癢多因血虛,或血熱,痛多因不通,不榮,原理是有點不一樣,臨床不難鑑別
陰血不足、血虛生風;又因風性燥烈,除其本身可致面板乾燥而癢外,又當風邪久留體內,致血虛化燥,不能潤養面板而發生面板瘙癢。也有由於風邪與寒邪兼夾侵襲肌表與衛氣相搏,而發為風寒癢風者;又有脾失健運,蘊溼不化,復感風邪,客
於肌膚,不得疏洩而發為風溼瘙癢症者。
辨證施治
多屬血虛風燥證,但也有兼寒或兼溼,或風寒誘發者,必需辨別清楚,才能準確選方用藥。
1.血虛風燥
主證:面板乾燥、脫屑,秋末冬初發病。瘙癢晝輕夜重,心煩難寐,手足心熱。皮損乾燥、抓痕、血痂。病程較久,情緒波動可加重瘙癢。舌淡苔薄,脈弦細數或弦數。
治法:養血潤膚,疏風止癢。
選方:養血潤膚飲加減(《外科證治全書》)。
藥物:生熟地各10g、當歸10g、黃芪15g、二冬各10g、花粉10g、何首烏10g、白蒺藜10g、防風8g、苦參15g、荊芥8g。
加減:心煩急躁,難以入睡者加丹皮、梔子、竹葉、蓮子心;大便燥結加火麻仁、郁李仁、萊菔子;瘙癢難忍加烏梢蛇、蟬蛻。
2.風溼蘊阻
主證:皮損粗糙,肥厚,久治不愈,繼發感染或苔蘚樣變。舌體胖,舌質暗,苔白或膩,脈緩。
治法:祛風除溼,潤膚止癢。
選方:全蟲方加減(《趙炳南經驗方》)。
全蟲3g、皂刺10g、豬牙皂角10g、刺蒺藜10g、炒槐花10g、枳殼10g、苦參10g、荊芥8g、蟬蛻5g、鹹靈仙10g。
加減:面板抓後滲液,胃納呆滯者加法夏、陳皮、茯苓;四肢痠軟,疲乏無力加防杞、桑枝、宣木瓜。
3.風邪外襲
主證:面板瘙癢,抓痕明顯。風寒癢風則遇寒癢劇,得熱減輕,或感惡寒,苔薄白,脈浮緊;風熱癢風則遇熱癢劇,稍涼減輕,或有身熱,苔黃,脈浮數。
治法:疏散風邪為主。
選方:桂枝湯(《傷寒論》)加減。
藥物:桂枝10g後下、芍藥10g、生薑5片、炙甘草5g、大棗5個、羌活10g、由蒺藜12g、荊芥穗8g。
加減:惡寒發熱重,加麻黃、防風;熱重不惡寒,加生石膏、黃芩、蒲公英、梔子等。
除根據上述辨證論治進行煎劑內服外,患者還可用下述方劑進行洗浴,減輕瘙癢之苦。
蛇床子30g、地膚子30g、苦參30g、黃柏30g、薄荷葉30g、花椒5g、冰片少許。
上藥除冰片外,其餘諸藥加水500ml,煎取300ml,加溫水適量及加入冰片洗浴,每日1~2次。止癢作用頗佳。
如為區域性瘙癢症者可用:苦參、百部、明礬、花椒、蛇床子各18g,水煎燻洗區域性。
康復調理
1.忌食辛辣刺激之物和肥膩畜禽、魚腥等易誘發病情加重之食品。
2.勿用熱水燙洗,洗澡不宜過勤。
3.避免搔抓,防止被手抓破感染。
4.面板乾燥者適當外用護膚止癢浴液或外用潤膚油膏之類。
諸痛皆由氣血瘀滯不通而致。凡寒熱虛實、膿瘀風氣,皆能為痛,不可不為之辨。夫色赤痛者熱也。色白痠痛者寒也。不脹不悶揉按暫安者虛也。又脹又悶畏人挨按者實也。痛如筋牽、雞啄,惡寒惡熱者膿也。痛如肉拗、氣抽、微脹者瘀也。痛而走注者風也。痛而刺脹者氣也。諸痛如此,而止痛之法,要在臨病制宜。熱毒之痛,以寒涼折其熱,而痛自息。寒邪之痛,以溫熱和其寒,而痛自除。因虛而痛者補其虛,因實而痛者瀉其實,因燥而痛者潤之,因塞而痛者通之,因膿血閉鬱者開之,因惡肉浸潰者化之,因陰陽不和者調之,因經絡秘澀者利之。隨機應變,方為上上治法也。
癢多因血虛,或血熱,痛多因不通,不榮,原理是有點不一樣,臨床不難鑑別
