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YYYY哥

    是的。兵書是中國古代對論述兵法的著作的稱謂,後成為軍事著作的通稱。現存最早的完整兵書是《孫子兵法》。

    兵書在哲學、科學史、天文學、氣象學、文學、歷史學等方面,都有相當高的價值,對今日充滿競爭的政治、外交、選才用人、商場角逐、為人處世等,都有著不容低估的指導意義。

    古代中國的軍事著作甚多,大都失傳,最重要的是北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頒佈《武經七書》,作為軍事教育官方課程,流傳至今,包括《孫子兵法》、《吳子》、《司馬法》、《尉繚子》、《六韜》、《三略》、《唐太宗李靖問對》七部著作。20世紀出土的先秦兵書《孫臏兵法》,亦有可讀。其他的還有宋代的《武經總要》、《何博士備論》、《歷代兵制》;明代的《紀效新書》、《百戰奇略》、《練兵實紀》、《武備志》、《籌海圖編》;清代的《曾胡治兵語錄》、《讀史方輿紀要》、《乾坤大略》。宋朝以前兵書大都佚失,從史書判斷,先秦、兩漢三國、唐朝都有大量兵書問世。除了專門的兵書以外,還出現了許多論兵的文章,代表作是諸葛亮的《隆中對》、辛棄疾的《美芹十論》和《九議》等。

  • 2 # 太公門歷史觀天下

       先說兵書。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也多有戰事,故兵書數量很大,據大略統計,從先秦到清代,有四千多種。比較著名的有《孫子》、《吳子》、《司馬法》、《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尉繚子》《黃石公三略》和《六韜》等。

       歷史上的兵書,可以分為兩大類:

        1、軍法

    軍法是指軍中的一切制度和規定。軍法包括三個方面:1、如何徵兵,徵兵後如何編制,如何配備軍官。人是軍隊的第一要素,士兵來源非常重要。2、如何配備軍事裝備、武器,人吃馬喂、給養如何解決。3、訓練士兵上下協調、熟悉武器、熟悉軍令、熟悉軍中各項規定,賞罰臧否。

    古代兵書中,《司馬法》是唯一的標本。傳到今日的《司馬法》已經是殘本,只有5篇,都與用兵的道理有關,比較接近後世兵書。但西漢晚期,《漢書》中著錄的《司馬法》有155篇,主要講的就是軍事制度。以治兵為主要內容。

    《尉繚子》的“令”,也是講述的軍法,明顯不同與其他專門講謀略的戰術的兵書。

    西漢劉邦問韓信,他能帶多少兵。韓信說十萬。劉邦問韓信,他能帶多少兵。韓信說:多多益善。自古以來,兵力還是戰爭勝利的基礎因素,以少勝多者寡。所以,不要以為光憑兵書,臨陣掏出錦囊妙計,就能以一敵十,打敗敵軍。如果沒有軍法,兵源轉變不了合格計程車兵,編制不清楚,器械不精良,戰爭勝利如無水之源,無根之木。

    對於當代來說,或許軍法內容屬於一個國家的軍事秘密之類了,估計無法公開出版。

    2、兵書

    以《孫子兵法》為例,古代兵書一般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一是計。計本身也是權謀,就是從國家層面考慮戰爭的方面。

    計分為兩類:一是權謀。權謀從戰略角度,統觀全域性,將軍旅之事的哲理關係,是兵書中最大的道理。二是形勢。權謀是大計,形勢是小計。前者是戰略,後者是戰術。用醫書對照,權謀是醫經,形勢是經方。醫經有理論體系,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講陰陽互補,五行經絡。形勢是對症治療,開方抓藥。

    二是術。主要講軍隊的行軍、地形、九地、九變、火攻、水攻等各種戰法。

    權謀思想是流傳至今兵書的只要價值所在

    以《孫子》兵法為例,兵書裡的權謀特點:

    1、“以正治國,以奇用兵”。意思就是治國要用正常的手段,不能用陰謀詭計,兩國作戰,即詭道也,一切以勝利為目的,以無限為有限,以無法為有法。俗稱的“兵不厭詐”。

    2、先計而後戰

    強調戰爭是國家最大、最重要的問題,對於戰爭決策必須全面而認真權衡。由此他提出了“五事”、“七計”。就五事而言,要求用兵之前要從五個方面來分析研究勝負的情況,第一是政策是否符合人心,天氣是否適宜,地理環境是否有利,是否有德才兼備的將才,隊伍的組織是否職責明確、制度嚴明,這五個方面是判斷戰爭勝負的最基本條件,也是戰爭謀劃中不可不考慮的因素。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現代軍事著作,如著名的《超限站》,就是結合當今戰爭特徵和發展規律,尤其是假象對手之間資源的優劣,探討戰術的使用。換言之,現代軍事著作只是古代兵書中形勢的一部分和戰術的部分,兩者是不能完全對應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人得了癌症,時日不多,如何才能為家人爭取到最大的利益,讓他們生活過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