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989636417631

    電子音樂帶給了我們什麼? 我帶有一種特有的切入方式去解讀入耳的音樂。這裡說的電子音樂可以看作是合成器音樂,但合成器音樂又更廣義。電子音樂的一個很普遍的型別是EDM。它是種流行 快時尚 快消費的文化,但拋開電音對人的生理、心理刺激,以更深度的思辨來剖析,我會把更多精力放在聽前衛的,更純粹的電子音樂上,它也許更容易用合成器音樂來字首。最終我聽的電子並不是以刺激發洩為目的,電子音樂意味著在音樂邏輯和元素上有更多可能性,它非常接近創作本身。

    受合成器音樂的影響,我很習慣性的下意識的從一段給到的音樂的聲音構成為思考的出發點去作分析。這種影響根深蒂固,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種對音樂的期望:每一種聲音元素都是有價值的,在一個作品本身固有的表現力這個“容積”裡重量配比都是均衡的,這裡的均衡指的是“和諧”,作為成品的音樂一定要保證聲音與聲音的組合是合理的(創作方自定義的合理)。設計師在設計物件時也在考慮這種統籌關係。所以我很在乎這每一個元素的質量,電子音樂的音色著實需要源源不斷的創新變化,這才得以湧現好作品。令多數人費解,為什麼我痴迷於單純的律性音樂。從音樂元素構成的角度去揣摩製作人的想法是很有趣的,聲音和視覺藝術裡提到的一樣,分為點、線、面,從合成器音樂能找到構成主義的影子。每種器樂(聲音),來自不同頻段的聲音以自己的進行方式出現在一個作品中,我很喜歡把它們逐個單獨抽離出來分析,又放回整體中比對。這裡的藝術價值就是:探求音樂邏輯上的可能性、音色的可能性。這種理性趣味是欣賞合成器音樂特有的:沒有感情介入的欣賞方式,打破以往音樂煽動聽者情緒的作法,我們不去迎合音樂對情感的烘托 儘可能保持處於冷靜思考的狀態去聽它。一種抽象音樂符號的整合,可以被解構重組,聲音和視覺藝術一樣可以是非常多的可能性。 是的,音樂是抽象的表達,我喜歡的是音樂這種抽象本身。人聲(這裡指能被聽懂的語言)是音樂中的一部分,是一種樂器,是一段聲音的構成中包含的一個元素。但如果人聲變成敘事性的功能被插入到音樂中,那它就可能會打破了音樂固有的意向的表達。譬如旋律…鼓點…這些構成就會被語言傳達的資訊這種具象化的訊號給破壞。也就是說,它們一定程度上會被灌輸為“為了鋪助語言(歌詞)而存在的功能”這種說法。固然,這用我的認知來衡量是很可怕的:伴奏就真的只是作為伴奏而存在了。語言帶有的敘事性在音樂中佔有的質量太大了。音樂是抽象的;詞句、話語是具象的,倘若處理不好這種性質,會迫使聽眾的注意力放在人聲上,器樂在音樂構成中的佔比會不穩定。我的意思是:不希望音樂的製作方僅先以人聲為主而以偏概全忽視伴奏的作用。綜上,電子音樂對人聲的取向相比流行音樂音樂有非常大的區別。 其次,思考“構成”對聽音感受上會直接給人一種強烈的思維啟發。我覺得比人們在聽到歌詞這種具象的東西催生的聯想,音色 旋律 鼓點會以更直觀的方式刺激聽者。電子音樂製作人就是掌握這種抽象語言來創作的。我希望流行音樂能更注重這種抽象的表達,而不是把歌曲的內涵大體上交由歌者來傳述。以我目前聽到的音樂來看,歐美流行音樂在這方面做的比華語要好的多……音樂邏輯的運用也比國內更富創新。 音樂的合成在不僅僅是電子音樂,後篇還會講述“構成”在古典音樂和jazz等音樂中的影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慶餘年》被集體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