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論

    先說秦惠王嬴駟,又叫親惠文王。古代形容君王,“文”、“武”都是褒義詞,嬴駟在位時,秦國已經完成了“商鞅變法”,國力大增,已經是一方霸主,不過無力侵吞六國,還需要勵精圖治,方可統一六國。當時秦國強敵環伺,東有魏國,南有楚國,齊國在當時也是響噹噹的霸主。因此嬴駟採取了一些列的措施。

    一、東進魏國

    早期的魏國是神一般的存在,一家獨大,奉行“單邊主義”政策,由於秦國貧困弱小,魏國一度攻秦。秦國也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雖然弱小,打仗的時候還吃不飽,但是秦國上下敢玩命,口號是“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結果秦國是越打越窮,最後效法魏國,變法圖強。秦惠王八年(公元前330年),秦國大良造公孫衍破魏軍於雕陰(今陝西甘泉縣南),魏以河西地予秦。秦惠王九年(公元前329年),秦軍攻魏,取河東的汾陽(今山西萬榮縣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縣)及焦(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南)曲沃(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南)。次年秦軍乘勝攻魏,取魏蒲陽(今山西隰縣)。魏國在秦軍數次強大攻勢之下,又被迫割讓上郡15縣(今陝西東北部地區)給秦。從此,秦國不僅把魏國黃河以西的地盤全部吞併,而且在黃河的東岸建立了東進的前進陣地。

    二、改公稱王

    由於秦國前期國力羸弱,實力遠不及山東六國,還經常被魏國欺負,因此一直很老實,不敢僭越半步。周天子封“公”,秦國國君就自稱“公”。歷經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國力大增,單挑還打贏了當時的扛把子魏國,因此秦惠王十三年(公元前325年)嬴駟“改公稱王”。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標誌性事件。不僅是國力上,在名號和地位上,秦國也與山東六國平等。

    三、大敗聯軍

    親惠文王更元八年(公元前318年),魏、趙、韓、燕、楚五國聯合攻秦,秦惠文王派庶長樗裡疾破魏、趙、韓三國軍於修魚,斬首八萬。暫時抵擋住東方聯軍的進攻。如果說攻打魏國只能說明秦國強大,那麼抵擋五國聯軍,還能斬首八萬,這就證明在嬴駟的帶領下,秦國的實力已經相當於五國總和,甚至超越五國。

    四、南下蜀楚

    秦惠文王更元十年(公元前316年),用司馬錯之策攻蜀,破蜀軍於葭萌關。滅蜀國。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3年),遣張儀自秦赴楚,陰行反間,誘使楚國絕齊。然後又設計激怒楚懷王,誘使楚國冒險出兵攻秦,使秦軍在丹陽(指今陝西、河南二省間丹江以北地區)大敗楚軍,得楚地漢中。解除了楚國對秦國本土和巴國蜀國的威脅。楚國從此一蹶不振。這樣,秦國的關中、漢中、巴蜀連成一片,秦國對六國形成了居高臨下的壓迫形勢。秦惠文王不僅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擴大了疆域,而且針對犀首並相六國,發動東方諸國合縱攻秦的形勢,採用了張儀的連橫之策,實行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打退了六國的進攻,取得了政治外交上的勝利。為後來秦王嬴政掃滅六國創造了有利條件。

    五、伐取義渠

    秦惠文王七年,義渠發生內亂,秦派庶長操趁其自相殘殺,平定了義渠。義渠的力量遭到了很大的削弱。秦惠王十一年(公元前327年),秦國在義渠設縣,義渠稱臣。秦惠文王更元十年(公元前315年),秦伐取義渠二十五城。秦國在西北地區佔有了大片的優良牧場。

    不難看出,秦惠王嬴駟是一代明君,胸懷大略。前期能夠忍辱負重,後期能夠開疆拓土。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國掃平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我們再看看嬴駟發晚輩秦昭襄王嬴稷,看看他有哪些作為。

