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世浮沉一場空

    鄔思道他在年輕不懂事的時候曾經聚眾鬧事,還是其中的帶頭人,成為通緝要犯,剛好遇到大赦天下這才得以脫身。

    四阿哥是一個顧全大局的人,他認為鄔思道的這點小毛病不併能和他的才華相提並論,並且還主動在康熙的面前替鄔思道開脫,希望從輕發落鄔思道,而鄔思道就成為了四阿哥底下的人,其實為什麼鄔思道能成為四阿哥的最大助力,是因為他很會審時度勢,他看來,他了解康熙,知道康熙才是這場奪嫡之爭的裁判,因此康熙是一個關鍵人物。

    後來更是雍正帝身邊的謀臣,為雍正皇帝的即為出謀劃策,雍正帝登基後離開京城。

    這就看出鄔思道可以說是料事如神,為什麼這時候,他選擇了退出,因為四阿哥的王位可以說是他輔佐上去的,那登帝之後的雍正難免會對自己下手,所以他算到了這點,選擇離開保周全。

  • 2 #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我覺得吧,這個是劇情需要。

    電視劇前半部是九龍奪嫡。怎麼奪呢?不是像後來弘時那樣真刀真槍的直接幹,(也有一個特別單純的大阿哥給二阿哥魘鴆算是另類),他們主要工作是爭奪聖心。

    那怎麼辦?把康熙變成碎嘴的怨婦,有什麼想法看法都說出來?那戲還能看嗎?

    所以,需要鄔先生。鄔先生算無遺策?其實沒那麼厲害。他的特點就是康熙肚子裡的蛔蟲,把萬事都從康熙的視角解釋給你聽。鄔先生是這部劇最重要的人物,沒他你就不看了。

    後半部是不是沒有前半部好看?你覺得呢?

  • 3 # 杭州海納稅務師事務所

    主要一個以康熙年罪犯身份,雍正啟用為官是對康熙大不敬,雍正不是個四平八穩的皇帝,上位後處處危機四伏,更不能授人以柄。第二、他這個年紀了這個才華官給小了辱沒他了,給大了他又沒有做過官,沒有根基,政令肯定不通。治國還得是張廷玉佟國維這樣的政令才能通達,幾十年的宦海生涯讓他們門生故吏遍天下,就跟十三爺年羹堯到了軍營放個屁都比皇帝的令箭好使

  • 4 # 以禮觀書

    向敬之

    鄔思道在歷史上有其人,但其事卻要兩說。

    一是在《雍正王朝》中,他是神機妙算的奪位師(不能奪嫡師,康熙五十一年第二次廢儲後,儲位久懸,至康熙駕崩後被宣讀的所謂傳位遺詔,皇四子胤禛即位,並非以皇太子身份入承大統)。這是代替了史上雍邸高參戴鐸的戲份。戴氏為雍親王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奪嫡方略,併為之聯絡大學士李光地暗中支援。但是,雍正即位後,戴鐸知道事情太多,必然不能留用,被雍正發配年羹堯軍前,找了一個貪贓的藉口給殺了。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戴鐸之死,給替代品鄔思道提了一個醒,奪位師做不了帝王師。

    一是高官文書。史上的鄔思道,主要是一個紹興師爺,給河南巡撫田文鏡做過高薪文案。他為田文鏡寫的奏摺,深得雍正喜歡。但是他要價太高,年薪八千兩銀子。田文鏡付不起,只好找個藉口辭退,哪隻另請高明的奏摺,不再如前甚得聖心。甚至雍正來信問詢:“鄔先生安否?”弄得田文鏡趕緊低三下四地求回鄔思道。

    雍正是否見過鄔思道,或者在田文鏡身邊安排了密探,知道鄔思道捉刀之事。都不好說,田文鏡只能誠惶誠恐地小心伺候著。隨著田文鏡的官越做越大,由巡撫升總督,加兵部尚書、太子太保,政績顯著,鄔思道也銷聲匿跡了。

    鄔思道沒有出現在雍正的日常生活中,也沒有出入雍正的朝堂之上或宮闈之後,故而不便再在雍正朝拋頭露面。畢竟他只是一個江湖遊士,拿了官家的私房錢,但不在國家財政正式拿工資。

  • 5 # 今麥郎洗衣粉

    誰說中後期沒有鄔思道的戲了?在田文鏡查處山西虧空案以及幫助年庚堯尋找敵軍主力決戰,這位鄔先生可是一點沒閒著。只能說他的戲少了。原因就是鄔先生自己說的那樣,皇帝行的是光明正大的陽謀,而他的陰謀已經不合適了。

