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由平民登上皇帝寶座的,他深知得天下之難,因此,即皇帝位後,為了使子孫世代保住江山,他費盡心血,從各個方面鞏固業已建立起來的明朝政權。其中,重視儒學,尊崇孔子便是他在思想上所採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朱元璋雖然出身於社會下層,但他卻十分明白孔孟之道與治理天下的關係。
《明史·儒林傳》說:“明太祖起布衣,定天下,當干戈搶攘之時,所至徵召耆儒,講論道德,修明治術,興起教化,煥乎成一代之宏規,雖天亶英姿,而諸儒之功不為無助也。”朱元璋曾經說:“聖人之道,所以為萬世法。吾自起兵以來,號令賞罰一有不平,何以服眾?武定禍亂,文致太平,悉此道也。”(《典故紀聞》卷一)他對孔子因而頂禮膜拜,十分虔誠。
元朝至正二十八年,也就是朱元璋剛剛即位的洪武元年(1368),明軍攻取中原地區。
三月,明軍統帥徐達率北伐軍攻下濟寧,朱元璋便下令孔子的五十五代孫、襲封衍聖公孔克堅晉見。
元朝政府對孔氏家族倍加恩崇,孔克堅也受到元朝的重用,因此,對於朱元璋的召見,孔克堅以有病為由推脫,派兒子孔希學前去朝見。徐達只好把孔希學送至京師。孔希學見到朱元璋以後,稱其父因病不能行走,沒能前來。朱元璋非常生氣,於是,他讓孔希學瞭解了自己的實力,對衍聖公恩威並加,說:“若無疾而稱疾,則不可。”孔克堅連忙日夜兼程趕往南京,而朱元璋則派人遠到淮安去迎接,擺出了極為隆重的儀式,包括賜宅一區、馬一匹、米二十石,表示經濟方面的優渥。同年十一月,孔希學襲封衍聖公,朱元璋為之“置官屬,曰掌書、曰典籍、曰司樂、曰知印、曰奏差、曰書寫,各一人”,這樣,衍聖公府成了官府衙門與私家府第相結合的特殊政治經濟實體。
從孔克堅、孔希學到孔訥,朱元璋對三代衍聖公都恩寵備至,除了給以大量的物品賞賜外,還出資修建孔廟,補充祭田,完善祭祀;為孔廟、孔林等處設定灑掃戶;設立孔、顏、孟三氏學教授司,置教授、學祿、學司各一人;建立尼山書院、洙泗書院,並設立山長;讓孔氏子弟擔任地方長官;免除孔、顏、孟三氏大宗子的徭役;賜給孔府大量的祭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與此同時,衍聖公與衍聖公府的政治地位也不斷提高。到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後,衍聖公已經在上朝時班列文臣之首。
朱元璋起於下層,出家當過和尚,又是起義領袖,在正統儒家學者看來,他起來反對元朝,甚至最終代替元朝而有天下乃是以下犯上。因此,當上封建帝王的朱元璋急需得到社會的認可,特別需要得到封建正統觀念的認可。
在初次敕諭孔克堅時,朱元璋就說“孔子重教於世,扶植綱常”;在第一次與孔克堅的對話中,朱元璋又繼續稱道孔子“留下三綱五常垂憲萬世的好法度”。
在朱元璋看來,衍聖公作為孔子子孫,非常人可比,因此,他們應當好好讀書,以便為當世諸儒做出榜樣,以“領袖世儒,益展聖道之用於當世”,朱元璋認為他們這樣才算是遵守了祖宗法度,“無愧孔氏子孫”。正因如此,朱元璋才對衍聖公“賜廩祿不煩以職”。他反覆對衍聖公說明:“不委付你勾當”,“不欲於流內銓注,以政事煩爾”。又對他的臣下講:“先聖後裔,特優禮之,養以祿而不任以事也。”
