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107137581681

    改革開放已經40年了,極不平凡的社會變革飽含時代情感。而作為集體情感的另一種記錄與昇華,以電影藝術直觀地展現真善美,鞭撻假惡醜,以“小製作、大情懷、正能量”的創作反映個體經歷與時代大潮同頻共振,用“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的態度錘鍊作品,本身就凝聚了對改革開放首創與實踐精神的肯定。

    電影《雪葬》正是基於這樣的初衷,由一個以本土青年人為主力的團隊,在有限的預算下承擔重任。影片取景自蘭州市榆中縣興隆山、青城古鎮等地,歷時一年多籌備,以農民企業家趙天佑在改革開放初期的奮鬥史為主線,勾勒出一幅熱火朝天的創業圖景,同時也揭露了經濟發展中的腐敗現象,透過深刻反思,力圖書寫個人與社會在發展浪潮中的質樸情懷。

    《雪葬》及其同名長篇小說由作家範文創作。透過影片可以看出一事一景均浸透著親歷改革的感性記憶。從村民至各級官員的人物百態,透過積累與呼應的整體安排,在宏觀上以開放的敘事觸發不同維度的思考。影片很好地展現出市場經濟給農村帶來的新鮮感和活躍氣息,對改革初期的一些現象,如包產到戶的利益碰撞等,也直接加以表現,人物對話和動作的細緻拿捏對於全景式地還原複雜歷史脈絡功不可沒。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沒有農民趙天佑、李縣長等幾個人物的細節支撐,是做不到如此真實、有代表性的。與大片式的“包袱編排”不同的是,趙天佑參軍未果、入贅柳溝河創業以及後來遭遇騙局等事件雖是偶然所致,卻組成了完整的內在邏輯。

    影片中熟悉的西北方言、生活味道,大大豐富了時代細節。鏡頭中被群山無限壓縮的人的形態,從講故事回到歷史的視角,視覺語言的衝擊是強烈而豐富的。影片場景設計、排程上力求還原真實,在趙天佑組織村民分田到戶一場戲中,群像表演錯落有致,語言和剪輯風格明快熱情,是對改革春風的歌頌。為了表現好人物性格發展,創作者對趙天佑的婚禮和李縣長的反思這兩場戲進行了精確的設計,強烈的光線,一暖一冷,透過對比很好地增強了觀眾的感受。這種視覺表達超越了一般的美學意義,為故事做了鋪墊和昇華,形成了對命運悲劇的詩意感應。而作為影片主題,結尾安排了一位放羊老人在大雪中與李縣長進行了一番靈魂追問式的對話,言到之處引出一段悲涼的秦腔,讓人不禁落淚。儘管劇情是開放的,觀眾仍能體察到一種長久的思考,迴盪在片尾音樂中的,是正直、善良的本性流露和知錯能改的痛徹之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為噹噹會員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