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舊時認為書法的優劣與字人的品性有關,心正寫出來的字就端正。
出處:後晉·趙瑩《舊唐書·柳公權傳》:“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
拼音:yòng bǐ zài xīn xīn zhèng bǐ zhèng
典故:穆宗嘗問柳公權用筆之法,公權答雲:「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時穆宗荒縱,為之改容,悟其筆諫也。
釋義:本義是談書法,寫字要用心,只要心中端正,下筆就是好字。其實是比喻,說皇帝要心正,做出的事也是利國利民。更可以引申為做人做事,其心端正,行為自然端正。
擴充套件資料:
原文:
公權字誠懸。幼嗜學,十二能為辭賦。元和初,進士擢第,釋褐秘書省校書郎。李聽鎮夏州,闢為掌書記。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見,謂公權曰:“我於佛寺見卿筆跡,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遺,充翰林侍書學士,遷右補闕、司封員外郎。穆宗政僻,嘗問公權筆何盡善,對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上改容,知其筆諫也。歷穆、敬、文三朝,侍書中禁。
公綽在太原致書於宰相李宗閔雲家弟苦心辭藝先朝以侍書見用頗偕工祝心實恥之乞換一散秩乃遷右司郎中。文宗思之,復召侍書,遷諫議大夫。俄改中書舍人,充翰林書詔學士。便殿對六學士,語及漢文恭儉,帝舉袂曰:“此澣濯者三矣。”學士皆贊詠帝之儉德,唯公權無言,帝留而問之,對曰:“人主當進賢良,退不肖,納諫諍,明賞罰。服澣濯之衣,乃小節耳。”時周墀同對,為之股慄,公權辭氣不可奪。
帝謂之曰:“極知舍人不合作諫議,以卿言事有諍臣風彩,卻授卿諫議大夫。”開成三年,轉工部侍郎。嘗入對,上謂曰:“近日外議如何?”公權對曰:“自郭旼授邠寧,物議頗有臧否。”帝曰:“旼,太皇太后之季父,在官無過,自金吾大將授邠寧小鎮,何事議論耶?”公權曰:“以旼勳德,除鎮攸宜。人情論議者,言旼進二女入宮,致此除拜,此信乎?”
帝曰:“二女入宮參太后,非獻也。”公權曰:“瓜李之嫌,何以戶曉?”因引王珪諫太宗出廬江王妃故事,帝即令南內使張日華送二女還旼。公權忠言匡益,皆此類也。
譯文:
柳公權字誠懸。從小就喜歡學習,十二歲就能寫作辭賦。元和初年,考中進士,出仕做了秘書省校書郎。李聽鎮守夏州,徵用他做掌書記。唐穆宗即位,柳公權入朝上奏政事,穆宗召見時,對柳公權說:“我在佛寺中看到你的筆跡,想念了很久。”
當天就封他為右拾遺,充任翰林侍書學士,後又升為右補闕、司封員外郎。唐穆宗不務政事,曾經問柳公權用筆怎麼樣才能盡善盡美,柳公權回答說:“用筆全在於用心,心正筆法就正了。”皇帝臉色一變,知道柳公權是在借用筆的道理進行勸諫。柳公權經歷穆宗、敬宗、文宗三朝,都在宮中擔任侍書之職。
他的哥哥柳公綽在太原任職,寫信給宰相李宗閔說:“我的弟弟苦心鑽研文章和書法,先朝任用他為侍書,這種職務和占卜小吏沒有什麼區別,我內心實在以此為恥,請給他調換一個閒散職位。”於是升任右司郎中。文宗思念他,又召他為侍書,升任諫議大夫。不久又改為中書舍人,充任翰林書詔學士。
有一次文宗在便殿召見六位學士,說起漢文帝的恭謹儉約,文宗舉起自己的衣袖說:“這件衣服已經洗過三次了。”學士們都紛紛頌揚皇帝節儉的品德,只有柳公權沒說話,皇帝留下他詢問原因,他回答說:“君主應該起用賢良的人才,貶退不賢之人,採納諫言,賞罰嚴明。
