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69656253479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

    《三國志·關羽傳》開篇如是說道。由於後文中緊接著一句“亡命奔涿郡”,故而今人多認為其之改字,是當初為了躲避仇家或官兵追捕。

    實則不然。

    古之避仇,多是改姓,改字的基本沒有。除去古時男子弱冠以後才具備表字的原因以外,還因為表字多為親朋好友之間使用,很少為外人所知,故而改字意義不大。而姓氏一旦改變,即為異姓,對於逃避耳目有很大的幫助。如張遼,本姓聶,後因躲避仇家而改姓:

    《太平御覽》引《魏志》: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也,聶壹之後,以避冤變姓。

    古之避禍,也以改姓居多:

    《通志·氏族略》:席氏原姓籍,秦末為避楚霸王項籍之名而改席;嚴氏原姓莊,為避東漢明帝劉莊之名而改嚴;帥氏原姓師,為避晉景帝司馬師之名而改帥。

    三國時期改字者不多,可以考究者更少。只有孟達、諸葛喬有大致情況的介紹,多因避尊者諱:

    《三國志·劉封傳》:達本字子敬,避先主叔父敬,改之。《三國志·諸葛亮傳》:喬字伯松,亮兄瑾之第二子也,本字仲慎…初,亮未有子,求喬為嗣,瑾啟孫權遣喬來西,亮以喬為己適子,故易其字焉。

    孟達本字子敬,因劉備叔父名劉子敬,故而改之。諸葛喬本字仲慎,過繼給了諸葛亮,亮為之改字。

    其他朝代計程車人改字,可考者,也多因避尊者諱:

    《魏書》:李先,字容仁,中山廬奴人也,本字犯高祖廟諱。《北史》:廢太子庶人(元)恂,字元道……二十年,改字宣道。《南史》:(江)祿,字彥遐……湘東王恨之既深,以其名祿,改字曰榮財,以志其忿。《宋史》:滕元發,初名甫,字元發。以避高魯王諱,改字為名,而字達道,東陽人。

    李先本字容宏,因孝文帝漢名元宏,故而改字。元恂本字元道,是孝文帝的長子,被廢黜後也亦強迫改字。

    可見古人之改字,避尊者諱始終是一大原因。

    關羽之改字,很可能也像孟達一樣避尊者諱。

    史書雖載關羽改字於篇首,但並不意味著其人在來到涿郡之前就改了字。而且也幾乎不存在關羽避關氏前人諱的可能性,因為父母為其取名時,必然不會取與本姓前人相沖突的名諱;即便其父母不知道有這樣的前人存在,而關羽後來卻從他處知道了,依禮法,也不存在避諱的必要:

    《禮記·曲禮上》:逮事父母,則諱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則不諱王父母。

    古今對關羽改字的推測,說辭甚多:

    《三國志集解》:梁章鉅曰:“王棠《知新錄》雲:當時有範長生,亦事昭烈,至李特時猶存,年一百三十歲。羽先字長生,豈因同範而改邪?”

    這段推測看似有理,但是經不起推敲。案範長生誕於建安二十三年(218),次年關羽即死,而範長生還在襁褓,豈有以死者避嬰兒諱的道理?且範長生未系尊者,關羽也沒有任何理由要避其名諱。

    因此關羽改字,避尊者諱的可能性依舊很大。

    推溯其源,如果關羽果真是避尊者諱,那他避的是誰?

    案史傳所云,其人本字長生,後字雲長,可見避的是一個“生”字。

    而其尊者為劉備,劉備的前輩名諱中與“生”字有關的人,就只有劉備引以為傲的中山靖王劉勝了。

    然而“勝”、“生”本系兩個不同的字,何以避之?

