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兒童群體中的一部分,聾生在品德形成方面有著與正常兒童相同的規律。然而,聽力受損又使得他們與正常兒童有所區別,會在品德形成及德育工作方面產生一些特殊性的問題。那麼,如何針對聾生的特點開展道德教育,是我們特殊教育教師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下面,結合我班主任工作的實際,談談如何對聾生進行德育教育。
一、用愛搭建我與學生間的橋樑
“誰愛孩子,孩子就會愛他,只有用愛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對學生的熱愛是順利開展班級工作,教育好每名學生的重要前提。愛學生愈深,教育的效果也愈好。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深地體會到了這一點。
1、愛是瞭解。
聾生班級規模都較小,但聾生聽力程度各不相同,個性差異較大。特別是聾生的生活環境和所受家庭教育的不同,為更好地教育學生,就要全面地瞭解學生。
我班共有五名學生,瞭解學生從瞭解學生家庭開始。父母的年齡、職業、家庭住址、生活狀況,做到了如指掌。接著就要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特點,他們有什麼毛病,需不需要照顧;瞭解孩子的學前教育情況,以便因材施教。可以說,我對我班這幾個孩子的情況非常瞭解,連每一個孩子的生日我都知道。
2、愛是關懷。
作為聾生的班主任,就要事無鉅細地關注孩子的每一件事。看見哪個孩子蔫了,我就要摸一摸,看看是不是發燒,感冒了;哪個孩子又有一些小毛病,需要老師去引導教育;哪個孩子有病了要吃藥,吃幾次,吃多少,老師都要看;去管。
春天風大,學生嘴唇愛裂,我就給他們帶水果,帶藥,教他們怎樣塗在唇上。一件件小事,使學生知道老師愛他們,和我就特別親近,他們也能按我說的去做了,真是“親其師,信其道”。
二、以愛為基礎去理解學生,用“寬容”的心去包容他們
在成長過程中,聾童有和正常兒童相同之處,但更有許多不同之處。有許多問題在正常兒童身上是不可能出現的,而在聾童身上卻是正常現象。如:聾生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品德不良的表現,有打架、說謊、欺負小同學、愛佔便宜、拿別人的東西、偷偷摸摸等。這主要是由於聾生的聽力受損使他們失去了一個最主要的資訊來源,難以建立有關的外界事物,主要藉助視覺看別人講話而在頭腦中形成較為空洞、模糊的形象;或者僅靠自己的體驗,看口型,難免會產生片面性,表現對事物的不完整認識。聾生的道德認識具有較長時間處於感性認識階段的特點和單純性特點。
因此,在每一個孩子身上發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我們都不要大驚小怪,上綱上線,者只是他們成長中的一個小插曲,要真正理解他們,包容他們的過錯。
作為班主任,我必須從各個方面去關心他們,理解他們,幫助他們解決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困難。這就要求我去“熱愛”每一個學生,去包容他們成長過程中的每一件事。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當然,這種愛不是溺愛,更不是一味的縱容。例如:趙航,特別頑皮,軟硬不吃,不守紀律,罵人同學老師一起罵等等,透過接觸,我發現他缺少母愛,喜歡老師撫摸,愛在我身上蹭,這時表現的就很聽話。還喜歡和同學比賽,這樣就能寫點兒作業。我在平時多關心他,有時給他帶些糖果,慢慢的他和我親近了,願意聽我的話,告訴他,不能欺負同學、罵人等他也就一點點改正了。
三、以道德行為訓練為突破口,強化日常行為規範教育,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根據聾生聽力和語言缺陷的特點,培養聾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宜以道德行為訓練為突破口,對他們,特別是剛入學的新生,主要是抓道德行為訓練,先讓他們知道怎麼做可以,怎麼做不行,並養成習慣。
三年來,為建設良好的班風,我著重抓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我以課堂生活為主體,以常規訓練為主線,加強了對學生課堂紀律、常規、禮貌、衛生和勞動等九方面基本行為為準則的教育。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責任感和自學、自理、自控的能力,使課堂教學中師生和諧統一地完成各項教學任務。
1.重視在課堂內的常規訓練,培養學生的自控能力。
2.每天帶學生做好值日工作。由於我班學生少,年齡小,每天早晨我都和學生一起勞動,培養他們愛勞動講衛生的好習慣。
3.建立學生一日常規,培養學生自理能力。
四、運用形象生動的方法來教育聾生
根據聾生學習特點,在德育中要儘量採用生動、形象的動作畫面,透過各種形式來幫助聾生認識理解道德要求,並藉助生動、形象的教具,活動來調動聾生的積極性,引起興趣,從而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
如利用實地參觀、看錄影,讓學生體會祖國河山的壯麗,體驗大自然風光,學習歷史、地理知識;每週的升旗儀式,培養愛國情感;讓聾生做力所能及的事去幫助智障的學生,讓他們意識到自己也有能力,意識到人與人互助的意義……這樣有助於激發聾生的興趣,使道德理論更易被聾生所接受。此外,運用表演、遊戲,開展紀念活動、參觀、參加義務活動等形式均可以幫助聾生提高道德認識。
