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戴森,相信大家腦海裡第一個印象就是貴如奢侈品的家用電器。雖說,高顏值、質量好、充滿設計感的戴森產品獲得無數的產品設計大獎,但真要咱們普通老百姓自掏腰包的時候,心裡還是要顫抖那麼一下吧。
來看看這與同類產品居高臨下的高昂價格,吹風機軟妹幣3000+、吸塵器5000+、空氣淨化風扇6000+……是的,精緻有品位的生活方式很令人羨慕,所以有相當一部分消費者是願意買單的。畢竟,戴森的產品確實能幫助我們提高生活質量,家用電器這類一次性投資,選擇品質好的當然無可厚非。
作為家用電器的領軍行業,財大氣粗是肯定的。接著,自認為前沿科技產業的戴森,順其自然的也想來汽車圈分一杯羹。不過,在投資了200億美元后,這個專案卻戛然而止。那麼,如此傲嬌任性的戴森為什麼在投產前夕就放棄了自己的造車夢呢?
電池技術未達到預期的效果
雖然詹姆斯戴森老爺子聲稱在500多名工程師的共同努力下,已經突破了固態電池的技術壁壘,但所有人都沒有看到實際的產品出現。何況,眾多車圈大佬們多年前就已經宣佈自己的新型電池已處於試驗階段,但卻都遲遲沒有進行批次生產。
眾所周知,戴森最大的特色就是創新,無論什麼型別的產品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但是,要在汽車行業做到這一點可不那麼容易。以行業標杆特斯拉Model X的電池為例,里程最多也就是575km。至少在目前來看,戴森在這一點上是沒辦法突破的。再加上眾多的傳統車企,戴森想要脫穎而出,幾乎是Mission Impossible。
最大的問題應該都出在了高容量電池的穩定性與過高的生產成本上,我相信戴森這次也碰到了同樣的問題。
市場競爭過於激烈
我們假設戴森擁有了業界領先的技術優勢,將市場上所有車企都甩開。但在近幾年,其他實力和資金都很雄厚的大廠也都沒閒著,大眾單單在電動車型的研發方面就投資了500億歐元。而豐田緊隨其後,也在同一領域注入了大量資金。這麼看來,戴森200億美元的研發製造投入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不僅如此,電動車產業的研發成本異常之高,眾多瀕臨倒閉邊緣的造車新勢力就是很好的反面教材。入不敷出的案例比比皆是,戴森又如何能保證有足夠的收入來支撐自己的研發與製造成本呢?造車不似造家用電器簡單,畢竟成本高上天。與大眾甚至特斯拉那樣的新興勢力比起來,追趕已經異常艱難,更別說超越了。
目前的電動車產業,就像是一場軍備競賽。有了眾多新勢力的前車之鑑,戴森及時止損也未嘗不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結語:
詹姆斯戴森宣佈放棄造車夢時,其實已經進入了量產前的最後階段,技術人員與生產場地都已經做好準備,且還得到新加坡政府的支援。突然將整個專案終止,喜歡挑戰的老爺子,如果不是瘋子,那他一定是遇到了無法解決的問題。
國內,由騰訊和百度共同控股的蔚來汽車,相比去年上市時的頂峰估值已經縮水了86%。國外,與戴森類似的科技巨頭蘋果,早在2015年時,他們也遇到如何調配公司原來開發ios系統的軟體工程師轉而去開發汽車的問題。最後不得已,2017年,蘋果也放棄了造車。
他們都無法解決的問題,相信對戴森來說也是難以逾越的障礙。這樣殘酷的大環境下,戴森再繼續堅持下去反而會越陷越深。倒不如像詹姆斯戴森本人所說的,還是將重點投入放在自己擅長的科技和電池技術上。
這就好比打仗,回頭看看拿破崙的滑鐵盧戰役,戰線拉的越長困難越多,後方補給就越難跟上,當然也越容易失敗。
提到戴森,相信大家腦海裡第一個印象就是貴如奢侈品的家用電器。雖說,高顏值、質量好、充滿設計感的戴森產品獲得無數的產品設計大獎,但真要咱們普通老百姓自掏腰包的時候,心裡還是要顫抖那麼一下吧。
來看看這與同類產品居高臨下的高昂價格,吹風機軟妹幣3000+、吸塵器5000+、空氣淨化風扇6000+……是的,精緻有品位的生活方式很令人羨慕,所以有相當一部分消費者是願意買單的。畢竟,戴森的產品確實能幫助我們提高生活質量,家用電器這類一次性投資,選擇品質好的當然無可厚非。
作為家用電器的領軍行業,財大氣粗是肯定的。接著,自認為前沿科技產業的戴森,順其自然的也想來汽車圈分一杯羹。不過,在投資了200億美元后,這個專案卻戛然而止。那麼,如此傲嬌任性的戴森為什麼在投產前夕就放棄了自己的造車夢呢?
