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認知框架
-
2 # 呵呵說吧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說明的是“知識”的重要性。“知識體系”的掌握,無疑是獲得“知識”的“有效”途徑。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遇到了難題、問題,除了以前傳統的方法,如:求助於他人。而資訊化時代,立足於自身,透過網路,查找出問題解決的方法,是較為便捷的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這需要會查詢,會辯識,即:知道如何獲取“知識”。
“知識”種類繁多,“知識體系”的掌握,就可以按類“索引”,快速查詢到相關“知識”。
“知識具有價值、知識能夠創造價值”的認識,資訊化時代對“顯性知識”的管理,已經成為個人、團隊、國家的重要內容。其中,國家的“智慧財產權”管理,包括“中興受制”的生動事例,都可以明確表示出“知識”的重要性。“知識付費”也在網路興起。
“知識體系”的建立,是“知識獲取”的第一步,對使用者來說,需要什麼知識,從哪裡獲取,是首要的第一步。
-
3 # 十八點心理
在高二那年,接觸到了一本書,是雷米老師寫的《心理罪》,這本書可以說是影響我大學報考專業的重要條件之一。書中的主人公透過心理學的技術幫助警察抓到罪犯,那一刻覺得好帥呀。本來是對考大學選擇專業是沒有概念的,但是在那一刻,自己要報考警校並且選擇心理學專業。就在那一刻構建了自己的初步認知。於是在高考之後,就考到了警校,並且選擇心理學專業進行學習。
一次偶然的事件發生,往往就決定了自己認知的發展,這是我第一次對於認知概念的初步理解。在普通心理學課本中,認知是最先講到的一個心理學概念,所以可想而知:認知的重要性太重要了。
但是進入警校學習之後,發現所學的東西跟《心理罪》這本書描述的東西,有點不一樣,感覺自己之前建立起來的認知體系被攻破了,那一刻是心灰意冷的。突然感覺到迷茫了,不知所云,也摸不到頭腦,理不清思路。
但是人是需要長大的,那時候雖然苦惱了一段時間,但是仔細想一想:如果這麼混下去,雖然能畢業,但是又有什麼意義呢?還不如在學校能夠做一點什麼有意義的事。於是就開始參加社團活動,並且去圖書館借書,閱讀大量的書籍。就在自己參加社團活動時,理解了一份工作應該是怎樣開展的,如何和別人進行友好溝通的,如何和別人進行合作的。這時候關於溝通和合作的認知體系初步建立起來了。
因為在讀大學之前沒有讀過什麼書,當時也沒有那個看書的意識,於是就沒有想過看書這件事。但是學校有圖書館了,反正沒啥事,很多人都說看書是有用的,於是自己就開始借書看書了。當開始看書的那一刻,自己的認知大門又被打開了。原來讀書的樂趣是非常強大的,可以去暢遊每一個作者所表達的思想,並且在書中提到了現實社會所出現的問題應該如何去解決。那一刻明白:別人說讀書是有好處的,這句話沒有錯。所以到如今,看書也是自己的一大樂好,並且在抒寫這些文字的時候,已經在那時候構建了自己看書的認知體系。
所在繼續回憶讀書的階段,覺得那是一段人生最寶貴的財富。只要自己想要去獲得,努力爭取,那麼一切都有可能,一切都可以被自己爭取過來。
轉眼間,到畢業了,面臨著去哪裡工作?選擇一座城市,對於自己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決定了自己以後的眼光和眼界。當時沒有著急去找工作,只知道找心理諮詢類的工作在讀書的城市養不活自己,暫且放棄這一想法。於是就在家釣魚兩個月。在釣魚的過程中,也是在不斷思考:自己未來的人生之路應該去哪裡呢?應該做什麼工作呢?所以那時候每天思考的東西就是這些。突然某一天,自己想清楚了,買一張火車票,背個包就獨自來到了上海。
在這個選擇的過程中,其實就是在運用自己的認知體系,這時候的認知體系是怎樣建立起來的?是透過不斷反思和思考建立起來的,並且把它落實到行動中去,從而強化這種認知體系,在未來的路途上,可以屢試不爽。