五、關注形勢,抓住教育時機
德育內容中有一部分是可變化的,如一些偶然的突發事件和形式變化,都有可能成為對聾生進行教育的好材料,而這些事件往往難以事先預料而制定預先計劃,這就需要教師關注時事,抓住教育時機,利用發生在聾生身邊的社會事件,進行活生生的教育。
結合發生在身邊的例項進行教育,學生容易理解,如:參加殘疾人日,讓學生感受黨和國家對殘疾人的關愛;參加入隊、入團儀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充分利用每年的重大節日和紀念日,加強學生的道德能力的培養。
為四川地震捐款,雖然學生只捐了一元錢,但代表的是一顆心,使聾生體會社會主義條件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從而打破聾生自我封閉、冷漠、自私的不良品德。
六、發揮集體的作用,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
聾生班級規模雖小,但經過長期共同學習、生活,在教師引導下,也能形成團結、互助的良好班風,進而培養他們熱愛班級,熱愛學校的精神,把全校學生凝聚在一起。在集體中進行教育,有利於改變聾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在集體生活、交往中提高生活和社交能力,養成團結互助的行為習慣;在集體生活中,全體學生都應該參與,取長補短;在充滿活力、朝氣蓬勃、團結互助的集體裡,可以感染聾生的情緒,使他們也能積極向上,並互相模仿,學習別人的優點。在集體中教育聾生,有助於幫助聾生克服自私、排斥他人、不願幫助別人的不良心理和行為。
七、家長的支援與配合
德育工作是一項長做常新的工作,永無止境。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才會取得更好地效果。因此,在工作中要與家長緊密聯絡,增進雙向瞭解,及時反饋資訊,把家庭與學校教育統一起來。
如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實踐活動:“為父母洗一次腳”、“送給家長的一個驚喜”、“跟隨家長一天的勞動”、“給父母過生日,親手製作小禮物”、“和爸爸媽媽說聲‘我愛您’”等活動都是和家長分不開的,必須有家長的協作。
總之,德育是一項鑄魂工程,事關民族興衰。德育又是一項沒有盡頭的工程,人的全面發展是沒有止境的。不會有相同的模板,需要教師不斷地去發現,去開拓。唯有愛,才是做好的鑰匙。愛是雨,是露,是風。教師只有真誠關心和愛護學生,才能撫慰學生的心靈,才能滋潤學生的心田,才能吹綻學生的笑臉。
作為兒童群體中的一部分,聾生在品德形成方面有著與正常兒童相同的規律。然而,聽力受損又使得他們與正常兒童有所區別,會在品德形成及德育工作方面產生一些特殊性的問題。那麼,如何針對聾生的特點開展道德教育,是我們特殊教育教師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下面,結合我班主任工作的實際,談談如何對聾生進行德育教育。
一、用愛搭建我與學生間的橋樑
“誰愛孩子,孩子就會愛他,只有用愛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對學生的熱愛是順利開展班級工作,教育好每名學生的重要前提。愛學生愈深,教育的效果也愈好。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深地體會到了這一點。
1、愛是瞭解。
聾生班級規模都較小,但聾生聽力程度各不相同,個性差異較大。特別是聾生的生活環境和所受家庭教育的不同,為更好地教育學生,就要全面地瞭解學生。
我班共有五名學生,瞭解學生從瞭解學生家庭開始。父母的年齡、職業、家庭住址、生活狀況,做到了如指掌。接著就要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特點,他們有什麼毛病,需不需要照顧;瞭解孩子的學前教育情況,以便因材施教。可以說,我對我班這幾個孩子的情況非常瞭解,連每一個孩子的生日我都知道。
2、愛是關懷。
作為聾生的班主任,就要事無鉅細地關注孩子的每一件事。看見哪個孩子蔫了,我就要摸一摸,看看是不是發燒,感冒了;哪個孩子又有一些小毛病,需要老師去引導教育;哪個孩子有病了要吃藥,吃幾次,吃多少,老師都要看;去管。
春天風大,學生嘴唇愛裂,我就給他們帶水果,帶藥,教他們怎樣塗在唇上。一件件小事,使學生知道老師愛他們,和我就特別親近,他們也能按我說的去做了,真是“親其師,信其道”。
二、以愛為基礎去理解學生,用“寬容”的心去包容他們
在成長過程中,聾童有和正常兒童相同之處,但更有許多不同之處。有許多問題在正常兒童身上是不可能出現的,而在聾童身上卻是正常現象。如:聾生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品德不良的表現,有打架、說謊、欺負小同學、愛佔便宜、拿別人的東西、偷偷摸摸等。這主要是由於聾生的聽力受損使他們失去了一個最主要的資訊來源,難以建立有關的外界事物,主要藉助視覺看別人講話而在頭腦中形成較為空洞、模糊的形象;或者僅靠自己的體驗,看口型,難免會產生片面性,表現對事物的不完整認識。聾生的道德認識具有較長時間處於感性認識階段的特點和單純性特點。
因此,在每一個孩子身上發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我們都不要大驚小怪,上綱上線,者只是他們成長中的一個小插曲,要真正理解他們,包容他們的過錯。
