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技行者

    “智慧+”是繼“網際網路+”之後,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重點強調的又一科技關鍵詞。「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圍繞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強化工業基礎和技術創新能力,促進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建設製造強國。打造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拓展‘智慧+’,為製造業轉型升級賦能。」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智慧+”被首次提出。

    在此之前,“網際網路+”連續5年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而“人工智慧”也連續3年被提及。要理解“智慧+”的涵義和影響,就要先搞清楚它與前兩個概念的差別。

    首先,“網際網路+”基於的是網際網路數字技術,解決的是通訊問題,主要面向的是消費者。比如線上輕鬆實現衣食住行所有操作,比如共享經濟的普及等等,它實現的是“人與人”的連線;而“智慧+”基於的是人工智慧、大資料、雲計算、物聯網等最新的前沿技術,解決的是商業模式創新問題,直接面向的是產業端,是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全面賦能。比如智慧交通、智慧製造、智慧醫療等概念的出現和普及,它實現的不只是“人與人”的連線,還有“人與物”、“物與物”的連線。總的來說,從“網際網路+”到“智慧+”,是每一個主體之間界限的進一步消失,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的進一步延伸和深化。

    再說回“人工智慧”。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更多強調的仍是人工智慧相關技術本身的研發和發展,而在2018年,其中則明確指出了要「加強新一代人工智慧研發應用,在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多領域推進“網際網路+”。發展智慧產業,拓展智慧生活。」其中重點強調了人工智慧的應用前景和意義。

    換句話說,技術的發展只有最終落地到具體的產業應用中,為人類的生活、為經濟的發展、為產業的升級有所助益,才算得上是“物盡其用”。而發展至今,智慧領域相關技術的發展已經相對成熟,它們與產業的結合,也自然成為下一階段的重要話題。這就是“智慧+”概念被提出的重要背景。

    面對這一趨勢,企業也面臨著新的“靈魂拷問”——在“智慧+”時代下,「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幹什麼?」只有搞清楚這三個問題,企業才能在新的環境下謀就出路。

    “我是誰”是認清企業現狀,“我在哪”是明確自己的定位,“我要幹什麼”是找到適合自己的轉型和創新路徑。如上文所說,在“智慧+”時代,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均被高度連線,因而所有個體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其中就包括企業之間、行業之間、產業之間的界限。而這,正是讓企業面臨越來越多外來闖入者威脅的重要原因。因此,企業第一步就是要認清自己的現狀,瞭解自己的新舊對手;第二步,是在新的環境和關係網路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是打造以自己為主導的生態圈,抑或是加入適合自己的生態體系;第三步,要制定企業的轉型戰略,由外而內、由內而外轉變企業商業模式,包括對企業文化的重塑、對業務流程的梳理、對創新應用的引入、對技術架構的重構等等。

    一言蔽之,啟程“智慧+”時代,就要用更智慧的技術、網路和互動,創造更智慧的生活模式和經濟生態。這對企業來說,將是一個巨大且長期的工程,既要統籌全域性又要細緻拆分,既要前沿技術的支援,又要行業經驗的積累。寥寥數百字實在無法詮釋清楚。

    而在5月21日舉辦的2019 IBM中國論壇上,來自業界的數十位IBM高管、知名學者、行業專家以及企業領袖就圍繞“智慧+”的話題為到場的2000名嘉賓呈現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未來科技視聽盛宴,不僅深入解讀了“智慧+”及其背後的企業轉型路徑,同時,今年釋出的面向未來五年的五大科技預測(“5 in 5”)也再次成為全場焦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罰站”成為策劃的常規活動之一,11週年慶的罰站活動獎勵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