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火辰

    自唐朝安史之亂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就越來越大,很多實際成為獨立王國。北宋之前的五代十國時期,各位節度使更是驕橫跋扈,廢殺君主、篡權奪位隨時都在發生。先簡單與大家列列北宋之前,五代的大將弒君、篡位或協助篡位的事件,你就可以知道當時的皇帝有多危險,趙匡胤為什麼要杯酒釋兵權。

    一、北宋開國前,屢屢發生的弒君篡位事件,讓趙匡胤睡不安席

    1、後梁時期。後梁開國皇帝朱溫被兒子朱友珪所弒,協助他的是大將韓勍。不久後,朱友珪又被朱友貞所殺,協助他的是大將楊師厚。

    2、後唐時期。一朝實際上換了三姓。開國皇帝李存勖(李克用之子)雖然表面上死於伶官的造反,實際上是大將李嗣源(李克用義子)被軍人擁戴造反所致。李嗣源奪位為後唐明宗,實際上已是兩姓,但沒改國號。他兒子李從厚繼位不久,其義子李從珂造反,又殺李從厚,李從珂為後唐末帝,實際上已是三姓。

    3、後晉時期。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他在太原造反,以幽雲十六州為代價,引得契丹入侵,逼得李從珂自焚,從而建立後晉。後晉是契丹所立,因為後晉出帝稍微不滿足契丹,又被契丹所滅。石敬瑭的大將劉知遠建立後漢。

    4、後漢時期。後漢只有短短四年,就滅於大將郭威的造反,郭威建立後周。

    5、後周時期。郭威傳位義子郭榮(即柴榮),柴榮是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五代君主,卻早死。柴榮死後,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

    這些只是中原一帶的情況,十國因為軍人專權,其實一樣混亂。看了這些,想想趙匡胤的處境,他怎麼能不憂心?

    二、趙匡胤為什麼不直接收回兵權?

    這個時候,趙匡胤這些老兄弟們都個個是地方大員、各處的節度使了,但其體制,還是沿襲五代下來的,還沒有完全改變。原因有以下幾點:

    1、趙匡胤若是強行實行,只怕激起兵變。這種事情,在五代早發生過,後唐末帝對石敬瑭其實只是讓他換一個地方當節度使,尤且激起了石敬瑭的反叛,何況強行免去。說起來,以趙匡胤的能力,也不怕一鎮、兩鎮的反叛,他多半平定得了,但考慮到國家安定,也沒這個必要強來。

    2、趙匡胤有杯酒釋兵權的條件。譬如說上面提到的石敬瑭,後唐末帝召都召不來,更別提杯酒釋兵權了。而趙匡胤這些老兄弟不一樣,他們確實和趙匡胤關係很好,有的還是他的結義兄弟,他召得來這些人,自然可以好話好說。

    3、國家基本已經安定,趙匡胤的話裡也是恩威並濟。在當時的情況下,已經不像五代時期那樣混亂,大家都知道造反成功的可能性很小。趙匡胤一面以良田美宅為誘惑,一面話中暗含殺機,這些人都入了京,離開了老巢,誰敢不從命。

    4、既然是老兄弟,當然要留有餘地、留些顏面。這大概是趙匡胤的性格造成的,他不想把事情做絕了,其實也沒那個必要。

  • 2 # 社會歷史觀

    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結合前後年代的各種事件和宋太祖趙匡胤本身的經歷來看,其實從唐末開始到五代十國,可以說從來都沒有停止過戰爭的侵擾,大宋王朝建立的重大意義正是結束了唐末以來長期存在的藩鎮局面。

    但是新的問題又擺在了這位開國皇帝的面前,那就是如何鞏固新生王朝。顯然,這位皇帝意識到從唐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換了八姓十二君,爭戰無休無止,不僅僅他厭倦了戰爭,天下百姓也都厭倦了戰爭。他不想做短命王朝的皇帝,他想讓大宋的江山能夠延續下去。可是他知道自己這個皇帝是奪權而來的。

    陳橋兵變,雖然是眾將士擁他為王,不想再輔佐後周的幼年皇帝,但是趙匡贏自己的內心也是想成為這個皇帝,他有權勢,如今又得到諸位將領的支援,大可不必為朝中的奸臣賣命,聽他們的差遣。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裡他是耍了心計的,但同時也能看出他善於把握軍心的能力。

