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udtyf23171

    京韻指老北京的文化。韻的本意是舒服。比如韻律,感覺舒服的聲音。筆韻,感覺舒服的字形。感覺舒服的字畫,稱作神韻。如此等等。京腔就是北京話的說法,另外是戲曲的一個劇種。京腔的特點:1、約定俗成的特點把挑擔子賣菜的叫“八根繩兒”(四根繩兒系一個菜筐,兩個菜筐八根繩子)。還比如,把說媒的、幫人租房的仲介叫“拉縴兒”的、管傍晚叫“晚不晌”,把太陽叫“老陽兒”、“陽”發“姨”的聲,有的人貪睡,別人就會喊:“老姨(陽)兒都曬屁股啦!……”2、愛用象聲詞比如“七嚓咔嚓”(幹完了活兒)。“唏了呼嚕”(吃一碗炸醬麵)。“叭嘰”(摔個大馬趴)“叮了咣?”(全灑了)。各種象聲詞使語言更加生動活潑。3、尾碼詞尾的應用無實際意義,但有了它,句子更形象,比如“苦了巴嘰”、“甜巴絲兒絲兒”、“黑不溜秋”、“花裡胡哨兒”、“滑不機溜”、“熱乎乎兒”、“硬邦邦”等,就比直接說這東西苦、甜、黑……更生動,使人感受更深切。4、愛打比方北京方言有很多生動的比喻。比如“羊上樹”。羊本不會上樹,用它比喻一些人故作姿態,刁難別人,求他辦事,他就“拿糖”,把別人惹急了就會對他說:“你小子還別羊上樹!”還比如“籮圈兒架”,籮圈兒是圓形的,找不到缺口兒,如果打架的人吵成一團了,情況複雜,無法勸解,就叫“籮圈兒架”。再比如有人長臉形,就成了“驢臉刮搭”了。擴充套件資料:所謂“京腔”,是源出江西弋陽的古老聲腔弋腔,這種聲腔流佈大江南北,全國均有足跡:它流傳到河北一帶,與當地語言和音樂結合,便成“高腔”。流傳到北京,經過和北京的京字京韻的融合,就成為“京腔”。弋陽腔早在明朝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就到了北京,比“百戲之祖”的崑曲還要早一些。進京以後,直到清嘉慶年間,一直都很火爆。為了適應京師的觀眾,弋陽腔做了一定的改革。首先是與北京語言結合,適應北京觀眾的說話習慣。其次,廣泛吸收北京的民間曲調,改去了原來弋陽腔的一些鄉音鄉調。因此,“進京”的弋陽腔,漸漸有了北京的地方特色,變成了“京腔”。京腔也多演交鋒打拼的精典武戲,如寫瓦崗寨秦瓊破敵血戰的《倒銅旗》、水滸燕青與時遷下山打擂的《神州擂》、歌頌綠林英雄青面虎的《通天犀》、刻畫殷朝黃飛虎父子的《反五關》等等。而所演摺子戲(本戲裡的一折),也以劇情矛盾尖銳、角色形體動作繁複、內心衝突強烈的動作戲為多,如《掃秦》、《掃松》、《山門》、《滑油》、《六殿》、《古城》、《擋曹》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格式工廠軟體都有什麼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