不給力,那斯阿滿取勝,二喬豈不是被關進銅雀臺了?
不過,東風還真有不給力的時候,不信你看李義山:“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東風有時候也會讓人黯然銷魂,比如南唐後主李煜:“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當然,大多數情況下東風都是不錯的,因為東風代表了春天,“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
但也確有例外,東風有時候是會變壞,她甚至還拆散了人家的姻緣。沒錯,說得就是陸游和唐婉——“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總體看來,“東風”在古詩詞中被提及最多,也最正能量。相對而言,西風北風就悽慘了一點點,因為畢竟,西風代表秋天,古代文人素有“悲秋”的情結。而北風是冬天的寒風,美好的時候畢竟不多,如岑參有“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不曉得為何,南風出場率很低,或許因為不夠浪漫吧。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晏殊《蝶戀花》
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風南浦。
——姜夔《念奴嬌》
風,很多時候還是古人的出行工具。莊子在《逍遙遊》中告訴我們,列子就是“御風而行”的。
估計蘇軾也是,因為他曾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曾經,有一個姑娘,她有一些任性,她不是小燕子,她叫林黛玉,她說:“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也有一個姑娘,她有一些囂張了,也不是小燕子,她叫薛寶釵,她說:“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風有這麼大的本領,可她卻拿一樣東西沒辦法,這東西就是竹子——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鄭燮《竹石》
當然,颱風除外。
嚴謹的回答是氣象學專家們的事兒,我在此僅從形而上的角度說一下風。
一年一度的颱風季節到了,黃色、橙色、乃至紅色,吃瓜群眾們早已習慣了各種各樣的預警。真恨不得它來個痛快的,索性單位放假,商場打烊,然後就宅在家裡,門窗緊閉,補給充裕,隨便它“利奇馬”也好,沙琪瑪也罷,我只管“宅家刷劇不放鬆,任爾東西南北風。”
只是有時候呢,他來之前聲勢浩大,可謂驚天地泣鬼神,結果眼看著它迫近了、更近了,眼看他轉向了、破滅了!還挺讓人失望的。真是“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他說來就來,說走就走,有時候說來又不來,說不來卻來來,這就是他,是他是他就是他,我們的老朋友——颱風。
颱風是個啥?颱風就是:風,瘋了!所以,颱風是個變態的風。
而風又是什麼呢?某百科上說——
太Sunny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溫度升高,地表的空氣受熱膨脹變輕而往上升。熱空氣上升後,低溫的冷空氣橫向流入,上升的空氣因逐漸冷卻變重而降落,由於地表溫度較高又會加熱空氣使之上升,這種空氣的流動就產生了風。
說白了就是老天爺燒了一壺水,然後產生對流的過程和現象。這些都是從自然科普的角度解讀,誰不知道呢?太沒想象力了!
雷公電母、風伯雨師,在中國上古時代,沒有哪一樣今天所說的自然現象不是由神仙掌控的。風神又叫風伯,這是職稱,傳說他有個名字叫飛廉,又傳說他其實是蚩尤的師弟,他的工作是“掌八風訊息,通五運之氣候”,目的是配合雷神、雨神(不是蕭敬騰)幫助萬物生長。
《山海經》記載:“蚩尤作兵,伐黃帝。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實力,也得靠關係。
屈原的《離騷》中“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飛廉說的就是風伯。
《水經注》稱飛廉以善於行走而為紂王效力,周武王擊敗了紂王,飛廉殉國自殺,天帝為他的忠誠感動,用石棺掩埋他,並使他成為風神。這是飛廉成神的傳說,他……他……他居然是紂王那邊兒的!
以上說的都是神話傳說。當然,外國也一樣,任何一個文明的歷史都是從神話時代開始的。古希臘神話中的風神,傳說叫“埃俄羅斯”,這是希臘語,和普京大爺沒關係。不過估計這外國神仙也管不到咱們這邊兒,所以不說了。
那麼除去神話,我們的古人又是怎麼看風的呢?