朱元璋是由平民登上皇帝寶座的,他深知得天下之難,因此,即皇帝位後,為了使子孫世代保住江山,他費盡心血,從各個方面鞏固業已建立起來的明朝政權。其中,重視儒學,尊崇孔子便是他在思想上所採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朱元璋雖然出身於社會下層,但他卻十分明白孔孟之道與治理天下的關係。
《明史·儒林傳》說:“明太祖起布衣,定天下,當干戈搶攘之時,所至徵召耆儒,講論道德,修明治術,興起教化,煥乎成一代之宏規,雖天亶英姿,而諸儒之功不為無助也。”朱元璋曾經說:“聖人之道,所以為萬世法。吾自起兵以來,號令賞罰一有不平,何以服眾?武定禍亂,文致太平,悉此道也。”(《典故紀聞》卷一)他對孔子因而頂禮膜拜,十分虔誠。
據《明史·禮志四》記載,朱元璋於洪武元年二月已“詔以太牢祀孔子於國學,仍遣使詣曲阜致祭”。使臣臨行前,朱元璋告諭曰:“仲尼之道,廣大悠久,與天地並。有天下者莫不虔修祀事,朕為天下主,期大明教化,以行先聖之道。今既釋奠成均,仍遣爾修祀事於闕里,爾其敬之。”又規定:“每歲仲春、秋上丁,皇帝降香,遣官祀於國學。以丞相初獻,翰林學士亞獻,國子祭酒終獻。”曲阜孔廟的“大明詔旨”碑的碑文為朱元璋於洪武四年所頒詔書,其中規定了應當祭祀的諸神,如五嶽之神、五鎮之神、四海之神、四瀆之神、城隍之神、歷代忠臣烈士等,除此之外,“其他無功於民者,則為淫祠,有司不得致祭”,唯有孔子,“非有功於一時一方”,因此,對孔子的封爵,“宜仍其舊”。朱元璋初定天下,便首開禮、樂二局,二年又“詔諸儒臣修禮書”。興禮樂,明教化,根本在於學校之興,於是命建太學,還下令各郡縣皆立學校。洪武十五年(1382),太學建成,朱元璋“親詣釋奠”,又詔天下通祀孔子。在尊重孔子與儒學的同時,朱元璋也對孔子後裔特別“優渥”。元朝至正二十八年,也就是朱元璋剛剛即位的洪武元年(1368),明軍攻取中原地區。
三月,明軍統帥徐達率北伐軍攻下濟寧,朱元璋便下令孔子的五十五代孫、襲封衍聖公孔克堅晉見。
元朝政府對孔氏家族倍加恩崇,孔克堅也受到元朝的重用,因此,對於朱元璋的召見,孔克堅以有病為由推脫,派兒子孔希學前去朝見。徐達只好把孔希學送至京師。孔希學見到朱元璋以後,稱其父因病不能行走,沒能前來。朱元璋非常生氣,於是,他讓孔希學瞭解了自己的實力,對衍聖公恩威並加,說:“若無疾而稱疾,則不可。”孔克堅連忙日夜兼程趕往南京,而朱元璋則派人遠到淮安去迎接,擺出了極為隆重的儀式,包括賜宅一區、馬一匹、米二十石,表示經濟方面的優渥。同年十一月,孔希學襲封衍聖公,朱元璋為之“置官屬,曰掌書、曰典籍、曰司樂、曰知印、曰奏差、曰書寫,各一人”,這樣,衍聖公府成了官府衙門與私家府第相結合的特殊政治經濟實體。
洪武二年(1369),孔克堅代替皇帝祭祀孔子回到京師,朱元璋非常高興,還賜詩一首,說:“孔氏曾孫祭祖回,但言農務野荒開。我言蓋世民容喜,必解春風每歲來。”朱元璋為了表示自己尊孔崇儒的誠意,對孔克堅一直十分禮遇,“待以賓禮而不名,賜廩祿不煩以職,郊社必致膰肉,撫勞甚至”。次年春天,孔克堅生病,朱元璋派人前往問候。由於病情嚴重,朱元璋詔令孔克堅回家鄉治病,還賜以白金等大宗錢物。孔克堅死後,孔希學守孝三年。洪武六年(1373),孔希學服喪期滿,入朝晉見皇帝。八月二十九日,朱元璋召見孔希學,對他撫慰有加,連隨從的僕人也都進行了賞賜。九月,孔希學要回曲阜時,朱元璋令翰林官在光祿寺為之餞行,又賞賜白金以及文綺等物。以後,孔希學每年來朝見,朱元璋都命中使慰勞,安排館宿,進行賞賜。每年正旦,皇帝接受萬國朝賀時,都特意令衍聖公孔希學到場,位列丞相之次。