電池技術未達到預期的效果
雖然詹姆斯戴森老爺子聲稱在500多名工程師的共同努力下,已經突破了固態電池的技術壁壘,但所有人都沒有看到實際的產品出現。何況,眾多車圈大佬們多年前就已經宣佈自己的新型電池已處於試驗階段,但卻都遲遲沒有進行批次生產。
眾所周知,戴森最大的特色就是創新,無論什麼型別的產品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但是,要在汽車行業做到這一點可不那麼容易。以行業標杆特斯拉Model X的電池為例,里程最多也就是575km。至少在目前來看,戴森在這一點上是沒辦法突破的。再加上眾多的傳統車企,戴森想要脫穎而出,幾乎是Mission Impossible。
最大的問題應該都出在了高容量電池的穩定性與過高的生產成本上,我相信戴森這次也碰到了同樣的問題。
市場競爭過於激烈
我們假設戴森擁有了業界領先的技術優勢,將市場上所有車企都甩開。但在近幾年,其他實力和資金都很雄厚的大廠也都沒閒著,大眾單單在電動車型的研發方面就投資了500億歐元。而豐田緊隨其後,也在同一領域注入了大量資金。這麼看來,戴森200億美元的研發製造投入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不僅如此,電動車產業的研發成本異常之高,眾多瀕臨倒閉邊緣的造車新勢力就是很好的反面教材。入不敷出的案例比比皆是,戴森又如何能保證有足夠的收入來支撐自己的研發與製造成本呢?造車不似造家用電器簡單,畢竟成本高上天。與大眾甚至特斯拉那樣的新興勢力比起來,追趕已經異常艱難,更別說超越了。
目前的電動車產業,就像是一場軍備競賽。有了眾多新勢力的前車之鑑,戴森及時止損也未嘗不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結語:
詹姆斯戴森宣佈放棄造車夢時,其實已經進入了量產前的最後階段,技術人員與生產場地都已經做好準備,且還得到新加坡政府的支援。突然將整個專案終止,喜歡挑戰的老爺子,如果不是瘋子,那他一定是遇到了無法解決的問題。
國內,由騰訊和百度共同控股的蔚來汽車,相比去年上市時的頂峰估值已經縮水了86%。國外,與戴森類似的科技巨頭蘋果,早在2015年時,他們也遇到如何調配公司原來開發ios系統的軟體工程師轉而去開發汽車的問題。最後不得已,2017年,蘋果也放棄了造車。
他們都無法解決的問題,相信對戴森來說也是難以逾越的障礙。這樣殘酷的大環境下,戴森再繼續堅持下去反而會越陷越深。倒不如像詹姆斯戴森本人所說的,還是將重點投入放在自己擅長的科技和電池技術上。
這就好比打仗,回頭看看拿破崙的滑鐵盧戰役,戰線拉的越長困難越多,後方補給就越難跟上,當然也越容易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