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處死於謙這天,北京城裡,哭聲動地!
5
回覆列表
  • 1 # 怒髮衝冠還我河山

    怎麼謙兒哥死了!什麼時候的事啊?謙兒哥一生為了德雲社嘔心瀝血!於是家族為了中國的相聲事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希望郭德綱好好對待謙兒嫂,再也不要拿謙嫂開玩笑了!謙兒哥一路走好!

  • 2 # 朵夫QD

    00

    青島出版集團藝術出版部主任

    南宋偏南東南,乃是循此前東晉舊路。在東晉,強臣據守長江上游,覬覦王室的情況屢有發生。王敦、桓溫未逞於前,劉裕代立於後。桓劉之輩都是以抗拒北兵,收復失地為功恃,逼迫朝廷而威權赫赫。劉裕甚至成功篡位了。鑑於這種歷史事實,在稍安之後,南宋朝廷對北伐將領疑懼遠大於信任。生怕這些人藉著軍功行晉末故事。何況,岳飛指揮的是驍勇善戰的“岳家軍”,在對軍事將領嚴重不信任的宋王朝,這是大忌。並不是說岳武穆提出迎回二宗,威脅了高宗地位這樣簡單。我們知道,在明代,英宗被迎回的一開始的待遇又怎麼樣呢?還不是幽閉南內,做個閒人嗎?就算徽宗、欽宗迎回,也不會比英宗的待遇強多少,暫時威脅不了坐穩江山的高宗的皇權。所以,核心問題是朝廷借鑑舊事,攤牌式地解決掉岳家軍問題。

    對岳飛而言,不能要求他完成站在民族大義的角度,借北伐的政治聲望,徹底架空朝廷,控制政權後,出師北伐,一如劉裕滅掉姚秦還於舊都的壯舉。

    也不能要求他為了一己私慾,稱兵擅權,逞一姓之興榮。以上這兩條,他都是幹不出來的。

    前者是曹操做過的,後者則是司馬懿。所以忠心耿耿的嶽武穆,只能以悲劇收場。

    這不但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當時整個華夏民族的悲劇。

    創建於2018.7.17編輯

  • 3 # 找猹的閏土

    于謙當然死的冤枉!

    岳飛的死眾所周知,就不多說了。

    蔡東藩說:

    於少保忠誠報國,未聞於郕王即位,特別抗議,意者其亦因喪君有君,足以奪敵之所恃乎。

    昔太公置鼎,漢高嘗有分我杯羹之語,而太公得以生還,道貴從權,不得以非孝目之。

    於公之意,毋乃類是。且誅閹黨,拒南遷,身先士卒,力捍京師,卒之返危為安,轉禍為福,明之不為南宋者,微於公力不及此。

    其次則即為郭登,於在內,郭在外,也先雖狡,其何能為?所未慊人心者,第郕王一人而已。

    英宗復辟以後,被殺者不止一於少保,而於少保之因忠被讒,尤為可痛。曹、石專恣以來,被擠者不止一徐有貞,而徐有貞之同黨相戕,尤為可戒。

    於少保君子也,君子不容於小人,小人固可畏矣。徐有貞小人也,小人不容於小人,小人愈可畏,君子愈可憫也。

    一句話,于謙沒有任何可以被指責的地方!他的死,僅僅是因為皇家內部鬥爭而已!

    於民族,于謙無愧萬世英雄!

    於國家,于謙無愧能臣賢臣!

    於天下,于謙無愧坦蕩君子!

  • 4 # 蟲二小生

    于謙啊,是一個比較完美的人,其一生都將文天祥作為自己的偶像,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 5 # 剋勀

    怨!千古奇冤!

    于謙被害後,蒙古韃靼犯境,明英宗朱祁鎮召開御前會議研究對策,駙馬說: 在謙,何至於此!明英宗愧無言以對!

  • 6 # 萬里蜀江客

    于謙死的確實冤枉。作為明代的第一忠臣,無辜被殺,感天動地,百姓無不掩泣當道。這一幕可以與當年岳飛相比。

    拋開岳飛不說,但說于謙。於最大的政治風險,同時也是他最大的歷史成就,就是北京保衛戰。當時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落入蒙古人之手,一國之君、堂堂天子成為敵人手裡的一個人質。這是相當不光彩的。更為重要的是,蒙古軍隊趁勢包圍北京,有席捲中原之勢。大明朝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在這個情況下,于謙做出了最為英明的決策,同時也是埋下了個人日後身首異處的大患,就是另立英宗的弟弟明代宗為帝,改號景泰,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于謙的這個決定,是最為英明正確的。一國之君,被敵人擄去,而且處於戰爭關頭,群龍無首,這個時候果斷的另立新主,一是穩定本國局面,二是讓敵人手裡的被俘君主失去任何價值。在某種意義上說,如果敵人撕票,顯的敵人沒有氣量,而且還是新君主心裡期望的。宋代靖康之變之後,也是迅速另立了康王趙構為君主。明朝的這個做法,是英明的。

    隨後,于謙成功指揮了北京保衛戰,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蒙古人退回長城以北以後,也感到手上的這個高階俘虜沒有什麼用處,於是以禮相放。英宗回到北京以後,代宗將其軟禁七年。景泰八年(1457年)一批大臣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位。

    在這個時候,如何處理于謙?就不僅僅是于謙本身是非曲直的問題,而涉及到十年間這兩次皇帝變更誰是誰非的問題,涉及到奪門之變是否合法的問題,涉及到英宗應不應該再當皇帝的問題。所以,于謙必死。

    客觀地說,一樁歷史慘案的發生,勢必有其前因後果,合乎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的事件發展過程,兩位忠臣的死都不是沒有原因的。有人說這都是源於奸臣陷害,就把問題簡單化了。中國歷史上奸臣固然很多,但實際奸臣沒有那麼大的能量,無論奸臣也好,忠臣也好,在最高權力者皇帝的眼裡,不過是可以選擇使用的兩個工具罷了。皇帝腦袋也並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樣白痴,你說什麼他就聽什麼。皇帝採納的,並不一定是他自己認為對的或者真實的,而一定是他自己認為對他有利的。

    這就是歷史的真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肚子很餓頭有點暈暈的就是不想吃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