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詩的特點,其實是不能用簡單的幾個字來概括的,所謂“高雅閒淡,自成一家之體。”(白居易語),不過是一種籠統的說法,韋詩有許多微妙之處,很難用語言表述出來,如下面這首《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後面那句“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最富神韻,所有言之不盡的感情,都在不言之中滲透出來了。乍看時我想起了賈島那句“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當然這兩句詩是大不相同的,只是字面上接近一點而已,且一個是古詩,一個是律詩,很多地方不能簡單地對比,我只能說,我更喜歡前一句的空靈曼妙。對這首詩,蘇東坡很是推崇,他曾依韻作詩云:
一杯羅浮春,遠餉采薇客。遙知獨酌罷,醉臥松下石。
幽人不可見,清嘯聞月夕。聊戲庵中人,飛空本無跡。
這首和詩顯然是有些做作的,後人也多不予認可,如《許彥周詩話》雲:“‘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東坡用其韻曰:‘聊戲庵中人,飛空本無跡。’此非才不逮,蓋絕唱不當和也。”《峴傏說詩》:“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東坡刻意學之而終不似。蓋東坡用力,韋公不用力,東坡尚意,韋公不尚意,微妙之旨也。”絕唱不當和,固然,但為什麼不應當和,誰也說不清楚,這就是微妙。
說到這裡,又牽涉到一個模仿的問題。自五四以來,為文大多崇尚個性,模仿似乎是件失身份的事,但有一點不可否認——幾乎所有的文章都不能完全抹掉前人的痕跡。明朝的前後七子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這固然不對,但一味地追求個性,刻意去擺脫前人留下的烙印,也同樣讓人感到做作,在《個性的文學》裡,周作人提出四點結論,其中第二點、第三點分別是“個性的表現是自然的”與“個性是個人唯一的所有,而又與人類有根本上的共通點。”出之自然而又與前人有共通之處,這才能算是好的文學。
我的意思則是“寓創造於總結”,或者說是“在總結的基礎上進行創造”,做學問的路其實有大半就是在總結,然後根據經驗謹慎地創造。不會總結的人,恐怕也創造不出什麼好的東西來。從一定的意義上講,模仿也是一種總結,人的個性多有相近相通之處,只要能模得其神而不拘於形,就值得稱讚,或者在前人的路上又多走出一段來,那就更是不凡的藝業了。在古詩方面,是有先例的,我記得李商隱有一首七律《杜工部蜀中離席》,乃模仿杜甫風格而作,沉鬱雄渾,得其神髓,其中亦自有一段
韋詩的特點,其實是不能用簡單的幾個字來概括的,所謂“高雅閒淡,自成一家之體。”(白居易語),不過是一種籠統的說法,韋詩有許多微妙之處,很難用語言表述出來,如下面這首《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後面那句“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最富神韻,所有言之不盡的感情,都在不言之中滲透出來了。乍看時我想起了賈島那句“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當然這兩句詩是大不相同的,只是字面上接近一點而已,且一個是古詩,一個是律詩,很多地方不能簡單地對比,我只能說,我更喜歡前一句的空靈曼妙。對這首詩,蘇東坡很是推崇,他曾依韻作詩云:
一杯羅浮春,遠餉采薇客。遙知獨酌罷,醉臥松下石。
幽人不可見,清嘯聞月夕。聊戲庵中人,飛空本無跡。
這首和詩顯然是有些做作的,後人也多不予認可,如《許彥周詩話》雲:“‘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東坡用其韻曰:‘聊戲庵中人,飛空本無跡。’此非才不逮,蓋絕唱不當和也。”《峴傏說詩》:“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東坡刻意學之而終不似。蓋東坡用力,韋公不用力,東坡尚意,韋公不尚意,微妙之旨也。”絕唱不當和,固然,但為什麼不應當和,誰也說不清楚,這就是微妙。
說到這裡,又牽涉到一個模仿的問題。自五四以來,為文大多崇尚個性,模仿似乎是件失身份的事,但有一點不可否認——幾乎所有的文章都不能完全抹掉前人的痕跡。明朝的前後七子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這固然不對,但一味地追求個性,刻意去擺脫前人留下的烙印,也同樣讓人感到做作,在《個性的文學》裡,周作人提出四點結論,其中第二點、第三點分別是“個性的表現是自然的”與“個性是個人唯一的所有,而又與人類有根本上的共通點。”出之自然而又與前人有共通之處,這才能算是好的文學。
我的意思則是“寓創造於總結”,或者說是“在總結的基礎上進行創造”,做學問的路其實有大半就是在總結,然後根據經驗謹慎地創造。不會總結的人,恐怕也創造不出什麼好的東西來。從一定的意義上講,模仿也是一種總結,人的個性多有相近相通之處,只要能模得其神而不拘於形,就值得稱讚,或者在前人的路上又多走出一段來,那就更是不凡的藝業了。在古詩方面,是有先例的,我記得李商隱有一首七律《杜工部蜀中離席》,乃模仿杜甫風格而作,沉鬱雄渾,得其神髓,其中亦自有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