陰血不足、血虛生風;又因風性燥烈,除其本身可致面板乾燥而癢外,又當風邪久留體內,致血虛化燥,不能潤養面板而發生面板瘙癢。也有由於風邪與寒邪兼夾侵襲肌表與衛氣相搏,而發為風寒癢風者;又有脾失健運,蘊溼不化,復感風邪,客
於肌膚,不得疏洩而發為風溼瘙癢症者。
辨證施治
多屬血虛風燥證,但也有兼寒或兼溼,或風寒誘發者,必需辨別清楚,才能準確選方用藥。
1.血虛風燥
主證:面板乾燥、脫屑,秋末冬初發病。瘙癢晝輕夜重,心煩難寐,手足心熱。皮損乾燥、抓痕、血痂。病程較久,情緒波動可加重瘙癢。舌淡苔薄,脈弦細數或弦數。
治法:養血潤膚,疏風止癢。
選方:養血潤膚飲加減(《外科證治全書》)。
藥物:生熟地各10g、當歸10g、黃芪15g、二冬各10g、花粉10g、何首烏10g、白蒺藜10g、防風8g、苦參15g、荊芥8g。
加減:心煩急躁,難以入睡者加丹皮、梔子、竹葉、蓮子心;大便燥結加火麻仁、郁李仁、萊菔子;瘙癢難忍加烏梢蛇、蟬蛻。
2.風溼蘊阻
主證:皮損粗糙,肥厚,久治不愈,繼發感染或苔蘚樣變。舌體胖,舌質暗,苔白或膩,脈緩。
治法:祛風除溼,潤膚止癢。
選方:全蟲方加減(《趙炳南經驗方》)。
全蟲3g、皂刺10g、豬牙皂角10g、刺蒺藜10g、炒槐花10g、枳殼10g、苦參10g、荊芥8g、蟬蛻5g、鹹靈仙10g。
加減:面板抓後滲液,胃納呆滯者加法夏、陳皮、茯苓;四肢痠軟,疲乏無力加防杞、桑枝、宣木瓜。
3.風邪外襲
主證:面板瘙癢,抓痕明顯。風寒癢風則遇寒癢劇,得熱減輕,或感惡寒,苔薄白,脈浮緊;風熱癢風則遇熱癢劇,稍涼減輕,或有身熱,苔黃,脈浮數。
治法:疏散風邪為主。
選方:桂枝湯(《傷寒論》)加減。
藥物:桂枝10g後下、芍藥10g、生薑5片、炙甘草5g、大棗5個、羌活10g、由蒺藜12g、荊芥穗8g。
加減:惡寒發熱重,加麻黃、防風;熱重不惡寒,加生石膏、黃芩、蒲公英、梔子等。
除根據上述辨證論治進行煎劑內服外,患者還可用下述方劑進行洗浴,減輕瘙癢之苦。
蛇床子30g、地膚子30g、苦參30g、黃柏30g、薄荷葉30g、花椒5g、冰片少許。
上藥除冰片外,其餘諸藥加水500ml,煎取300ml,加溫水適量及加入冰片洗浴,每日1~2次。止癢作用頗佳。
如為區域性瘙癢症者可用:苦參、百部、明礬、花椒、蛇床子各18g,水煎燻洗區域性。
康復調理
1.忌食辛辣刺激之物和肥膩畜禽、魚腥等易誘發病情加重之食品。
2.勿用熱水燙洗,洗澡不宜過勤。
3.避免搔抓,防止被手抓破感染。
4.面板乾燥者適當外用護膚止癢浴液或外用潤膚油膏之類。
諸痛皆由氣血瘀滯不通而致。凡寒熱虛實、膿瘀風氣,皆能為痛,不可不為之辨。夫色赤痛者熱也。色白痠痛者寒也。不脹不悶揉按暫安者虛也。又脹又悶畏人挨按者實也。痛如筋牽、雞啄,惡寒惡熱者膿也。痛如肉拗、氣抽、微脹者瘀也。痛而走注者風也。痛而刺脹者氣也。諸痛如此,而止痛之法,要在臨病制宜。熱毒之痛,以寒涼折其熱,而痛自息。寒邪之痛,以溫熱和其寒,而痛自除。因虛而痛者補其虛,因實而痛者瀉其實,因燥而痛者潤之,因塞而痛者通之,因膿血閉鬱者開之,因惡肉浸潰者化之,因陰陽不和者調之,因經絡秘澀者利之。隨機應變,方為上上治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