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的蘇軾。
當時形成一種風氣,大凡吟詩作賦,作文言辭,只要按照蘇文體例、文風,在社會上就比較吃得開,往往功名順暢,自有羊肉可吃;反之就很吃不開,只有“吃菜羹”的份了。
“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這是宋代推崇三蘇尤其是蘇軾文章的一個典故。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記載:“建炎以來,尚蘇氏文章,學者翕然從之,而蜀士尤盛。亦有語曰: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
可是有一度,蘇軾本人連羊肉也吃不起,只能吃羊骨。
宋哲宗紹聖元年(一○九四年),蘇軾以“譏訕先朝”的罪名被貶惠州。這一年的十月二日,他以寧遠軍節度副使的身份南來,原來他以為粵東的惠州是蠻荒瘴癘之地,誰知下車伊始,一看山川風物,美不勝收,不禁高聲讚美“海山蔥蘢氣佳哉”!
惠州,唐時叫陽州,南漢時改名循州,宋時才稱惠州。州治即今廣東省惠陽縣,距廣州三百里,位於東江之南岸。惠陽城南有座飛鵝嶺,所以又稱“鵝城”。山明水秀,風景絕佳,可惜當時尚未開發,還是化外偏鄙之地,忽然來了蘇軾這樣—個鼎鼎大名的人物,不由得整個社會轟動起來。
“一自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早在唐代,惠州就是“罪官的流放地”,宰相張錫、牛僧儒、杜元穎,義武軍節度使渾鎬、桂管防禦觀察使鄭亞、少府崔元受、中書舍人崔沆等人,都曾先後謫居惠州。惠州人的熱情、重義,在嶺南是有名的。蘇東坡抵達惠州後寫的第一首詩,記述的也是惠州人的這一特點。船一靠岸,就看到碼頭上站滿了迎接他的人,一點沒有異鄉人隔閡的感覺,蘇東坡很是高興,寫了一首《十月二日初到惠州》的詩:
彷彿曾遊豈夢中,欣然雞犬識新豐。
吏民驚怪坐何事,父老相攜迎此翁。
蘇武豈知還漠北,管寧自欲老遼東。
嶺南萬戶皆春色,會有幽人客寓公。
蘇東坡貶惠州時畢竟59歲了,處於仕途最低潮的時期。但是他發現惠州其實是個很美好的地方:“惠州風土食物不惡,吏民相待甚厚。”更令他得意的,是他發明了烤羊脊骨。曾經,他寫寄蘇轍的萬里家書,只寫他在惠州制食羊脊骨的美事,好像一個向來寒素的老饕,道其一飲一啄的喜悅。書曰:
惠州市井寥落,然猶日殺一羊,不敢與仕者爭買,時囑屠者買其脊骨耳。骨間亦有徽肉,熟煮熱漉出,不乘熱出,則抱水不幹。漬酒中,點薄鹽炙微燋食之。終日抉剔,得銖兩於肯綮之間,意甚喜之,如食蟹螫,率數日輒一食,甚覺有補。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芻豢,沒齒不得骨,豈復知此味乎?戲書此紙遺之,雖戲語,實可施用也。然此說行,則眾狗不悅矣。
從信中可以得知在當時,惠州這地方很窮,商業落後。(在其他信裡,他提到過吃不到豬肉。想想,蘇東坡發明的東坡肉啊!)可是俸祿已經很微薄,而且整個市場一天只殺一隻羊,他買不起羊肉,被貶之人,也不敢跟當地的官員爭買羊肉,就和人家屠戶商量留點羊脊骨。但他畢竟是樂觀豁達的蘇東坡嘛,竟苦中尋樂覓得羊脊骨的滋味。羊骨頭間還是有點肉的。蘇公烹羊蠍子可謂精心,先煮熟,趁熱剔出來(不趁熱剔,就含水不易幹),剔一天也就弄幾兩肉,泡點酒,抹上薄薄一層酒和鹽,烤到微微有點焦的時候吃。羊蠍子上的絲絲肉星,酥脆焦嫩,入味三分,吃起來彷彿有蟹肉香味。數日吃一次,感覺很補。老弟你吃了三年公款大餐,肉多到咬一口都到不了骨頭。當然就吃不到這等好吃的味道了。所以給你寫封信,告訴你這個秘方,不是拿你開心,真好吃的,你要不也試下?不過肉都給我啃光了,惠州那些等著吃肉骨頭的狗就有些不開心了。
餐飲如此粗劣,蘇軾全沒有放在心上,還算令人欣慰。不過,“眾狗待哺者不悅耳”這句讀來,實在令人扼腕。安貧樂道,寵辱不驚,這是名滿天下、才高八斗的蘇東坡。
快過去一千年了,羊蠍子風行起來。為什麼叫羊蠍子?或許是整體的羊脊骨像蠍子吧,無考。如今流行的羊蠍子一水的火鍋,斷然不是蘇公當年炙烤的做法。這種做法還能恢復出來嗎?
