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農情懷V中藥情結

    黃芪的發展歷程幾經周折,最終其產區才有了現在的分佈狀況。

    一、歷史變遷。黃芪作為中醫常用的補氣中藥,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從漢代的《神農本草經》和《名醫別錄》,到南北朝時期的《本草經集註》,到宋代的《本草圖經》,再到清代《植物名實圖考》,最後到民國的《藥物出產辨》,黃芪的產地也由四川,移往甘肅,然後移向山西、陝西、內蒙和東北。現在,以山西黃芪和蒙古黃芪為道地藥材。所以,古代的黃芪產地,從四川、甘肅向陝西、山西過渡,至清代時黃芪的道地產區已移至山西、內蒙,與現今的黃芪主產區基本一致;至近代,主要認為山西渾源、應縣和甘肅隴西等地是黃芪優良產區和主產區。而20世紀70~90年代,甘肅定西地區從內蒙古大量引種蒙古黃芪,形成了全國最大的產區,目前國內黃芪主產區為內蒙古中西部、山西北部、甘肅定西和寧夏南部,以山西大同、忻州地區和內蒙、東北所產黃芪質量最優。

    二、產地分佈。黃芪原來以膜莢黃芪為主,後來轉變為以蒙古黃芪為主;藥材主產區蒙古黃芪由傳統的山西恆山和內蒙古大青山轉變為甘肅、寧夏等地,膜莢黃芪由內蒙古東部與東北三省等高緯度、高海拔山區轉變為山東、河北等平原地區;藥材生長年限也由平的6~8年轉變為2年或1年。因此,黃芪的質量和含量也相應大幅度下降。下面主要以蒙古黃芪為例談談黃芪的產地分佈。

    1、黃芪的優質產地——山西渾源。渾源黃芪是半野生栽培品種,特點是依靠自然肥力來滿足黃芪生長髮育對土壤養分的需求,利用恆山產地環境空氣清新、水質乾淨、土壤未受汙染、生態環境良好的天然優勢條件,生產出綠色的、純天然的、含量高的半野生黃芪。渾源黃芪生長期最低5年以上,該縣的官兒鄉是‘’黃芪之鄉‘’,所產黃芪很多是優質的‘’鞭杆芪‘’,是典型的道地藥材,故有‘’渾源黃芪甲天下‘’的美譽。

    2、黃芪的最大產地——甘肅。甘肅黃芪基本上都是移栽品,即育苗一年,移栽生長一年,然後移栽當年收穫,所以產品有效成分含量遠不及渾源黃芪,價格也相差甚遠。但甘肅是全國最大的黃芪產地,產量約佔全國的50%以上,由於黃芪忌重茬,所以近年來產區從定西地區向河西地區遷移,以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產量。

    3、黃芪的重要產地——內蒙赤峰、陝北子洲、寧夏固原、黑龍江。上述四省區黃芪產品的質量介於渾源和甘肅之間,價格亦低於渾源而高於甘肅。內蒙黃芪原來也以半野生種植為主,但近年來移栽品逐步擴大規模,已超越半野生黃芪的數量;陝西子洲黃芪同樣大部分是半野生種植,生長年限5~8年,質量上乘;寧夏黃芪和甘肅一樣,以移栽品種為主;黑龍江最近幾年由於種植黃芪利潤低,大部分已轉為種植人參、五味子等中藥材。

    4、黃芪的歷史產地——山西天鎮。天鎮隸屬於大同市,南連河北省陽原縣、北鄰內蒙古興和縣,所以有‘’雞鳴聞三省‘’的美譽。全縣海拔976~2016m,大陸性北溫帶乾旱季風氣候,無霜期90~128天,年平均氣溫6.4℃,一月平均氣溫-11.8℃,七月平均氣溫21.9℃,夏短冬長,晝夜溫差大,年平均降水量405mm。東南部的南高崖鄉,海拔1410~2016m,適宜於黃芪的生長,唐代時已大量種植黃芪,清朝時已有幾百畝的黃芪坡多處,所產黃芪含量高、粉性足、質量優、條形長,是養生滋補之佳品,種植的黃芪亦為半野生栽培品,生長年限5~8年。

    以上對黃芪的歷史變遷和產區分佈進行了簡單介紹,與同行共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管理會計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