    《禮記》曾載:“禮不諱嫌名”。所謂嫌名,即是指與所諱名同音或近音的字。

    也就是說,關羽的“生”,依據古禮,是沒有必要避劉勝的名諱的。

    然而這種情況到了漢代,這種情況發生了轉變,漢代加強了避諱的條件,開始要求“避嫌名”。漢武帝時期,避嫌名的現象就已經十分明顯:

    《史記·天官書》:“氣來卑而循車通者,不過三四日,去之五六里見。”集 解 :“ 車 通,車轍也 。避漢武諱,故曰通 。”

    轍與徹(即劉徹之“徹”字繁寫) ,音近字異, 符合鄭玄“嫌名謂音聲相近”之說, 所以周廣業稱此例為“避嫌諱之始”。

    此後,避嫌名的例子漸漸增多,即使偏旁相似的名諱也成為了禁忌:

    《禮記·檀弓上》:“殷人殯於兩楹之間.....而丘也殷人也予疇昔之夜 ,夢坐奠於兩楹之間。”

    其中兩個“楹”字以“盈”為 偏旁。“盈”為漢惠帝之諱 ,故司馬遷《史記·宋世家》引此文時為避諱改“楹”為“柱”。

    《左傳》載齊莊公“拊楹而歌” ,而《史記·齊世家》則記作“擁柱而歌” ,同樣也是因避惠帝之諱而改。周廣業稱“此避偏旁之始”。

    無獨有偶,劉備的另一得力干將黃忠的表字也有記載被更改過。

    《太平御覽》引《蜀志》:先主為漢中王,遣費詩拜關羽為前將軍,羽聞黃忠為後將軍,怒曰:"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拜受。詩謂羽曰:"夫立王業者,所用非一。昔蕭、曹與高祖少小親舊,而陳、韓亡命後至,論其班列,韓最居上,未聞蕭、曹以為怨也。今漢中王以一時之功,隆崇於漢叔,然意之輕重,寧當與君侯齊乎!王與君譬猶一體,同休等戚,禍福共之,愚謂君侯不宜計官號之高下、爵位之多少也。僕一介之使,銜命之臣,君侯不受拜,如是便還,但相謂惜此舉動,恐有後悔耳!"羽大感悟,即受拜。(漢叔,黃忠字也。)《太平御覽》引《蜀志》:黃忠字漢叔,先主為漢中王,欲用忠為後將軍。

    案三國志記載,黃忠字漢升,【升】,音sheng,適與劉勝的“勝”字以及長生的“生”字音同(漢魏尚無字韻四聲,故而音韻無聲調),因而被要求更改,也是合乎邏輯的。

    【升】:[說文]識蒸切(音sheng)【勝】:[說文]識蒸切(音sheng)【生】:[說文]所庚切(音sheng)

    諸葛喬的本字也很能說明問題:

    《三國志·諸葛亮傳》:喬字伯松,亮兄瑾之第二子也,本字仲慎…初,亮未有子,求喬為嗣,瑾啟孫權遣喬來西,亮以喬為己適子,故易其字焉。

    案諸葛喬本字仲慎,後字伯松。諸葛喬的改字,很不一樣,因為他原來是諸葛瑾的次子,其兄諸葛恪,字元遜。元字,和伯字一樣,在古代用於長子表字,而仲字則用於次子表字。諸葛瑾將喬過繼給諸葛亮,亮當時無子,遂以喬為長子,故改其表字中的“仲”為“伯”。但是按理說,諸葛喬改字之後,應為“伯慎”才對,可是卻連慎字一塊給改了,其中深意值得玩味。案【慎】字,音shen,與劉勝的“勝”字音近,入蜀之後,為避尊者諱而被諸葛亮更改也是合乎情理的。

    【慎】:[集韻]時刃切(音shen)

    古時避諱情況大致如此。然而今之史書中,往往有許多沒有被避諱的情況存在:

    如馬超字孟起,犯漢景帝劉啟嫌名,然而超未曾改字,推測劉備當時並不一定意識到這個問題,而史官面對浩繁的文字也未必能意識過來;

    再如司馬昭為晉文帝,《三國志》中卻大量出現“昭”字人名,如張昭、胡昭、韋昭等,這並非是史家沒有避諱,而是早期的《三國志》版本中避過,但是後人為還原史書原貌,在後來的《三國志》版本中進行了回改,但仍有未盡之處,如吳懿就未能得到及時糾正。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關羽的表字“生”與劉勝的名諱“勝”,音同形近,為避尊者諱,而被劉備要求更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疫苗能預防狗得腦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