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竹木草蟲魚

    謝邀,蜀地易守難攻,但為何諸葛亮還要執意北伐呢,其很大原因就是屬地人才凋零,而當時的戰爭拼的就是人力。誰的屬地多誰的實力就大。諸葛亮不可能只靠一郡之地就能謀取天下,蜀漢軍也不可能只靠一地的軍力征戰天下。唯有不斷的擴充自己的領地,控制更多的人口,才能大大削弱其他兩國的勢力,增強自己的實力。曹操雄據北方數十年,雖有大起大落,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他坐擁的土地已經給了他承受失敗的能力。而蜀漢地小人微,失之即滿盤皆輸。

  • 2 # 不沉的經遠

    在《出師表》裡諸葛亮已經說的很明白了:“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諸葛亮感於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所以以“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為己任,他執意北伐,根本原因在此。

    諸葛亮在《隆中對》時曾經提到等“天下有變”時再行北伐,他之所以不等魏國有變,蜀漢國力弱於魏國時就北伐,也是迫不得已的。 魏國佔據了當時中國的大部分精華地區,雖然因為北方連年征戰,造成了一定損失,但是隨著逐步平定,正在不斷恢復元氣,時間越長,蜀漢和魏國之間的差距將越大。

    諸葛亮此時北伐,是希望迫使魏國不斷應付吳國和蜀漢的攻擊中來回奔波,一來消耗魏國實力,二是尋找戰機,促成魏國生變。

    另一方面,益州當時開發還不充分,人才資源也嚴重不足。

    《後出師表》裡提到:“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

    《後出師表》雖然有是否諸葛亮所寫的爭議,但是它陳述的一個事實卻是真的,蜀漢的人才,很多都是劉備征戰多年,從徐州、荊州帶來的,這些人才損失以後,僅僅靠益州是難以補充的。所以諸葛亮不能等待魏國生變才北伐,需要自己主動出擊,創造機會。

    實際上諸葛亮北伐也確實讓司馬懿逐步掌握了軍權,最後造成了高陵之變,魏國因此發生了一系列變動。可惜此時諸葛亮已死,蜀漢和吳國沒能抓住最後的機會。

  • 3 # 七骰哥哥

    出師表裡面的一句話:“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個人認為這就是諸葛亮堅持北伐的原因。

    作為劉備的託孤大臣,他必須繼承劉備的遺願,興復漢室,消滅亂賊,諸葛亮也想在有生之年打敗曹魏,所以他一心北伐,就算蜀國最後人才凋零,諸葛亮仍不放棄,就是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

    雖然最後諸葛亮也是遺憾結尾,但是他的忠誠是天下人感動,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算是對他這一生最好的寫照了。

  • 4 # 秦皇漢武

    1、先回答第一個問題:蜀漢實力到底弱不弱?

    傳統觀點認為,魏蜀吳三國當中,蜀漢的實力最為弱小,控制區域僅益州一地,而且劉備起家最晚,所以家底也最薄。《三國志》中記載蜀漢滅亡時的一個數字,也似乎佐證了蜀漢的弱小:曹魏103萬戶,443.28萬人,總兵力約50萬;蜀漢28萬戶,94萬人,兵力10.2萬;東吳52.3萬戶,230萬人,兵力約23萬。

    但我們要明白,蜀漢的這個數字是滅亡時的數字,並且前提是蜀漢連續征戰了40年,是一個政權最衰弱時的家底,並不代表其全盛時期(也就是諸葛亮北伐時期)。

    首先,東漢時益州是大州,史載有戶150萬(注意是戶),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中原民不聊生,唯獨益州沒有任何戰亂,屬於人口淨流入地。所以,劉備得到的益州,實力是不容小覷的。這一點我們可以透過劉禪繼位詔書佐證。

    劉禪繼位詔書中曾明確提到:“今授之以旄鉞之重,付之以專命之權,統領步騎二十萬眾。”劉禪繼位時,據劉備夷陵戰敗僅僅過去一年,劉備損失的兵力是多少呢?《傅子》記載說:“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孫權的信中說:劉備(前鋒部隊)四萬餘人。

    保守估計,劉備損失的兵力不會少於5萬(除劉備本部兵力外,戍守長江北岸的黃權率1萬人投降曹魏)。

    這麼看來,劉備損兵折將5萬後,益州兵力依然多達20餘萬。有這種實力,諸葛亮為什麼不能去挑戰一下曹魏呢?