作為班主任,我必須從各個方面去關心他們,理解他們,幫助他們解決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困難。這就要求我去“熱愛”每一個學生,去包容他們成長過程中的每一件事。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當然,這種愛不是溺愛,更不是一味的縱容。例如:趙航,特別頑皮,軟硬不吃,不守紀律,罵人同學老師一起罵等等,透過接觸,我發現他缺少母愛,喜歡老師撫摸,愛在我身上蹭,這時表現的就很聽話。還喜歡和同學比賽,這樣就能寫點兒作業。我在平時多關心他,有時給他帶些糖果,慢慢的他和我親近了,願意聽我的話,告訴他,不能欺負同學、罵人等他也就一點點改正了。
三、以道德行為訓練為突破口,強化日常行為規範教育,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根據聾生聽力和語言缺陷的特點,培養聾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宜以道德行為訓練為突破口,對他們,特別是剛入學的新生,主要是抓道德行為訓練,先讓他們知道怎麼做可以,怎麼做不行,並養成習慣。
三年來,為建設良好的班風,我著重抓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我以課堂生活為主體,以常規訓練為主線,加強了對學生課堂紀律、常規、禮貌、衛生和勞動等九方面基本行為為準則的教育。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責任感和自學、自理、自控的能力,使課堂教學中師生和諧統一地完成各項教學任務。
1.重視在課堂內的常規訓練,培養學生的自控能力。
2.每天帶學生做好值日工作。由於我班學生少,年齡小,每天早晨我都和學生一起勞動,培養他們愛勞動講衛生的好習慣。
3.建立學生一日常規,培養學生自理能力。
四、運用形象生動的方法來教育聾生
根據聾生學習特點,在德育中要儘量採用生動、形象的動作畫面,透過各種形式來幫助聾生認識理解道德要求,並藉助生動、形象的教具,活動來調動聾生的積極性,引起興趣,從而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
如利用實地參觀、看錄影,讓學生體會祖國河山的壯麗,體驗大自然風光,學習歷史、地理知識;每週的升旗儀式,培養愛國情感;讓聾生做力所能及的事去幫助智障的學生,讓他們意識到自己也有能力,意識到人與人互助的意義……這樣有助於激發聾生的興趣,使道德理論更易被聾生所接受。此外,運用表演、遊戲,開展紀念活動、參觀、參加義務活動等形式均可以幫助聾生提高道德認識。
五、關注形勢,抓住教育時機
德育內容中有一部分是可變化的,如一些偶然的突發事件和形式變化,都有可能成為對聾生進行教育的好材料,而這些事件往往難以事先預料而制定預先計劃,這就需要教師關注時事,抓住教育時機,利用發生在聾生身邊的社會事件,進行活生生的教育。
結合發生在身邊的例項進行教育,學生容易理解,如:參加殘疾人日,讓學生感受黨和國家對殘疾人的關愛;參加入隊、入團儀式,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充分利用每年的重大節日和紀念日,加強學生的道德能力的培養。
為四川地震捐款,雖然學生只捐了一元錢,但代表的是一顆心,使聾生體會社會主義條件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從而打破聾生自我封閉、冷漠、自私的不良品德。
六、發揮集體的作用,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
聾生班級規模雖小,但經過長期共同學習、生活,在教師引導下,也能形成團結、互助的良好班風,進而培養他們熱愛班級,熱愛學校的精神,把全校學生凝聚在一起。在集體中進行教育,有利於改變聾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在集體生活、交往中提高生活和社交能力,養成團結互助的行為習慣;在集體生活中,全體學生都應該參與,取長補短;在充滿活力、朝氣蓬勃、團結互助的集體裡,可以感染聾生的情緒,使他們也能積極向上,並互相模仿,學習別人的優點。在集體中教育聾生,有助於幫助聾生克服自私、排斥他人、不願幫助別人的不良心理和行為。
七、家長的支援與配合
德育工作是一項長做常新的工作,永無止境。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才會取得更好地效果。因此,在工作中要與家長緊密聯絡,增進雙向瞭解,及時反饋資訊,把家庭與學校教育統一起來。
如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實踐活動:“為父母洗一次腳”、“送給家長的一個驚喜”、“跟隨家長一天的勞動”、“給父母過生日,親手製作小禮物”、“和爸爸媽媽說聲‘我愛您’”等活動都是和家長分不開的,必須有家長的協作。
總之,德育是一項鑄魂工程,事關民族興衰。德育又是一項沒有盡頭的工程,人的全面發展是沒有止境的。不會有相同的模板,需要教師不斷地去發現,去開拓。唯有愛,才是做好的鑰匙。愛是雨,是露,是風。教師只有真誠關心和愛護學生,才能撫慰學生的心靈,才能滋潤學生的心田,才能吹綻學生的笑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