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有那樣一個時刻,朋友有難,需要你的安慰和幫助。如何有效地安慰到對方,這個貌似簡單的行為卻有著聰明的技巧。
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人世的變遷,遇到讓人難過事的機率越來越高——好友經歷婚變、同事婆婆中風、好友的年少至親得了絕症……人生的生老病死,是我們無論如何也逃避不了的東西。我們能幫什麼忙?應該幫忙嗎?怎麼幫,才算有效?要幫到什麼程度?
有人寧願不說,害怕說錯話,有人則是言不由衷,繞了一大圈還是沒有切入重點。總之人們害怕自己不恰當的表白,不恰當的行為大過安慰本身。
那麼怎樣開啟發自內心的深層對話?而不是體面的,膚淺的表面對話?該如何以最自然的方式來做最有效的對話,不妨看看專家怎麼說吧?
1、用心聆聽,學會停頓
如果說傾訴會緩解焦慮,而聆聽是決定談話效果的關鍵。
聆聽,不是保持沉默,而是用心仔細聽對方說了什麼,沒說什麼,以及真正的涵義。聆聽不是急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出主意,或者發問。通常我們會急於分享自己的故事,或者詢問對方問題,獲得事情的真相,以為這樣就是聆聽該有的姿態。然而,聆聽應該是用我們的眼、耳和心,去聽對方的聲音,而不要急於瞭解真相,立刻對事件下結論。這樣會造成誤會和傷害,好心辦壞事。
正確的方法是找個相對隱蔽放鬆的空間,準備一些緩解壓力的飲料,有些動人但安靜的音樂很不錯。你們坐得很舒服,開始談話的氛圍是輕鬆的,私密的。
在對話時,有時說,有時聽,當聽到自己內心響起“我不懂……”時,就是應該停頓下來問對方:我是否錯過什細節了?這個問題是不是這樣子?我們必須提醒自己,放慢不自覺產生的機械式反應,例如,想快速解決對方的不安,因而沒有正面思考問題,便直接跳到採取行動的階段——說些或者做些我們認為對對方有益的事。
從容不迫地停頓與思考,可讓我們停止下判斷、停止反應,併產生好奇心。停頓就像開車時,變換排檔時,所需使用的離合器:先減速到某種程度,扣上齒輪之後,才能進行有效加速。安慰的藝術,在於“在適當的時候,說適當的話”,要避免在一時衝動下,說出不該說的話。
2、是朋友,不是救世主
幫別人度過難關,不等於將他們從痛苦處境中“拯救”出來。你不是他的英雄,他也不是你的奴隸。人們有權利和責任,去承受他們行為的後果及其所帶來的困境。我們接受他們的痛苦,讓他們去感覺痛苦,並且不試著快速驅散痛苦。我們試著提供讓他們越過“恐懼之河”的橋樑。當別人身陷苦痛時,支援他們最基本的法則是:允許對方哭泣。哭泣是人體嘗試將情緒毒素排出體外的一種方式,而哭泣是療傷的過程。所以,別急著拿面紙給對方,只要讓他知道你支援他的心意就好。
3、給予安慰,提供實際幫助
給予安慰不是告訴別人:“你應該覺得……”或是“你不應該覺得……”。人們有權利保有其真正的感受。安慰是指:不要對他們下判斷,不要想他們正在受苦,需要接受幫忙;安慰是指:給予他們空間去恢復那種做自己、認同自己的感覺。我們不需要透過“同意或反對”他們的選擇處理困境的方法,來表達關心。
不需要幫別人找到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案,即便是親人也一樣。我們可以盡力提供可用資源——別的朋友、專家、朋友的朋友,一切有效方式,來幫助他們找到答案,可以幫人打電話,找到專家,也可以找些書籍,或者乾脆提供一個躲避的空間,讓他們平靜,自己去尋找答案。
4、感同身受,但不等於他人
面對別人的苦痛,我們時常會想起自己的一些類似的經歷,應該找到合適的時機表達——讓他覺得這個痛苦,並不只“青睞”他,曾經也讓你痛苦。也許說出你的那段往事,會給他一些解決的提示。對他們的遭遇感同身受,我們不僅分擔對方的痛苦,也需要忍受自身的煎熬。不論面臨的處境如何,善意的現阿你也可以採取寫字條,發簡訊來表達,有時候,書寫的感覺,可以讓人更重視。“療效對話”尚有許多不同的形式,讓對方溫暖不失面子的做法最可取。
5、長期守候,充當“共鳴箱”
改變會帶來許多混亂,沒有人可以快速地改變、整頓混亂。對方在鉅變時期,需要有人和他討論“該怎麼辦?選擇了這個,會有什麼有的結果?”。做為朋友,我們試著更多地關心對方,增加見面、吃飯的機會,充當對方的“共鳴箱”,且能不厭其煩地供其反覆使用。
6、勇敢地挺身而出
不論身處任何狀況,對自己不知該說什麼而感到困窘,這是正常的。讓我們想幫助的人知道我們的感覺,也是一種好的方法。甚至可以老實地說:“我不知道你的感覺,也不知道自己該說什麼,但是我真的很關心你。”即使自己對這樣的表達覺得可笑,還是可以讓對方覺得溫暖,而且讓對方更快地調整好和別人溝通的狀態。
你也可以採取寫字條,發簡訊來表達,有時候,書寫的感覺,可以讓人更重視。“療傷對話”有許多不同的形式,但讓對方溫暖不失面子的做法最可取。
總是有那樣一個時刻,朋友有難,需要你的安慰和幫助。如何有效地安慰到對方,這個貌似簡單的行為卻有著聰明的技巧。
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人世的變遷,遇到讓人難過事的機率越來越高——好友經歷婚變、同事婆婆中風、好友的年少至親得了絕症……人生的生老病死,是我們無論如何也逃避不了的東西。我們能幫什麼忙?應該幫忙嗎?怎麼幫,才算有效?要幫到什麼程度?
