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783319534659

    要有良好的出行體驗,裝備的作用至關重要。我來為大家分享下徒步登山時的一些基礎裝備介紹吧。

    先作個簡要的概念區分——

    徒步,指有目的地的行走/穿越一條固定路線,郊區、鄉村、山地、叢林、峽谷等不同區域路段皆可。按距離,粗略分三類:

    15公里以內短距離,老牌香港明星最愛的「行山」就屬於此類,可看作高階版「健步走」;15~30公里為中距離,很多週末組織的路線均屬於此,比如海坨雙穿、白河峽谷等等,行程1~2天;30公里往上走的為長距離,大/小五臺、武功山穿越等,行程需3天以上(再往上屬超長距離徒步,例如墨脫、烏孫、喀納斯大環線等等)。

    登山,指以攀登至頂峰為目標的運動,廣義上不限制山峰高度、攀登方式等,登個泰山、黃山都算。但狹義上則專指一定海拔範圍的山峰,普遍共識為4000米+以上,國內接近性較好的初級山峰有四姑娘大、二峰等。

    既然是走進戶外/山野的運動,再低階初級的線路或山峰都存在一定危險性,對體能、裝備也有講究。那些大肆鼓吹戶外徒步(走景區棧道的大佬們隨意)不用特別準備的人,請儘快遠離!!!

    以下按重要性順序,粗列徒步、登山入門級別必需的幾類裝備——

    揹包:量背長!量背長!量背長!

    別說徒步、登山,但凡需要持續揹負的情況(就算只是寶媽們帶孩紙出個街),選一個合適的揹包出門都是最最重要的事,沒有之一!

    最簡單的擇標:按出行時間與距離,選不同容量。一般來說,城市周邊線路或三日之內無需紮營的,30L以內即可;三日以上則需擴充套件至40L。若需紮營的長途線,女生可選50L以上,男生可選65L以上。

    若是登山,除了以上幾點還要特別注意是否有足夠多的快掛、分隔倉與側兜等,因為要攜帶的裝備會較多,也比較大件,例如睡袋、防潮墊、登山杖等等。

    容量決定能塞多少裝備,但卻不是揹包合適的關鍵。關鍵有兩點:與軀幹長度相符合的尺寸、良好的揹負系統。

    跟鞋子、衣服一樣,揹包也是有尺寸的,每個人都不同,這點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然而很容易被忽視。

    軀幹長度是選尺寸的唯一標準。測量它的方法是:低下頭找到脖子後側最突出的一個脊椎點,沿著脊椎骨下探,直到雙手叉腰放在髖骨處形成的一條線為止。

    超過軀幹長度,包頂會超過頭頂,影響穩定;若太短,則腰帶位置會高於髖部,無法最大程度轉移負重。

    鑑於此,推薦大家去實體店購買揹包,不要冒然聽人推薦就去官網下單了,非得網購,也跟客服諮詢一下尺寸,因為158cm妹子比161cm妹子軀幹長這種情況也不少見。

    揹負重要,就不用多說了,衡量揹包優劣最核心的指標之一。主要看材質是否硬挺、透氣以及腰帶、肩帶的尺寸是否舒適、好使。

    戶外出街頻率比較高的揹包品牌有Osprey、Gregory和Arc’teryx,具體款式見仁見智,但必須強調的是,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的。另外,別妄想有一個百搭萬能款,不存在的!

    鞋子:查好地形再下手

    在戶外,一雙好鞋能帶你飛,也能保條命。入手前要明白兩點——

    適應出行路段的鞋子比價格或品牌更重要有時候需要犧牲舒適性,以獲得更為重要的效能(這一點其實是第一點引申)

    腳踝的包裹性與鞋底是戶外鞋最重要的因素。比起日常行走,徒步路線地形較為複雜,會摻雜碎石、草甸、河流、岩石等等,此外不斷地爬升下降也會增加崴腳風險,需要有一雙鞋幫足夠保住腳踝的鞋子,再也別隨便穿個板鞋就跑去穿越靈山了。