從讀書選擇學校和專業,到參加社會工作。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就是在搭建自己的認知體系。前提這種認知體系是自己喜歡的,而且是符合自己的發展方向的。這種認知就是自己透過行為來進行論證。
每個人的認知不一樣,但是在這個社會上能夠合理生存,就需要考慮到自己的性格特徵以及角色特徵。認知體系的形成,會讓自己的狀態達到一種存在即合理的狀態。每個人在做選擇的時候,就是在透過自己的認知體系在選擇。
建立自己的認知體系有幾點和大家做一個分享:
第一點:多閱讀書籍。在書籍中,每個作者都會有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並且用文字的描述,通俗易懂,在看書的過程中,也許會遇到某一個人跟自己很像,並且對方在迷茫痛苦的時候是如何應對的,這樣就可以轉移到自己身上,從而構建健全的生活本質。
第二點:多和陌生人有接觸。對於熟悉的人,我們很清楚對方的想法是什麼,但是面對陌生人,考驗的是自己的智慧和真誠。在不斷和陌生人接觸的過程中,可以學習到對方的優勢優點,轉化到自己身上,從而改變原來的認知體系,重新建立新的認知體系。
第三點:善於總結和反思。人在做一件事的時候,進行復盤時,就會對自己的狀態、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決定進行總結,這件事在當時的那個場景下,是不是應該這麼做,這麼做是否達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如果更換一種方式去做,自己所要達到的結果是什麼樣的呢?成年人在犯錯的時候,不願意去承認自己錯了,這其實是給孩子帶來了一個壞的榜樣。好的榜樣是知錯就改,態度友善。
建立自己的認知體系,前提是自己能夠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真誠的人,一個守信的人。以此為底盤,不斷增加各方面的技能以及學習的課程,讓自己的狀態達到一種最舒適。
人的認知體系會發生變化嗎?會的。比如長時間不學習,跟外界發展有脫節,那麼對新事物的發展看法就會有很強的侷限性。那麼內心想要改變認知體系,行為上太受限制的。所以搭建自己的認知體系,關鍵點是自己的穩定性,而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回覆列表
大腦可以視作一個超級系統,透過一個超級結構把這個超級系統聯絡起來。這個超級結構是由諸多更小的結構組成,可以說這個超級結構本身就是跨學科的。想象一下:我們可以把大腦看作【一片3維空間】,用系統的思維在大腦裡建築「四通八達」的「概念、知識」聯絡網路!就象修築陸地上的公路、水裡的航道,天空的航線,透過【公路、航道、航線】把各個知識聯絡在一起。
諸多或者一個【概念、理論】透過結構去表述出來就變成了模型。
形而上【概念、理論】
形而下【結構】,結構=諸多聯絡
模型+模型+模型=框架=認知網路
學習新知識,詳細闡釋,組塊化、工作記憶、長時記憶,學習回想、都是為了一個更大的目的,構築一個更大的整體【知識網路】,從一個元件【更小的諸多碎片透過意義打包起來】,一個更多的元件【把更小的元件打包起來】,一個超級的網路把諸多打包起來的元件聯絡起來。
系統的整體的學習方法,要點在於大腦的神經網路中建築【聯絡】,把新知識跟已有的知識【聯絡】起來,結構=所有聯絡。
那些紅色的組塊,是有聯絡的。而那些藍色虛線的組塊,沒有被聯絡到更大的整體網路之中,就變成了孤島。沒有聯絡的知識,往往是石沉大海,很難再被打撈上來【知識很難被提取】。
大腦是基於把【組塊】自組織起來成為一個更大的認知系統。我們利用這個更大的認知系統來進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