    2、再來回答諸葛亮為什麼要不斷北伐?

    首先,在大一統觀念的驅使下,不光是蜀漢,曹魏、東吳又何嘗不想統一其他兩國呢?其次,諸葛亮北伐也是宣揚漢室正統政權的需要,否則蜀漢立國的法理就會遭到質疑。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諸葛亮北伐是為了防守。

    嚴格來說,諸葛亮一生五次伐魏,只有最後一次才算做是北伐,其餘四次其實是在攻佔雍涼,前四次的用兵地點都在祁山等西北一帶,目的就是希望攻佔雍涼後,徹底解決馬匹和道路運輸問題。

    畢竟,有了雍涼這塊西北版圖,進可伐魏,退可保益州安全。所以,諸葛亮的北伐,主要目的是為了佔據雍州、涼州,靠著雍涼區域,不斷蠶食曹魏,從而最終實現“蛇吞象”。

  • 5 # 陸棄

    四個原因使諸葛亮執意北伐。

    第一,興復漢室,統一全國,是劉備一生追求的願望。因為這個信仰,使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走到了一起。劉備雖死,信仰仍在,所以諸葛亮繼承了劉備的遺志,一定會繼續北伐,實現隆中對時他和劉備共同繪製的統一大業藍圖。

    第二,劉備的群臣,分為荊州派與益州派,而益州派是劉璋的老底。蜀漢的朝廷內部,是有矛盾的。諸葛亮北伐,是用軍事鬥爭緩和這種矛盾,讓大家都把心用在對外上,而不是用於內耗上。這也是諸葛亮的一種政治謀略。歷史上政治矛盾發展到一定程度上,會暴發戰爭,而戰爭會緩解這種矛盾。

    第三,對於國防而言,諸葛亮深知三國之中蜀漢最弱。他不進攻魏、吳,魏、吳也會起滅蜀之心。與其坐等他國進攻,不如將戰場在他國進行。這是以攻為守的戰略。如果三國和平發展,則蜀漢因為國小人稀,必定與其他兩國的軍事、經濟差距越來越大,最後的結果也是滅亡。

    第四,諸葛亮對自己的軍事才能是有一定自負的,他相信憑自己的謀略,是有可能取得蜀魏戰爭的勝利的,所以五出祈山。

  • 6 # 獨舌視界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為了攻伐曹魏、統一天下!今天我們就來簡單的分析一下,蜀漢的國力不如曹魏,諸葛亮為何執意北伐?

    劉備託孤,復興漢室

    自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後,劉備戎馬半生終於有了自己的根據地,並按照諸葛亮的部署,實現了隆中對的前兩步:佔荊州、奪益州。

    然而,關羽的大意失荊州直接導致隆中對兩路攻伐曹魏的計劃破產,更為嚴重的是劉備為了奪取荊州,恢復荊州失手前的優勢,執意伐吳,並遭遇大敗,使得原本可以逐鹿中原的資本瞬間消失,蜀漢集團的實力被嚴重削弱。為此,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三顧茅廬和託孤之重,不得不在國力不如對方的劣勢下頻頻北伐!

    偏安一隅,勢難久安

    自古以來,偏安一隅的統治段難久安。諸葛亮明白這個道理,因此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夠為後主劉禪定鼎中原,再續大漢的輝煌!

    蠶食魏國,鍛造軍隊

    在諸葛亮看來,魏國雖強大,但畢竟是多線作戰,蜀漢、孫吳、遼東等均需防備,因此強大的兵力卻被人為的分散開來。諸葛亮正是抓住這一點,集中區域性優勢兵力,逐步蠶食大魏疆土,將戰火始終推進至魏國境內。

    另外,夷陵之戰後,蜀漢的精銳軍隊損失殆盡。為了有效的鍛造新軍,諸葛亮只得在實戰中訓練軍隊。正是諸葛亮持續北伐,為蜀漢集團在短時間內訓練了作戰經驗豐富的野戰部隊,延續了蜀漢的國祚!

    然而,蜀漢與曹魏的國力差距實在太大,儘管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始終無法揮師中原,統一天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PL賽區“首個海賊王出現”,全肉出裝讓對方絕望,1V5打破一項歷史記錄,你覺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