    出行距離越長,時間越久,揹負越重,腳踝所需要的支撐與保護就越緊迫,故鞋幫也會越來越高,鞋子當然也越重。

    輕裝周邊三日內的徒步線路,中低幫即可,但如果線路需要過河,最好穿一雙有Gore-TeX面料的鞋子,不然就多備一雙襪子吧。進了水的鞋子,穿得難受不說,腳還更容易受傷。

    鞋底大多是Vibram大底,足夠抓地,還特別耐磨。唯一是遇上下雨的泥濘路段,不小心踩上石頭,那就別想防滑了(別問為什麼知道,說出來都是淚)。

    高海拔徒步/登山,一般就是高幫徒步鞋了。此類鞋舒適度沒那麼好(也比較醜),但保暖與硬度都極不錯。然而,當遭遇氣溫陡降、會走雪線的路段時,你會感謝它的足夠暖和和堅硬。

    其次,此類鞋請務必選擇大一碼,一來需要穿較厚的襪子(有時候會穿兩雙),二來長時間負重行走,腳多會腫脹。

    衝鋒衣+速乾衣/褲

    都知道能力範圍內要優先入手一件不錯的衝鋒衣,防風、防雨、耐磨還透氣,只要遇上下雨,甭管海拔多少,徒步還是登山,都是萬能戰衣。部分人也會用軟殼,甚至面板衣(有雷暴的夏季)代替,但不太推薦,萬一遇上極端惡劣天氣可是很要命的。

    Arc’teryx差不多是頂級衝鋒衣的代名詞了,除了交口稱讚的精緻工藝(帽簷、下襬部分真是絕了),剪裁與時尚度也難得做到了兼顧。只要荷包OK,建議入一款。另外,它家的產品質感與品質都不會掉線,所以沒必要對SV太有執念(更別以為穿SV,就能裝大神了)。

    其他品牌如TNF、Mammut、Patagonia等,也都挺不錯。

    速乾衣/褲是比較容易不走心的衣服。天兒好日常周邊走線,穿件棉T也不是不可,然而山林間氣溫偏低,若持續出汗無法及時排溼,有點風吹吹,很容易失溫。高海拔徒步/登山就更不用說,1~2套速乾衣絕對必備。

    順帶提一句,戶外穿衣的黃金法則:三層穿衣法。注意,層指的是功能性,不要片面理解為只穿三件。

    魔術頭巾+防曬+襪子:

    其實這仨還想往前放放,都屬於「能瞬間提高出行幸福指數且價效比最高」的那類物品。

    魔術頭巾,名副其實用法超多,很魔術,單價還便宜。各種花色搭配好了,妹紙們也能分分鐘出大片,但別迷信上面有特殊防曬材質這些宣傳,價格翻了十倍,效果卻比不上好好塗防曬。

    說到防曬,跟性別沒關係,男女都要重視!高海拔紫外線對面板的摧殘是可怕的,撇開黑了、老了不說,脫皮、發炎甚至誘導面板癌,都是可能的後果。不論長短線,必備一瓶,隨時補塗,強推資生堂小金瓶。

    作為最最貼近腳步的裝備,襪子要花心思挑,長途行走建議帶兩雙。通常,它們都是長款,比平時的襪子厚,腳踝、腳底等地會有加厚工藝,保暖和透氣性也更出色。Smartwool家的襪子,是很多戶外愛好者的心頭好。

    登山杖

    對它有點糾結,有人很愛,有人卻完全不會帶(身邊高海拔登山不帶的不少)。但作為能實現多種用途的輔助性裝備,還是備上一對。主要理由有三:

    為膝關節提供緩衝,特別是下坡;一定程度轉移揹包負重,減少體能消耗;山野行走,敲擊聲可以及時退散蛇等生物。

    初級徒步與登山,用內鎖釦登山杖即可。使用登山杖前,要調整好高度,遇到碎石或大岩石路段,請務必謹慎使用或直接收起來不用,防止杖尖打滑或插入縫隙裡,造成摔倒。

    其他裝備如睡袋、帳篷、頭燈、GPS、對講機、手套、帽子、藥品等,可依據不同的行程特徵進行新增攜帶,在此不一一展開。

    最後的最後,別把裝備當成走進戶外的炫耀資本,良好的體能、嚴備的出行計劃、靠譜的隊友才是更關鍵的。

    願每個人都能縱情山野,玩得盡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誰知道一部電影叫《遠大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