有人寧願不說,害怕說錯話,有人則是言不由衷,繞了一大圈還是沒有切入重點。總之人們害怕自己不恰當的表白,不恰當的行為大過安慰本身。
那麼怎樣開啟發自內心的深層對話?而不是體面的,膚淺的表面對話?該如何以最自然的方式來做最有效的對話,不妨看看專家怎麼說吧?
1、用心聆聽,學會停頓
如果說傾訴會緩解焦慮,而聆聽是決定談話效果的關鍵。
聆聽,不是保持沉默,而是用心仔細聽對方說了什麼,沒說什麼,以及真正的涵義。聆聽不是急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出主意,或者發問。通常我們會急於分享自己的故事,或者詢問對方問題,獲得事情的真相,以為這樣就是聆聽該有的姿態。然而,聆聽應該是用我們的眼、耳和心,去聽對方的聲音,而不要急於瞭解真相,立刻對事件下結論。這樣會造成誤會和傷害,好心辦壞事。
正確的方法是找個相對隱蔽放鬆的空間,準備一些緩解壓力的飲料,有些動人但安靜的音樂很不錯。你們坐得很舒服,開始談話的氛圍是輕鬆的,私密的。
在對話時,有時說,有時聽,當聽到自己內心響起“我不懂……”時,就是應該停頓下來問對方:我是否錯過什細節了?這個問題是不是這樣子?我們必須提醒自己,放慢不自覺產生的機械式反應,例如,想快速解決對方的不安,因而沒有正面思考問題,便直接跳到採取行動的階段——說些或者做些我們認為對對方有益的事。
從容不迫地停頓與思考,可讓我們停止下判斷、停止反應,併產生好奇心。停頓就像開車時,變換排檔時,所需使用的離合器:先減速到某種程度,扣上齒輪之後,才能進行有效加速。安慰的藝術,在於“在適當的時候,說適當的話”,要避免在一時衝動下,說出不該說的話。
2、是朋友,不是救世主
幫別人度過難關,不等於將他們從痛苦處境中“拯救”出來。你不是他的英雄,他也不是你的奴隸。人們有權利和責任,去承受他們行為的後果及其所帶來的困境。我們接受他們的痛苦,讓他們去感覺痛苦,並且不試著快速驅散痛苦。我們試著提供讓他們越過“恐懼之河”的橋樑。當別人身陷苦痛時,支援他們最基本的法則是:允許對方哭泣。哭泣是人體嘗試將情緒毒素排出體外的一種方式,而哭泣是療傷的過程。所以,別急著拿面紙給對方,只要讓他知道你支援他的心意就好。
3、給予安慰,提供實際幫助
給予安慰不是告訴別人:“你應該覺得……”或是“你不應該覺得……”。人們有權利保有其真正的感受。安慰是指:不要對他們下判斷,不要想他們正在受苦,需要接受幫忙;安慰是指:給予他們空間去恢復那種做自己、認同自己的感覺。我們不需要透過“同意或反對”他們的選擇處理困境的方法,來表達關心。
不需要幫別人找到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案,即便是親人也一樣。我們可以盡力提供可用資源——別的朋友、專家、朋友的朋友,一切有效方式,來幫助他們找到答案,可以幫人打電話,找到專家,也可以找些書籍,或者乾脆提供一個躲避的空間,讓他們平靜,自己去尋找答案。
4、感同身受,但不等於他人
面對別人的苦痛,我們時常會想起自己的一些類似的經歷,應該找到合適的時機表達——讓他覺得這個痛苦,並不只“青睞”他,曾經也讓你痛苦。也許說出你的那段往事,會給他一些解決的提示。對他們的遭遇感同身受,我們不僅分擔對方的痛苦,也需要忍受自身的煎熬。不論面臨的處境如何,善意的現阿你也可以採取寫字條,發簡訊來表達,有時候,書寫的感覺,可以讓人更重視。“療效對話”尚有許多不同的形式,讓對方溫暖不失面子的做法最可取。
5、長期守候,充當“共鳴箱”
改變會帶來許多混亂,沒有人可以快速地改變、整頓混亂。對方在鉅變時期,需要有人和他討論“該怎麼辦?選擇了這個,會有什麼有的結果?”。做為朋友,我們試著更多地關心對方,增加見面、吃飯的機會,充當對方的“共鳴箱”,且能不厭其煩地供其反覆使用。
6、勇敢地挺身而出
不論身處任何狀況,對自己不知該說什麼而感到困窘,這是正常的。讓我們想幫助的人知道我們的感覺,也是一種好的方法。甚至可以老實地說:“我不知道你的感覺,也不知道自己該說什麼,但是我真的很關心你。”即使自己對這樣的表達覺得可笑,還是可以讓對方覺得溫暖,而且讓對方更快地調整好和別人溝通的狀態。
你也可以採取寫字條,發簡訊來表達,有時候,書寫的感覺,可以讓人更重視。“療傷對話”有許多不同的形式,但讓對方溫暖不失面子的做法最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