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是在瑞氏(Wright)染色血塗片中,胞質呈無色或極淺的淡紅色,有許多彌散分佈的細小的(0.2~0.4微米)淺紅或淺紫色的特有顆粒。細胞核呈桿狀或2~5分葉狀,葉與葉間有細絲相連。中性粒細胞具趨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殺菌作用。中性粒細胞來源於骨髓,具有分葉形或桿狀的核,胞漿內含有大量既不嗜鹼也不嗜酸的中性細顆粒。這些顆粒多是溶酶體,內含髓過氧化酶、溶菌酶、鹼性磷酸酶和酸性水解酶等豐富的酶類,與細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有關。擴充套件資料:嗜中性粒細胞的作用:除了在抗感染中起重要的防禦作用外,中性粒細胞可引起感染部位的炎症反應並參與寄生蟲感染引發的變態反應,從而引起免疫病理損害。抗體直接作用於組織或細胞上的抗原,中性粒細胞透過其Fc受體與靶細胞表面的IgGFc段結合,發揮ADCC作用,從而導致細胞毒型變態反應損害;當抗原抗體比例適合而形成19S大小的免疫複合物,不易被吞噬,沉積於毛細血管壁,啟用補體,吸引中性粒細胞至區域性。中性粒細胞透過Fc受體和C3b受體與免疫複合物結合併吞噬之。吞噬過程中脫顆粒,釋放出一系列溶酶體酶類,造成血管和周圍組織的損傷。在IgE介導的速髮型變態反應的部位,也有中性粒細胞的聚集,說明中性粒細胞也參與了速髮型變態反應導致的病理損害(劉約翰等,1993)。嗜中性白細胞(Neutrophil)同時也在利用次氯酸用來殺滅細菌。
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是在瑞氏(Wright)染色血塗片中,胞質呈無色或極淺的淡紅色,有許多彌散分佈的細小的(0.2~0.4微米)淺紅或淺紫色的特有顆粒。細胞核呈桿狀或2~5分葉狀,葉與葉間有細絲相連。中性粒細胞具趨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殺菌作用。中性粒細胞來源於骨髓,具有分葉形或桿狀的核,胞漿內含有大量既不嗜鹼也不嗜酸的中性細顆粒。這些顆粒多是溶酶體,內含髓過氧化酶、溶菌酶、鹼性磷酸酶和酸性水解酶等豐富的酶類,與細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有關。擴充套件資料:嗜中性粒細胞的作用:除了在抗感染中起重要的防禦作用外,中性粒細胞可引起感染部位的炎症反應並參與寄生蟲感染引發的變態反應,從而引起免疫病理損害。抗體直接作用於組織或細胞上的抗原,中性粒細胞透過其Fc受體與靶細胞表面的IgGFc段結合,發揮ADCC作用,從而導致細胞毒型變態反應損害;當抗原抗體比例適合而形成19S大小的免疫複合物,不易被吞噬,沉積於毛細血管壁,啟用補體,吸引中性粒細胞至區域性。中性粒細胞透過Fc受體和C3b受體與免疫複合物結合併吞噬之。吞噬過程中脫顆粒,釋放出一系列溶酶體酶類,造成血管和周圍組織的損傷。在IgE介導的速髮型變態反應的部位,也有中性粒細胞的聚集,說明中性粒細胞也參與了速髮型變態反應導致的病理損害(劉約翰等,1993)。嗜中性白細胞(Neutrophil)同時也在利用次氯酸用來殺滅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