自此以後,衍聖公開始爵階相稱,不再擔任地方官,專門主持孔子祭祀事務。洪武十四年(1381),衍聖公孔希學去世,孔希學的兒子孔訥亦為父親守喪三年。喪期未滿,皇后駕崩,實行國哀,詔令孔訥進京,致祭孝陵。祭祀結束後,入見明太祖皇帝。為此,朱元璋大喜,環視諸位大臣,稱讚說:“孔訥,真聖人子孫!”於是,賜膳於光祿館,命禮官安排在太學食宿,又派尚書到太學慰問。朱元璋還準備讓孔訥馬上襲封衍聖公,只是因為孔訥服喪未滿而停止。次年正月,孔訥喪期已滿,進京朝見皇帝,朱元璋當即令禮官選擇吉日,親自為他舉行了隆重的授爵儀式。在明朝,衍聖公府的地位達到了歷史上最為鼎盛時期,而其基礎是在明初朱元璋時就已經奠定了的。從孔克堅、孔希學到孔訥,朱元璋對三代衍聖公都恩寵備至,除了給以大量的物品賞賜外,還出資修建孔廟,補充祭田,完善祭祀;為孔廟、孔林等處設定灑掃戶;設立孔、顏、孟三氏學教授司,置教授、學祿、學司各一人;建立尼山書院、洙泗書院,並設立山長;讓孔氏子弟擔任地方長官;免除孔、顏、孟三氏大宗子的徭役;賜給孔府大量的祭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與此同時,衍聖公與衍聖公府的政治地位也不斷提高。到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後,衍聖公已經在上朝時班列文臣之首。
從實質上講,朱元璋優渥孔子後裔,在即位之初就首先想到作為孔子後裔的衍聖公府,原因在於他希望藉此爭取民心,從思想上加強統治。朱元璋起於下層,出家當過和尚,又是起義領袖,在正統儒家學者看來,他起來反對元朝,甚至最終代替元朝而有天下乃是以下犯上。因此,當上封建帝王的朱元璋急需得到社會的認可,特別需要得到封建正統觀念的認可。
當初,朱元璋召見孔克堅時,孔克堅卻稱疾不見。對此,朱元璋大為惱火。但他對作為孔子後裔的衍聖公還是表現得溫和與禮讓,親筆敕諭孔克堅說:“朕聞爾祖孔子重教於世,扶植綱常,子孫非常人等也,故歷數十代往往作賓王家,豈獨今日哉?胡元入主中國,蔑棄禮教,彝倫攸[插圖],天實厭之,以喪其師。朕率中土之士,奉天逐胡以安中夏,以復先王之舊。雖起自布衣,實承古先帝王之統,且古人而稱帝者,漢之高祖也,天命所在,人孰違之!”在這段話中,朱元璋“崇聖”的原因暴露無遺。由於他本人起自布衣,因而他找到了漢高祖劉邦作為例子,證明自己也同樣可以稱王而居天下的最高統治地位。另一方面,朱元璋所推翻的是異族統治,這又給他取得天下、代替元朝找到了新的藉口,他本人正可以“奉天命”而安撫中夏,驅逐“胡元”。鑑於以往各代的孔子子孫都“往往作賓王家”,朱元璋自然就不能不拉攏和禮遇孔子後裔。朱元璋“尊孔”,說到底是他看中了孔子以及後儒所宣揚的“三綱五常”。在初次敕諭孔克堅時,朱元璋就說“孔子重教於世,扶植綱常”;在第一次與孔克堅的對話中,朱元璋又繼續稱道孔子“留下三綱五常垂憲萬世的好法度”。
在朱元璋看來,衍聖公作為孔子子孫,非常人可比,因此,他們應當好好讀書,以便為當世諸儒做出榜樣,以“領袖世儒,益展聖道之用於當世”,朱元璋認為他們這樣才算是遵守了祖宗法度,“無愧孔氏子孫”。正因如此,朱元璋才對衍聖公“賜廩祿不煩以職”。他反覆對衍聖公說明:“不委付你勾當”,“不欲於流內銓注,以政事煩爾”。又對他的臣下講:“先聖後裔,特優禮之,養以祿而不任以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