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和永道
-
2 # 金謙
時間是宇宙的屬性,當生命誕生於宇宙後,便開始在時間裡成長和繁衍。
時間的價值不依附於人而存在,但是人必須在時間中來實現自身的價值。
所謂一寸光陰一寸金,便是指人不要隨意浪費時間,而是充分抓住時間來做有意義的事情,創造有價值的東西。這樣看來,時間似乎也有了貨幣價值,但完全將時間劃歸為貨幣價值並不正確也不客觀,因為時間始終有它自身的獨特性。
因人與人的知識水平不同,人與人的勤勞程度不同,所以在同一時間裡創造的價值自然也就不同。
時間對每一個人都是可貴的,不要輕易浪費時間。生命轉瞬即逝,要在有限的生命裡充分利用時間,努力奮鬥辛勤探索,以便過好自己幸福的一生。
我講三點:
第一,按照經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商品的“價值”是由包含在其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所謂“必要時間”,也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什麼叫“一般人類勞動”?這是一個“獨立定義”的範疇,是指:在“產權清晰”——資本主義私有制、或者“產權混融”條件下,全球人類絕大多數的國家和民族【至少佔比78%以上】,他們在既定的生產、生活方式下,生產“單位價值”所付出的“單位一般人類勞動”——所謂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一個“獨立單位”。原理,基本講清楚了。
一個人,他的“時間價值”,是由兩個層面的:“私人勞動”時間、“一般抽象勞動”時間。由於個體差異,所以有的人“私人勞動時間價值”,大於等於:其“抽象勞動價值”;有的人他的“私人勞動價值”,小於等於:他的“抽象勞動價值”。因此,每一個人,因為個體差異的原因,所產生的“勞動價值”—— 必要勞動價值+剩餘勞動時間價值——它就因人而異。
在“資本主義私人所有制”條件下的商品經濟、市場經濟、資訊經濟中,任何一個人的“僱傭勞動”【自僱勞動,算是一種特殊情形】,它都是由兩個部分的價值:平均必要勞動時間價值(大差不差,相當於:工資、福利待遇等),+ 剩餘勞動時間價值。必要的僱傭勞動時間價值,是滿足:生產工具“具體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的“投入”;剩餘勞動時間價值,是“資本家系統”藉助:資產階級法權,壓榨、剝削的……Σ利潤。
按照經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一個人的勞動,他的“時間”是有貨幣價值的;而且每一個具體的人,因為個體差異,他們的“私人勞動時間價值”是不一樣的。
第二,按照薩繆爾森經濟學原理【歐西主流經濟學】,土地、資本、僱傭勞動、專利等智慧財產權……這些,都是生產要素。
什麼是價值?什麼是價格?根據“邊際效用理論”,根本就沒有什麼所謂的“價值”,那是一群書呆子,吃飽了撐的沒事幹,胡編亂造的一個“詞藻”——有花樣、沒用的累贅。有的是什麼?是:“價格”、波動的“貨幣衡量展示”。
邊際主義“所謂價值論”認為,沒有“價值”一說,具體的“價格”才是實實在在的“經濟學概念”。而價格,是市場需求與市場供給雙曲線,在“邊際”地帶的“均衡點”。所以,價格是波動的,而且價格是“客觀定價”的,不是誰隨意可以有資格“標定”的。
按照這個理論,一個人的“僱傭勞動”,是有價格的——不知道是不是“貨幣價值”?那麼,不同的人,肯給是“不同的僱傭勞動”,所以不同的人,同一時間,比如1小時,肯定“勞動時間價格”,不是“價值”,它一定不一樣。
這裡,邊際效用學派,巧妙的避開了“剝削”問題。也算是:偉大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們集體智慧的結晶吧。
第三,中國的經濟學認為,宣告一下:不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學。比較潔癖的說,是純種中國經濟學。華人認為,製作一個商品,辦成一件事,它的:成本、價格、使用價值等,都是一個整體。
凡是參加勞動的,就是有“功勞”的。勞動了,就要給“工價”;要不然,你自己一個人幹,皇帝你親自去打仗去吧,而且是“空軍”司令!!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崗位上,有不同的“工價”。
一個人的勞動,在“生產領域”,表現為“成本因素”。任何一件商品、任何一個事物、任何一件事……它們都需要“勞動”,在生產過程中,勞動構成“成本”;
一個人的勞動,它在“交易領域”、在市場上,它是“價格”的一部分。一般說來,生產成本,與“出廠價”之間,是有一個“相對合理”的利潤空間;而市場零售價,它與市場進貨價之間,也有一個“商業利潤空間”。在市場上,一個人的“僱傭勞動時間”,是“市場零售價”——價格的一部分構成因素;
一個人的勞動,它在“消費領域”,當它退出“市場”,由“商品”變成“消費品”——那是一種特殊的“資本品”,僱傭勞動它就成了:價值的一部分。這個地方,不好理解。一會兒接著解說。
“生產”領域的“勞動時間”,是“成本”的一部分;“交易領域”、市場上的勞動時間,是“價格”的一部分;“消費”領域的“勞動時間”是“價值”的一部分。某一個“具體的勞動時間”,是“正價值”,是“零價值”,還是“負價值”?這要有四個“場域”的衡量:
全息場域:勞動的“終極價值”,這個是用三五個月、三五十年百年、三五千年來綜合衡量的。
中華文明,不是一個“急功近利的”文化聚落。它倡導: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也就是說,不符合道義,沒有價值的“勞什子”,不幹。雖生吾所欲也,但死亦不足惜;可捨身取義,願殺身而成仁。
這是我們“中華人”的價值觀。幹什麼,要乾的有價值有意義。
消費場域,短期利益、起碼是“中短期價值”,勞動的“消費價值”——勉強可以稱之為“使用價值”。價值,就要用價值去交換。
進入“交換領域”。我們說的是:貨換貨,兩頭樂。似乎沒有去刻意的追求:“等價交換。”
我強烈懷疑,等價交換概念,是“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經濟學翻版。捫心自問:它怎麼能夠實現“對等價值”交換呢?似乎是一個……理想主義的追求。
一個勞動,它的時間價值,在“生產要素”市場,在商品市場,它們都是“包含在”:零售成交價裡面的。尤其是在“要素市場”,勞動時間的價值,如果不包含在“商品零售價”裡面,它是萬難成交的。開始與生產打上交道了。
在生產領域,勞動的時間價值在於它是“成本”,皇帝、僱主都一樣,它們渴望“成本為零”,這是所有“管理者”的核心追求。
生產,按今天的說法,主要的生產要素有:土地,不佔用“土地”最好;資本,空手套白狼最好,投資越少利潤越大越好;
……管理……這個也是“生產要素”。要是一個生產系統,不需要“管理”而且還能自動執行,那就太棒了!
勞動力要素【體力、技能等】。知識勞動者的“生產投入”。
還有什麼……新生產要素—— 資料,所有這一切“勞動時間”,有著具體生產全息架構的“勞動聯合體”,都是:用貨幣——價值尺度換來的。
質言之,勞動未必創造社會進步,只有有效勞動才是價值、財富。至於“勞動效率”的高下,那就是:每一個不同的人,在相同時間內的“不同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