    趙匡胤裝出一副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

    如此這場兵變兵不血刃,趙匡胤就拿到了自己的江山。當然這個江山之所以來得如此容易,趙匡胤自己心中也是有數的:

    第一方面,後周皇帝年幼不能理政,朝中奸臣掌權,禍害軍心。朝中怨聲載道,早有不滿。

    第二方面,趙匡胤身為後周大將,領兵建功無數,深受眾將士的愛戴,所以能得到很多的支援。

    朝中的大臣有的早就不想再侍奉這位皇帝,有的呢,受到趙匡胤底下將士的打壓威懾,最後都承認了這位皇帝,並甘心效忠於趙匡胤。

    在坐上皇位之後,趙匡胤也和自己最忠心的臣子多次討論如何才能坐穩這個江山。那些文臣給他們些小恩小惠,讓他們明白自己的政策,是對的,當然就會得到他們的支援。但是在朝的這些武將有大半都是跟隨自己的,自己在當上皇帝之後,把他們的官職都分的特別高,有的還封爵賞賜。趙匡胤擔心這些武將就和當年的藩王是一個性質。

    他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五代十國的藩王手握重兵,雖然表面上聽命於皇帝,實際卻各有私心,最後也是因為這些藩王導致了當年的各個朝代都是短命的王朝。

    這裡面最主要的一個問題是什麼?就是皇帝的權力太弱了,而那些藩王的權力太多了,這個權力指的就是兵權。現在趙匡胤面臨著同樣一個問題,自己的手下的將領掌握了兵權,而自己當上了皇帝之後就不太適合掌管軍隊。那麼朝廷還是有那麼一部分人是對自己當這個皇帝不服的,他們會不會利用這些將領,再鬧一場陳橋兵變?

    由此,在和自己的大臣商量之下,趙匡胤決定來一場行動,開啟中央集權制。

    在當天的宴會上,趙匡胤說道:

    你們沒有異心,膽識如果有一天你們下面的人把黃袍披在你的身上,那到了那個時候估計也是難以選擇了啊。

    前來赴宴的諸位將領心中聽了一驚,他們當然知道這位皇帝是什麼意思,那就是他擔心在座的將來有人發動政變,就像當年的陳橋兵變一樣,難道這皇帝要殺他們嗎?

    趙匡胤確實給他們指出了一條明路,意思就是把手中的權力放下,你們都征戰一生了,是該享享福了,我如今給你們良田美人,你們都回家安享天年,別再管理朝政了。

    趙匡胤知道這次的計劃十拿九穩了。試問當時誰想在朝廷剛剛安定的情況下起兵反叛,而自己又是在趙匡胤帳下服侍的,何必又為了這而得罪這位皇帝呢?事實也是這樣,大家都接受了這個計劃,紛紛表示自己的忠心。

    趙匡胤難道不能直接收回兵權?嗯,當然可以,但是這樣是不妥的。沒有好處手握兵權的將軍們憑什麼還聽你的,心中難免產生隔閡,而有這良田美人的誘惑作為獎勵,加之趙匡胤說出了自己的憂慮,認為這樣做國家才能安定,宋王朝才能延續,眾位將士就心服口服了。

  • 3 # 科學歷史觀

    宋太祖趙匡胤確實有杯酒釋兵權,至於為什麼,有以下原因:

    宋朝是怎麼建立了的呢,唐宋之間經歷了混亂的五代十國,天下動盪,民不聊生,趙匡胤原本是後周郭威的部下,後來郭威死了傳位於朝廷,趙匡胤掌握了禁軍的最高權力,後來在河南的陳橋兵變,被部下黃袍加身了,趙匡胤知道自己的江山來的言不正名不順,所以不希望自己的江山被一些跟他打江山的老臣給造反了,畢竟他們都跟隨自己多年有戰功,但是又不能虧待他們,所以就像個法子杯酒釋兵權了,相安無事,體現了趙匡胤自己的政治頭腦,也能在百姓面前體現自己的仁慈之心,不像歷朝歷代的情況,“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 良狗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瓦斯名稱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