解釋:舊時認為書法的優劣與字人的品性有關,心正寫出來的字就端正。
出處:後晉·趙瑩《舊唐書·柳公權傳》:“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
拼音:yòng bǐ zài xīn xīn zhèng bǐ zhèng
典故:穆宗嘗問柳公權用筆之法,公權答雲:「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時穆宗荒縱,為之改容,悟其筆諫也。
釋義:本義是談書法,寫字要用心,只要心中端正,下筆就是好字。其實是比喻,說皇帝要心正,做出的事也是利國利民。更可以引申為做人做事,其心端正,行為自然端正。
擴充套件資料:
原文:
公權字誠懸。幼嗜學,十二能為辭賦。元和初,進士擢第,釋褐秘書省校書郎。李聽鎮夏州,闢為掌書記。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見,謂公權曰:“我於佛寺見卿筆跡,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遺,充翰林侍書學士,遷右補闕、司封員外郎。穆宗政僻,嘗問公權筆何盡善,對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上改容,知其筆諫也。歷穆、敬、文三朝,侍書中禁。
公綽在太原致書於宰相李宗閔雲家弟苦心辭藝先朝以侍書見用頗偕工祝心實恥之乞換一散秩乃遷右司郎中。文宗思之,復召侍書,遷諫議大夫。俄改中書舍人,充翰林書詔學士。便殿對六學士,語及漢文恭儉,帝舉袂曰:“此澣濯者三矣。”學士皆贊詠帝之儉德,唯公權無言,帝留而問之,對曰:“人主當進賢良,退不肖,納諫諍,明賞罰。服澣濯之衣,乃小節耳。”時周墀同對,為之股慄,公權辭氣不可奪。
帝謂之曰:“極知舍人不合作諫議,以卿言事有諍臣風彩,卻授卿諫議大夫。”開成三年,轉工部侍郎。嘗入對,上謂曰:“近日外議如何?”公權對曰:“自郭旼授邠寧,物議頗有臧否。”帝曰:“旼,太皇太后之季父,在官無過,自金吾大將授邠寧小鎮,何事議論耶?”公權曰:“以旼勳德,除鎮攸宜。人情論議者,言旼進二女入宮,致此除拜,此信乎?”
帝曰:“二女入宮參太后,非獻也。”公權曰:“瓜李之嫌,何以戶曉?”因引王珪諫太宗出廬江王妃故事,帝即令南內使張日華送二女還旼。公權忠言匡益,皆此類也。
譯文:
柳公權字誠懸。從小就喜歡學習,十二歲就能寫作辭賦。元和初年,考中進士,出仕做了秘書省校書郎。李聽鎮守夏州,徵用他做掌書記。唐穆宗即位,柳公權入朝上奏政事,穆宗召見時,對柳公權說:“我在佛寺中看到你的筆跡,想念了很久。”
當天就封他為右拾遺,充任翰林侍書學士,後又升為右補闕、司封員外郎。唐穆宗不務政事,曾經問柳公權用筆怎麼樣才能盡善盡美,柳公權回答說:“用筆全在於用心,心正筆法就正了。”皇帝臉色一變,知道柳公權是在借用筆的道理進行勸諫。柳公權經歷穆宗、敬宗、文宗三朝,都在宮中擔任侍書之職。
他的哥哥柳公綽在太原任職,寫信給宰相李宗閔說:“我的弟弟苦心鑽研文章和書法,先朝任用他為侍書,這種職務和占卜小吏沒有什麼區別,我內心實在以此為恥,請給他調換一個閒散職位。”於是升任右司郎中。文宗思念他,又召他為侍書,升任諫議大夫。不久又改為中書舍人,充任翰林書詔學士。
有一次文宗在便殿召見六位學士,說起漢文帝的恭謹儉約,文宗舉起自己的衣袖說:“這件衣服已經洗過三次了。”學士們都紛紛頌揚皇帝節儉的品德,只有柳公權沒說話,皇帝留下他詢問原因,他回答說:“君主應該起用賢良的人才,貶退不賢之人,採納諫言,賞罰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