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715875998885

    這是《道德經》中的一句話。這裡的“以”字按考據學來講就是“不”字。即: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下德有為,而有不為。(試譯:上德這種狀態,看似什麼都不做,可什麼都能做。下德這種狀態。看似什麼都能做,實則有做不了的。)這裡對“德”做一區分,上德無為而無不為,如天地不言而萬物生;下德有為而有不為,如人工之物即使巧若天成,終有斧鑿之跡。 “常道”的體性是自然無為。體現“常道”體性的“上德”是無為的。這種“無為”不是有意的,而是自然的。此謂“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的有為不是無意的、自然的,而是故意的、有心的、非自然的。此謂“下德有為,而有以為。” 遊戲裡的?要結合你選的場景吧?我介紹的是國學研究……--------------------------------------------------------------------------------上德,不恃是以有德;(有德行卻也不誇誇其談、自我炫耀)下德,不失是以無德。(僅僅是不想被人稱作“沒有德行”罷了)上德,無為而無以為;(絕不會做了卻沒有任何效果)下德,無為而有以為。(未必是做了就一定有效果的)上仁,為之而無以為。(做做表面的變動,卻沒有積極的效果)上義,為之而有以為。(說做就會去做的)老子遵道而貴德,“柔”是對於玄奧之道通感修辭描述,是哲學家的理念孔子教化而復禮,“仁”是教育他人的借辭和復禮手段,是教育家的理念墨子大公而重實,“兼”是人人平等觀念實學實究態度,是科學家的理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吳世勳為什麼一直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