  • 6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鄔思道其人在真實歷史上只是清世宗(雍正帝)寵臣田文鏡的一名幕賓,因為文案功夫了得,被清世宗記住了,某次田文鏡的奏本沒有請鄔思道捉刀,還被清世宗問及鄔先生哪裡去了。僅此而已,或許鄔思道僅僅是田文鏡的幕賓而已、只是文案功夫受到了清世宗的肯定,又或許鄔思道是清世宗放置在田文鏡身邊的耳目,不得而知。但是,無論怎麼說,都不是電視劇《雍正王朝》裡的那個鄔思道。

    電視劇《雍正王朝》裡的鄔思道身上或多或少有那麼點兒清世宗潛邸時期的智囊之一戴鐸的影子。戴鐸其人和年羹堯有些類似,出身清世宗潛邸,是不是和年羹堯一樣也出身漢軍八旗且隸屬清世宗所屬的牛錄不得而知。正是此人建議清世宗“爭是不爭、不爭是爭”,並且出謀劃策,為清世宗即位立下了汗馬功勞。清世宗即位之後,戴鐸仗著這點兒功勞,不知進退,仍然指手畫腳,最終被清世宗以“貪汙”的名義處決。當然,多少也有那麼點兒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味道。

    真實歷史上的鄔思道和戴鐸就不去多說了,只就電視劇《雍正王朝》裡的鄔思道而言。為什麼雍正即位之後很少有鄔思道的戲了,原因其實並不複雜。

    首先,鄔思道是雍正潛邸時期的重要謀取、沒有之一。所謂謀,玩的就是陰謀詭計。從劇情也能看得出,鄔思道給雍正提出的這些“謀”,幾乎都是不能見光的。這樣一個人,如果在雍正即位之後登堂入室、甚至位極人臣,等於是明著宣佈:我雍正的皇位是“謀”來的,並不是走的正規途徑。很顯然,這是雍正不想要的結果。即便如此,還傳出了那麼多流言蜚語,攻訐雍正皇位來路不正。可想而知,如果讓這麼一個幕後之人登堂入室,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

    其次,雍正即位之後,身份變了。即位之前可以以陰謀詭計謀取皇位。一旦身份轉變,自己成為了皇帝,自然不想別人也有樣學樣,尤其是自己的兒子們。雍正必然不希望鄔思道登堂入室,進入大眾視野。同時,作為皇帝,行的是帝王之道,即便有謀也是陽謀,鄔思道這類陰謀家在雍正即位之後已經沒有了用武之地。如果登堂入室,除了給政局添亂,基本上沒有太大作用。

    再其次,讓鄔思道從幕後進入臺前,進入眾人的視野。一旦與自己發生矛盾,很可能被對手拉攏,這對於雍正而言,是和巨大的麻煩。要知道,彼時曾經與雍正爭奪皇位的兄弟們依舊虎視眈眈。如果鄔思道倒向他們,即便不能把雍正搞下臺,也夠他喝一壺的了。與其如此,不如讓鄔思道消失。

    最後還有一點。如何安排的問題。這也是劇中鄔思道自己提出的問題。劇中的鄔思道是康熙年間的欽犯,或大赦出獄。如果讓鄔思道出仕為官,等於是明著否定了康熙,對於雍正穩定局勢、宣示正統不利。而且,即便是安排工作,如何安排?大了,等於是公開說自己的皇位是這位鄔先生幫忙謀來的。而且,這種以陰謀詭計見長者,又有“擁立”之功,很可能會造成尾大不掉、無法控制之勢。小了,鄔思道如果有野心或者官迷,勢必不能滿足他的胃口,很可能把他逼向自己的對立面。

    因此,劇中的雍正即位之後,原本是要除掉鄔思道以絕後患的。但是,鄔思道打起了悲情牌,向雍正表示自己君臣際遇、感情深厚,自己決無野心,只想隱退。而且,願意“半隱”,將自身置於雍正的終生監視之下。同時,又以當晚護駕軍隊為自己安排為由,半威脅式地提醒雍正,如果除掉自己,很可能雍正自己也無法全身而退。而且,當晚的事情公諸於眾也是必然的。既然鄔思道已經願意“消失”,而且願意接受終生監視,雍正也就沒有進一步行動,置其於死地,故事到此結束。當然,劇中並沒有把鄔思道設定為一個野心家,反而是將其設定為了一個正面人物。因此,才有了隱退之後查山西藩庫和押運軍糧、提醒年羹堯叛軍位置的劇情。但是,鄔思道始終沒有走向臺前,正是在踐行著自己對雍正的承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箭明明選秀眼光很好,為啥卻總給人一種從不擺爛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