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東北的小豆包

    朱高熾和朱高煦都是朱棣和徐皇后生育的嫡子,其中朱高熾是嫡長子而朱高煦是嫡次子。朱高熾身體肥胖體弱多病,而朱高煦則是高大威猛精於騎射,長相更像朱棣,因此朱棣十分喜愛二兒子朱高煦。

    在朱棣造反的靖難之役的戰場上,朱棣將自己的長子留守在北平(北京)看家,而直接帶著自己的二兒子衝鋒陷陣,並曾經救過朱棣的性命,《明史》記載,朱棣曾經暗示國朱高煦說:“你大哥的身體不太好.....”朱高煦聽了很激動,更加盡心的為老爹賣命,但是後來事實證明,他被他爹給忽悠了。那麼是什麼原因讓朱棣沒有將皇位傳給朱高煦,而是堅持將皇位傳給長子朱高熾呢?

    朱棣奪取皇位的靖難之役

    首先明朝是十分注重國本的朝代。

    對於明朝而言的最大國本就是皇位繼承上要恢復嫡長子繼承製,朱元璋後來建立明朝後,立其嫡長子朱標為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放著一大堆兒子不立,而立了朱標的嫡長子也就是他的皇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元璋的想法就是既要讓他的兒孫們享盡榮華富貴,又要讓那些庶子庶孫們絕了爭奪皇位的心思,而保持明朝的穩定。而朱棣雖然造反違揹他爹的意思,但是他得到皇位之後,也想維持大明朝的穩定,也想要恢復嫡長子繼承製,朱棣造反前,朱高熾就已經是被承認的王世子,所以朱棣當皇帝后順利成章的成為皇太子。而後來事實也表明,明朝是歷代王朝最注重嫡長子繼承製的大一統王朝。

    明成祖朱棣劇照

    其次朱高熾沒有失德之處,而且活得夠久。

    由於之前的王世子地位,朱棣登基稱帝后,朱高熾也就是直接成為皇太子了,朱高熾為人寬厚,朝中的大臣都與朱高熾親厚,而且朱高熾更加成熟穩重,在朱棣和朱高煦攻城拔寨的時候,他守住北平大本營,也進退有度,更像個守成之君,此外雖然朱高熾體胖多病,但是他獲得也夠久,比他老爹活得時間長,所以最終能夠接任皇位。反觀朱高煦則威猛有餘而成熟不足,朱棣登基為帝后,朱高煦被封為漢王,此時他卻以李世民第二自居,非常高調要爭奪儲君之位,讓一心求穩的朱棣對其十分不放心。

    朱棣嫡長子朱高熾

    第三朱高熾有個好兒子。

    朱高熾有個嫡長子朱瞻基,也就是朱棣的皇長孫,非常的精明能幹,而且十分討朱棣喜歡,在朱棣糾結於是否更換太子朱高熾的時候,大臣解縉的一句“好聖孫”則完全化解了朱棣矛盾心理,本著將來的皇帝大位能夠讓其喜愛的長孫朱瞻基繼承的想法,最終放棄了更換儲君的想法。

    朱棣最後死在北征蒙古的途中,而後朱高熾繼位,但是朱高熾僅僅做了8個月的皇帝就去世了,諡號為明仁宗。他死後皇位由朱瞻基繼承,後來朱瞻基幹掉了二叔朱高煦,不過朱瞻基的兒子朱祁鎮就差了點,他率大軍與蒙古也先激戰,戰敗被俘,最後釀成土木堡之變。

  • 2 # 大腳汽車

    不用打天下了,管理農民需要穩定,可以讓他去印度尼西亞做諸侯王的,搶劫百姓打死執法的軍官徐野驢。這樣的國家必定四分五裂,類似蒙古那樣的暴政而已

  • 3 # 象眼觀天下

    高大威猛,既不是競爭皇位的充分要素,也不是必要要素。

    換句話說,朱棣考慮皇位繼承人的時候,基本不考慮高大威猛這個問題。

  • 4 # 不書公子

    在中國古代,君主如何確立繼承人是有章可循的,這個章法就是“宗法制”!

