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七話影視

    從《演員的到生》到《我就是演員》再到《巔峰對決》,第三季最在賽制與演員選擇上有了直觀變化,也是新增看點所在。前兩季著力於潛力演員挖掘,賽制是類似《好聲音》式的“海選”晉級模式,而第三季更像《我是歌手》,重心在巔峰演員PK。

    一檔已經有一定人氣基礎與開創性的節目,能夠不斷調整自己的模式,不放棄對創新的追求,這在七話來看是值得肯定的。而改版後的《巔峰對決》開局也的確驚豔,給觀眾帶來了不尋常的綜藝體驗。

    殿堂級嘉賓魅力,史無前例

    這一季的嘉賓,是集中在國內頂級演員層的名譽實力派,與其說他們來“比賽”不如說他們是來向觀眾展示什麼是“演技的正確開啟方式”。所以,整體作品的水平與演技層次,到了更高一個量級。

    這之中,七話最喜歡的是殿堂級演員特有的格局魅力。

    比如,拿遍國內外大獎的國寶級演員張國立,一番感悟便足以讓觀眾膜拜。對於張國立來說,參與《巔峰對決》並不是決出勝負,因為他早已在勝者行列,他的目的是為行業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服務於年輕演員。

    而張國立在節目中的表現,也不斷重新整理觀眾對國寶級演技的認知,前三場表演只要他一出現,都能讓觀眾“一秒入戲”。不同角色完全找不到共性的駕馭、對角色情緒的拿捏與表演節奏把控,讓觀眾享受到表演藝術的無上魅力,他即是角色、角色即是他。

    欣賞完他的表演,更加敬佩張國立老師那一句“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國寶級藝術家的格局與實力,就是這麼讓人服氣。

    殿堂級演員特有的魅力,第三期的踢館嘉賓寧靜同樣存在,一個二十五歲便拿滿國內各項女主角大獎的演員。因為底子夠厚,即使拿到一個邏輯有些糟糕的劇本,寧靜也用自己的強力掌握將人物情緒遞進充足,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劇本的遺憾。

    這些演員所展現的表演魅力與格局,是前兩季競演演員身上無法看到的,也是改版後節目最大的看點所在。然而,殿堂級演員的魅力會讓觀眾產生驚豔,卻無法撐起整檔綜藝,因為不斷重複的驚豔很快便會讓觀眾審美疲勞,並且限制了節目原本的競演魅力。

    競演魅力喪失,點評太過客套

    因為第三季首發及踢館嘉賓都是受過各大獎項認可的演員,如一些評委所說,他們是中國演技頂層的那一批演員。他們的出現有驚喜、提高了作品的欣賞層次,但也帶來了一個致命問題。

    無法凸顯競演的魅力。

    可能出於對這些頂級演員的尊重,節目組請到的業內點評嘉賓,在點評上都相當“客氣”。表現突出的誇演技,表現平庸的誇作品,表現不及格的誇勇氣,清一色的好評。這些點評嘉賓與刷單群眾唯一的不同,可能就是會現場組織“原創”評價了。

    三期下來,唯二提出個人意見的點評嘉賓,只有“圈外人士”姜思達與在《演員請就位》中便很犀利的老戲骨李成儒。

    雖然大多數嘉賓友好的點評降低了節目“撕逼”風險,但不得不說,過於友好的點評讓節目可看性大大下降。

    因為競演類節目的一大看點,便在於嘉賓專業有說服力的點評。

    無論是《我就是演員》前兩季,還是2019新出爐的同類節目《演員請就位》,明星嘉賓的點評是與演員現場表演旗鼓相當的看點。有時候,點評如果能給到觀眾足夠的共鳴感,它的魅力甚至會超過現場演員的表演。

    比如,觀看過另一檔演技類節目《演員請就位》的觀眾,一定會記得李成儒老師經典點評詞“如坐針氈,如芒刺背,如鯁在喉”,但能記得這些詞分別是針對哪些作品或演員的觀眾有多少?相信不會超過一半。

    當然,這並不代表觀眾喜歡看演員們被“批”,他們只是希望看到專業人士有乾貨的總結。因為作為非專業人士的普通觀眾,在觀賞後大多數只會有“好看”、“不好看”的感受,很難概括出好看與不好看形成的原因。

    這時候,就需要點評嘉賓解答觀眾的疑惑,當嘉賓的點評讓觀眾有“對,就是這種感覺”的共鳴感時,點評的魅力才能彰顯出來。對於點評嘉賓來說,好看的作品分析出其魅力值形成點,不好看的作品揪出其問題所在,是他們的責任。

    而在《巔峰對決》中優秀的作品點評嘉賓做到了詳細分析,平庸的作品他們卻沒有解答觀眾的疑惑,甚至會出現點評與觀眾觀感完全相反的狀態。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如果單獨將《巔峰對決》中的嘉賓點評拎出來看,你會發現節目中的表演都是“精彩”的。

    但節目請到的幾位嘉賓除了能做到“一人千面”的張國立外,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弱項。他們在角色塑造上會受到“角色契合度”、“劇本契合度”、“劇本質感”等元素影響,並不能全部給觀眾帶來完美體驗。

    這種情況下,點評嘉賓選擇性忽略部分演員存在的問題,既讓節目可看性降低,又讓觀眾產生不信任。當一檔競演類節目失去觀眾信任時,他的競演魅力便難以持續,最終只會消磨觀眾的好感。

    觀眾的認可度,在節目不斷下跌的評分在體現最為明顯,4.9的分數可以納入節目大多數嘉賓的歷史作品最低分了。

    究其原因,七話覺得,節目定位不清晰是關鍵。

    定位不清晰,競演與鑑賞難兩全

    前兩季節目賽制雖然略有變動,但節目始終以“挖掘有潛力的演員”為目的,把定位固定在競演上。有了明確的定位後,節目組邀請的參賽者大多是等待被認可的演員,他們有接受評判的準備,點評嘉賓也沒過多顧慮。

    第三季節目組的定位卻在競演與鑑賞之間搖擺,因為定位不清晰,很多地方出現矛盾。

    比如,節目組明顯借鑑了《我是歌手》的模式,選擇已經功成名就的頂級演員同場PK,由觀眾投票決定成績。這是原本是一個很好的取向,可以讓觀眾欣賞到頂級的演技作品,以鑑賞藝術為定位。

    但是節目組並沒有給這些演員足夠的自主權,他們選擇劇本的自由度受到一定限制,這就導致部分演員們難以發揮自己最高水平。所以,呈現給觀眾的作品參差不齊,演技發揮也有長有短。

    想要追求殿堂級藝術,卻又給藝術家們適用於新人的應試考卷,這是第一個矛盾。

    當考題被固定時,定位更傾向於競演,但前面七話已經分析過,競演的魅力除了現場作品還有點評。顯然,點評嘉賓們面對已經受過各大獎項認可甚至是自己大前輩的演員們,難以給出犀利的評價,喪失了競演魅力。

    想要保留競演模式,點評卻又小心翼翼,這是第二個矛盾。

    兩個矛盾之下,《巔峰對決》開局短暫驚豔之後,便在華麗中逐漸凋零,最終反讓觀眾覺得不如前兩季有意思。這樣的情況實在可惜,希望節目組能適時做出調整以解決這兩個矛盾,否則,這一季的《巔峰對決》不僅難實現巔峰突破,還會搞砸老招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被油炸到,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