《莊子·齊物論》上說:“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原來風就是地球的呼吸,土地公公喘氣。
甲骨文中“風”就是“鳳”(即凡+鳥),可理解為假借,也有說法是表示大鵬鳥煽動翅膀而產生的氣流,後來篆書另有“凡”+“雲”和“凡”+“蟲”的不同寫法,可分別解釋為氣流帶來了雲,所謂“風起雲湧”;寒風或暖風會讓蟲子消失或出現,所謂“風動蟲生”。
《說文》:“風,八風也。”就是八個方向的風,並且還分別取了不同的名字,在此不做贅述,有興趣可以檢索《說文解字》原文。後面接著又說:“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意思是風一吹蟲子就出生,原來沒有風吹的蟲八日就消失了。
同樣,《爾雅·釋天》也給了四方來風的名字:“南風謂之凱風,東風謂之穀風,北風謂之涼風,西風謂之泰風。”
因為風沒長腿還能跑那麼快,所以我們用“風速”表示快速,如“風馳電掣”;而風又有流動性的特點,所以流行的事物可以叫“風行一時”、“蔚然成風”,《詩經》不同地區的音樂叫“國風”。
說起來古人的思維真叫雅緻,不單如《說文》裡給不同方向的風分出“名姓”,就是一年四季,或不同出處的風,名字也各不相同,如《西遊記》第二回,菩提祖師對孫悟空說:“再五百年,又降風災吹你。這風不是東南西北風,不是和燻金朔風,亦不是花柳松竹風……”這裡的“和燻金朔”可以分別對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風。你聽到“和風送暖”,一般都是在說春天。薰風其實是溫暖的南風或東南風,多指夏天,而“金風送爽”形容的當然是秋高氣爽的時節。朔風,自是北風,寒風,謝靈運《歲暮》:“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
風真是無孔不入,她不僅要天南海北的吹,還吹進了古人的詩詞歌賦中。
最霸氣的當然是咱們大漢高祖皇帝的那句“大風起兮雲飛揚”了。而到他孫子的孫子漢武帝劉徹的《秋風辭》那兒,則化此一句為“秋風起兮白雲飛”,意境也從蒼莽遼闊轉為清新明麗,韻味似屈原《九歌·湘夫人》的“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唐代詩人李嶠寫了一首絕句——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全詩沒出現一個風字,卻又句句都在說風,簡直就是一條“失敗”透了的謎語,真叫絕呀!
李白有“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長風”是遠處的大風,李白望著萬里長風吹送鴻雁的壯觀美景,不由得豪情縱生!想象一下如果沒有風、沒有行行秋雁,這酣飲高樓的逸興還能迸發出來嗎?再如,“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出自李白的《關山月》。這裡的風,是遍及大漠邊關的朔風,猶如虎嘯狼嗥,氣勢何等壯闊!
在杜牧的永史詩《赤壁》中,“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東風成了立下汗馬功勞,決定三分天下的功臣!如若東風不給力,那斯阿滿取勝,二喬豈不是被關進銅雀臺了?
不過,東風還真有不給力的時候,不信你看李義山:“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東風有時候也會讓人黯然銷魂,比如南唐後主李煜:“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當然,大多數情況下東風都是不錯的,因為東風代表了春天,“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
但也確有例外,東風有時候是會變壞,她甚至還拆散了人家的姻緣。沒錯,說得就是陸游和唐婉——“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總體看來,“東風”在古詩詞中被提及最多,也最正能量。相對而言,西風北風就悽慘了一點點,因為畢竟,西風代表秋天,古代文人素有“悲秋”的情結。而北風是冬天的寒風,美好的時候畢竟不多,如岑參有“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不曉得為何,南風出場率很低,或許因為不夠浪漫吧。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晏殊《蝶戀花》
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風南浦。
——姜夔《念奴嬌》
風,很多時候還是古人的出行工具。莊子在《逍遙遊》中告訴我們,列子就是“御風而行”的。
估計蘇軾也是,因為他曾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曾經,有一個姑娘,她有一些任性,她不是小燕子,她叫林黛玉,她說:“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也有一個姑娘,她有一些囂張了,也不是小燕子,她叫薛寶釵,她說:“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風有這麼大的本領,可她卻拿一樣東西沒辦法,這東西就是竹子——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鄭燮《竹石》
當然,颱風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