    宗法制起源於夏朝(大禹將君主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啟,開宗法制之先河),完善於周朝。周朝建立後,確立了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根本的繼承製度,並傳於後世。

    明成祖朱棣的正妻是中山王徐達的嫡長女,二人一共育有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

    長子朱高熾比較胖,身體虛弱,所以,勇武善戰的朱棣並不喜歡這個兒子。但朱高熾生性仁厚、言行舉止得體且熱愛學習,很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愛和器重。

    相比較大兒子,朱棣本人更喜歡次子朱高煦,因為朱高煦魁梧健壯、孔武有力,容貌也和自己很像。但朱高煦雖驍猛過人,卻言行輕佻,品行不端,故而有很多人(包括明太祖朱元璋)討厭他。

    至於老三朱高燧,品性與驕矜跋扈的二哥朱高煦差不多。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建文帝朱允炆繼位!

    建文帝繼位後不久,就在齊泰、黃子澄的建議下進行削藩。同年,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名,舉起反抗大旗,與朝廷兵戈相見。

    起兵的朱棣剛開始只有幾萬人馬,與朝廷對抗簡直是以卵擊石。但奉建文帝之命領兵平叛的李景隆,親手將朝廷數十萬大軍葬送,形勢逆轉!

    不得不說,在“靖難之役”中,朱高煦的表現非常搶眼:

    1、白溝河之戰:朱高煦協助父親朱棣,藉助大風之力發動反攻,大破朝廷大軍60萬,陣斬名將瞿能父子二人。

    2、東昌之戰:朱棣親率的北軍被盛庸、平安率領南軍(朝廷軍隊)包圍,朱棣本人亦身陷重圍,朱棣麾下首席大將張玉戰死。危急時刻,是朱高煦率軍趕到,擊敗南軍,救出朱棣。

    3、宿州之戰:東昌之戰後,朱棣欲以徐州為突破口,進而直逼都城南京。所以,北軍一路破東阿、汶上、沛縣、徐州,兵臨宿州。戰鬥開始後,雙方互有輸贏,北軍勞師遠征,氣勢漸弱。靈璧之戰中,南北二軍膠著不下,朱高煦率軍直突南軍軍陣,朱棣趁機殺了個回馬槍,大敗朝廷大軍!

    4、浦子口之戰:浦子口是南京的重要門戶,所以有朝廷重兵防禦,北軍久攻不下。後來,朱高煦率領生力軍趕到,大敗朝廷兵馬,朱棣得以渡江入主南京!

    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朱棣與朱高煦既是血親父子關係,又是並肩作戰的親密戰友!

    朱高煦雖然戰功赫赫,但朱高熾也沒有閒著:

    靖難之初,朱棣兵少,幾乎傾巢出動,留給朱高熾的,只是些老弱殘兵。朱棣征討遼東,防守大本營北平的重擔,自然落到了朱高熾肩上。

    李景隆率領50萬重兵圍攻北平,攻勢猛烈。朱高熾在姚廣孝的輔佐下,以萬餘殘兵,數次將南軍擊敗,為等待朱棣回師以內外夾攻南軍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所以,朱高熾的戰功同樣不可小覷!

    朱棣登基後,朱高煦恃寵而驕,更加肆無忌憚,朱高熾則始終保持著良好的口碑。在立太子一事上,朱棣雖偏愛朱高煦,卻還是立了大兒子:

    其一,嫡長子繼承製是自古以來的規矩,若動輒改立太子,則對國家的穩定有害無益。

    其二,朱高煦的名聲太差,且不夠穩重——治理國家不能完全靠打打殺殺,被明朝滅掉的元朝就是個鮮活的例子。為江山永固,還是立朱高熾為儲君最合適。

    其三,朱棣雖不喜歡朱高熾,卻十分喜愛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負責編撰《永樂大典》的才子解縉,就曾以一句“好聖孫”,說到了朱棣的心裡,使立儲一事塵埃落定)!

    永樂二年,嫡長子朱高熾被立為太子,朱高煦被封為漢王。此後發生的一切,讓朱高煦的嘴臉暴露無遺:

    就藩雲南,不從;改封青州,不從;勃然大怒的明成祖朱棣,欲將朱高煦貶為庶民,得太子朱高熾念及兄弟之情前往勸說,朱高煦才逃過一劫,最終就藩樂安州。

    到了封地後,朱高煦仍不思悔改,天天想著謀反。仁、宣二帝不斷對其法外開恩,卻始終不能平復其心中怨念!1429年,朱高煦起兵造反,被朝廷迅速撲滅。兵敗被俘的朱高煦不斷生事,終於惹怒了宣德帝,宣德帝命人將朱高煦扣在銅缸之中,以烈火燒死,並殺了朱高煦的兒子,徹底平復了這場鬧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伝えて歌詞中文翻譯羅馬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