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亙辰
-
2 # 老頑童374236889
廿世紀之初,滿清封建王朝的統治已是風雨飄搖,岌岌可危了。而以慈禧為代表的頑固勢力決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慈禧統治集團被迫同意實行君主立憲制,並規劃了一個長遠目標,差不多需要百年的時間。這實際上還是拒絕變法維新。對此,以孫文、黃興為首的革命黨決意發動武裝起義,決心要推翻腐朽顢頇的滿清朝廷,建立一個民主立憲的三民主義新國家。
-
3 # 依與夢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非常諷刺的事情。。。
立憲派失敗,徹底失勢,清政府垮臺的導火索恰恰是清末立憲初步完成。。。
按理說,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的晚清政府應當積極穩妥的自救,但實際上,由於憤青和保守派的互鬥,晚清變法走向了要麼過於激進,要麼過於保守的反覆之中。
先說激進,最典型的就是百日維新和廢除科舉。
1.推動維新變法的康有為、譚嗣同等人,說好聽的叫有思想的年輕人,說難聽的話就是憤青。。。他們並沒有政治歷練,沒有經驗,對中國國情與西方的不同不瞭解,對西方體制雖嚮往但不熟。整個變法過程非常粗糙且激進。幾百道詔書連續下發讓官員疲於應對,僅僅京城及周邊就罷免了數萬官員,計劃賣掉新疆西藏抵債,遷都,策劃謀殺慈禧(維新變法能維持百日的原因是慈禧起初是支援的,因為當時清朝實際上本身就在緩慢變法的過程中,但由於上述原因,慈禧轉變了態度,原本緩慢的變法程序也因維新變法運動出現了倒退)。
2.廢除科舉可以說是學西方學的最無腦的舉措了。清朝的知識分子都是埋頭苦讀,以求科舉成功,光宗耀祖。滿清末年推行新政,學習西方,在沒有任何緩衝過程的情況下,一紙詔書,廢除了上千年的科舉制度。原本埋頭苦讀的讀書人一下就沒了目標,不知道幹什麼了。很多人由此開始對朝廷有了強烈的不滿情緒,而這些人恰恰又是有話語權的知識分子。。。
再說極度保守,最典型的就是清末立憲。
其實在整個清末,立憲派和革命派的鬥爭中,基本上都是立憲派佔據優勢,但在清末的消極立憲過程中,卻導致了大量原本的立憲派漸漸轉變了立場,成為了革命派,使得雙方力量對比發生反轉,革命派成為主導,清朝迅速滅亡。而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過渡期和組建內閣。
由於清政府不願放權,在新政初期,雖然在革命派和立憲派的雙重壓力下宣佈了立憲,但卻搞了幾年的考察,然後給立憲加了一個長達20年的過渡期,打算先立憲,20年後實行,引起了大反彈,氣走了一批立憲派。接著,由於部分立憲派轉變立場,清政府壓力暴增,於是取消了過渡期,加速立憲,組建內閣,但卻組了一個有5位皇族,8個滿人,總共才13人的“皇族內閣”,徹底激發了立憲派的不滿,立憲派開始全面倒向革命派,革命派成為主導,推翻了滿清。(組閣過程中,有一個立憲派,認為自己功績很大,權利很大,影響力也不小,完全有資格入閣,並積極為此努力,但最後因為漢族身份,被用莫名其妙的理由踢出了內閣名單,這個人就是最後逼迫光緒帝退位,滅亡清朝的袁世凱。。。)
-
4 # 孫工的文話旅行筆記
試答如問如下:
是立憲了,但也救不了大清王朝了。
慈禧老佛爺,其實就是一個沒有什麼文化的老婦人。她“執政”48年誰來接班沒有安排妥當。
孫慶國:讀了不到2年高中,教了不到3年學(民辦教師),參加了4次高考(自學的高中教材)的機械工程師。
孫慶國:業餘時間專注中高考30年,對中高考至今“不忘初心”、“痴心不改”、“死不改悔”、“頑固不化”、“一如既往”。
-
5 # 鴻哥iouyh福小鋪
只要看看光緒是如何被慈禧操控在手掌心的故事就不難知曉清末的立憲是怎麼個模樣。
做做樣子,擺擺架勢,就是這個模樣。
最後只能是各省軍閥直接脫離清廷,這才使得清政府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共和制度被實行。
奈何啊,原本是中國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後來的袁世凱野心卻使得歷史急剎車,險些讓我們的國家傾覆。
從慈禧到袁世凱,完全能夠知道,清末的立憲並不是那麼簡單,權貴到新權貴,讓渡手中的權力給人民是一個艱難且曲折,還需要流血犧牲的過程。
確實來說,真的是沒救了,只有徹底打爛推翻重來方可。
偉人說過一句話:掃把沒到的地方,灰塵是不會自動跑掉。
回覆列表
當時的情況就是立憲了,也不能滿足革命黨的政治訴求了。其實就是大清朝氣數已盡。無論怎麼樣,南方的革命黨都要推翻清政府的。那些說慈禧太后專權,說應該搞什麼君主立憲制,都是這些南方革命黨的藉口而已。這些革命黨是被日本人影響的人,他們接受了西方海洋遊牧文明思想,就是要推翻滿清政府,就是要掌權的。
清末如果不是慈禧太后苦苦支撐,早就應該滅亡了。不是說什麼變法就可以調和當時的巨大的民族矛盾的,當時的情況就是絕大多數華人都被西方海洋遊牧文明思想控制,就是想建立一個類似日本的國家。即使戊戌變法成功了,也改變不了當時老百姓想造反的想法。
所以說,什麼滿清的君主專制,尋求變法改變國傢什麼的,其實一切都是藉口。當時的情況已經不是變法可以調和巨大的民族矛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