當年,蘇東坡發明了羊蠍子這味美食。雖然是不得已而為之,但在困難中的生存智慧,往往能將凡物不平凡起來,天才和庸人區別在此,美食之精義也在此。
這是食文化。
是說的蘇軾。
當時形成一種風氣,大凡吟詩作賦,作文言辭,只要按照蘇文體例、文風,在社會上就比較吃得開,往往功名順暢,自有羊肉可吃;反之就很吃不開,只有“吃菜羹”的份了。
“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這是宋代推崇三蘇尤其是蘇軾文章的一個典故。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記載:“建炎以來,尚蘇氏文章,學者翕然從之,而蜀士尤盛。亦有語曰: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
可是有一度,蘇軾本人連羊肉也吃不起,只能吃羊骨。
宋哲宗紹聖元年(一○九四年),蘇軾以“譏訕先朝”的罪名被貶惠州。這一年的十月二日,他以寧遠軍節度副使的身份南來,原來他以為粵東的惠州是蠻荒瘴癘之地,誰知下車伊始,一看山川風物,美不勝收,不禁高聲讚美“海山蔥蘢氣佳哉”!
惠州,唐時叫陽州,南漢時改名循州,宋時才稱惠州。州治即今廣東省惠陽縣,距廣州三百里,位於東江之南岸。惠陽城南有座飛鵝嶺,所以又稱“鵝城”。山明水秀,風景絕佳,可惜當時尚未開發,還是化外偏鄙之地,忽然來了蘇軾這樣—個鼎鼎大名的人物,不由得整個社會轟動起來。
“一自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早在唐代,惠州就是“罪官的流放地”,宰相張錫、牛僧儒、杜元穎,義武軍節度使渾鎬、桂管防禦觀察使鄭亞、少府崔元受、中書舍人崔沆等人,都曾先後謫居惠州。惠州人的熱情、重義,在嶺南是有名的。蘇東坡抵達惠州後寫的第一首詩,記述的也是惠州人的這一特點。船一靠岸,就看到碼頭上站滿了迎接他的人,一點沒有異鄉人隔閡的感覺,蘇東坡很是高興,寫了一首《十月二日初到惠州》的詩:
彷彿曾遊豈夢中,欣然雞犬識新豐。
吏民驚怪坐何事,父老相攜迎此翁。
蘇武豈知還漠北,管寧自欲老遼東。
嶺南萬戶皆春色,會有幽人客寓公。
蘇東坡貶惠州時畢竟59歲了,處於仕途最低潮的時期。但是他發現惠州其實是個很美好的地方:“惠州風土食物不惡,吏民相待甚厚。”更令他得意的,是他發明了烤羊脊骨。曾經,他寫寄蘇轍的萬里家書,只寫他在惠州制食羊脊骨的美事,好像一個向來寒素的老饕,道其一飲一啄的喜悅。書曰:
惠州市井寥落,然猶日殺一羊,不敢與仕者爭買,時囑屠者買其脊骨耳。骨間亦有徽肉,熟煮熱漉出,不乘熱出,則抱水不幹。漬酒中,點薄鹽炙微燋食之。終日抉剔,得銖兩於肯綮之間,意甚喜之,如食蟹螫,率數日輒一食,甚覺有補。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芻豢,沒齒不得骨,豈復知此味乎?戲書此紙遺之,雖戲語,實可施用也。然此說行,則眾狗不悅矣。
從信中可以得知在當時,惠州這地方很窮,商業落後。(在其他信裡,他提到過吃不到豬肉。想想,蘇東坡發明的東坡肉啊!)可是俸祿已經很微薄,而且整個市場一天只殺一隻羊,他買不起羊肉,被貶之人,也不敢跟當地的官員爭買羊肉,就和人家屠戶商量留點羊脊骨。但他畢竟是樂觀豁達的蘇東坡嘛,竟苦中尋樂覓得羊脊骨的滋味。羊骨頭間還是有點肉的。蘇公烹羊蠍子可謂精心,先煮熟,趁熱剔出來(不趁熱剔,就含水不易幹),剔一天也就弄幾兩肉,泡點酒,抹上薄薄一層酒和鹽,烤到微微有點焦的時候吃。羊蠍子上的絲絲肉星,酥脆焦嫩,入味三分,吃起來彷彿有蟹肉香味。數日吃一次,感覺很補。老弟你吃了三年公款大餐,肉多到咬一口都到不了骨頭。當然就吃不到這等好吃的味道了。所以給你寫封信,告訴你這個秘方,不是拿你開心,真好吃的,你要不也試下?不過肉都給我啃光了,惠州那些等著吃肉骨頭的狗就有些不開心了。
餐飲如此粗劣,蘇軾全沒有放在心上,還算令人欣慰。不過,“眾狗待哺者不悅耳”這句讀來,實在令人扼腕。安貧樂道,寵辱不驚,這是名滿天下、才高八斗的蘇東坡。
快過去一千年了,羊蠍子風行起來。為什麼叫羊蠍子?或許是整體的羊脊骨像蠍子吧,無考。如今流行的羊蠍子一水的火鍋,斷然不是蘇公當年炙烤的做法。這種做法還能恢復出來嗎?
當年,蘇東坡發明了羊蠍子這味美食。雖然是不得已而為之,但在困難中的生存智慧,往往能將凡物不平凡起來,天才和庸人區別在此,美食之精義也在此。
這是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