    一、攻打楚魏

    秦昭襄王九年(公元前298年),秦軍出武關攻打楚國,斬首了5萬人,攻佔了楚國的十六座城。 秦昭襄王十年(公元前297年),楚懷王從秦國的囚拘中逃走,秦軍遍佈在楚道上搜捕,楚懷王熊槐投奔趙國,趙國不敢收容他。在投奔魏國的時候,秦兵追到魏國抓住了楚懷王。 秦昭襄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楚懷王死了,秦國歸還了他的屍體。 秦昭襄王十二年(公元前295年),秦國任命穰侯魏冉為丞相。 秦昭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韓、魏攻秦,秦國任命白起為元帥,在伊闕(河南洛陽南)打仗,打敗了二國聯軍,大獲全勝,斬了24萬人,擄獲了魏國和南韓的聯軍統帥——魏國大將公孫喜。 秦昭襄王十六年(公元前291年),秦國攻打南韓,攻佔了宛城(河南南陽)。 秦昭襄王十七年(公元前290年),魏國割河東(山西)400裡、南韓割武遂地(山西運城垣曲東南)200裡給秦國。 秦昭襄王十八年(公元前289年),秦國的大良造白起、客卿司馬錯,率軍攻打魏國,軍隊打到了軹城(河南濟源),攻佔了大小六十一個邑。

    二、 東西二帝

    秦昭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嬴稷稱西帝,派遣使臣尊稱齊湣王田地為東帝。秦王自稱西帝,不僅在實力上遠超六國,在名分上也高人一籌。

    三、長平之戰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國的左庶長王齕攻打趙國,攻佔了上黨(山西長治長子),趙國的大將廉頗心裡知道不能硬戰,嚴密的守壘相互對峙,等待機會進攻。秦國深深的感到廉頗對於秦國是個憂患,於是用離間計揚言秦國不怕廉頗,只怕趙括。趙國果然任命趙括代替廉頗,秦人聽聞了這個訊息,大喜如狂,秘密派遣大將白起代替了王齕。趙軍的出擊被截分為了兩部分,秦軍用50餘萬大軍依靠地形圍住人數幾乎相等的趙軍,趙軍斷糧46天,大潰。秦軍殺了趙括,在長平活埋了趙國40餘萬投降計程車兵(山西晉城高平市),趙國全國都大大震驚。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南韓割垣雍城(河南新鄉原陽)、趙國割六座城給秦國求和。秦昭襄王嬴稷代為報了范雎的仇,引誘趙國宰相平原君趙勝到秦國,然後囚禁了他,向魏齊索要交換。魏齊由趙國再投奔魏國,沒有人敢收留他,窘困自殺。趙國斬了魏齊的腦袋獻給了秦國宰相范雎,秦國於是釋放了趙勝回國。

    四、錯殺白起

    白起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死於白起手下的有一百萬人,收割戰國一半的人頭(梁啟超考證,戰國一共死傷二百萬)。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國任命武安君白起代替王齕為元帥,白起因為趙尚沒有打敗,並且身體又有疾病,拒絕不肯前行。秦昭襄王嬴稷覺得白起心中有恨意,於是殺了白起。

    五、出兵滅周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國的大將趙摻攻打南韓,攻佔了陽城(河南鄭州登封市),斬首了4萬人。攻打趙國,攻佔了二十幾個縣,斬殺及俘虜了九萬人。周赧王姬延非常恐慌,和燕國、楚國密謀聯合各國,再訂立合縱盟約攻秦。秦國立即起兵攻打周國,擄獲姬延到秦國,然後又釋放他回到周國。姬延死了,東周國亡,立國879年。

    滅周不僅表明秦統一天下的決心和意志,更顯示了秦已具備擊敗東方各國聯合進攻的雄厚實力,這一事件會給各國造成深刻的心理威懾,意義是深遠的。滅周是一個新紀元的真正開始,東方各國的末日也真正來臨。

    秦昭襄王嬴稷,在他的時代,秦國是神一樣的存在。在這樣強大的國力,又有名臣良將輔佐,只要不是太昏庸,國家不會衰敗。

    同過對比,我們發現,嬴駟的年代,秦國國力遠不如嬴稷的年代,可是依然能夠開疆拓土。嬴稷雖然也在侵吞六國,但錯殺白起,可見在心胸、謀略和用人上是遠不如嬴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不能幫我總結一下單詞的組成呢?比方說字首pro大概都是什麼意思,字尾tion是名詞之類的規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