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8518402262809
-
2 # 雪落無聲
一般指外界事物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而形成感覺,知覺和表象的認識形式或認識階段,該詞英文詞來自於拉丁文sentise,表示知覺到和感覺到。亞里士多德把感性現象解釋為有感覺能力的主體對實體作了認識的改造。從培根,霍布斯,到洛克都承認感性是客觀事物刺激人們的感覺器官而產生的感性觀念,這種理論帶唯物主義性質。從古希臘哲學開始,許多哲學家由於感性認識的相對性而懷疑感性知識的實在性,巴門尼德和柏拉圖都認為感性現象是虛幻的。貝克萊誇大感覺的主觀性,進而否認有物質世界的存在,認為存在就是被感知。康德明確把認識分為感性,知性,理性三個階段,並把感性定義為“透過我們被物件刺激的方式來接受觀念的能力(接受力)”他認為感性認識是由感性材料和先天的直觀形式(時間與空間)構成的。但是,只有感性還不能獲得可靠的知識,因為他缺乏普遍性,必然性。知性的作用就在於它用先天的範疇對感性材料進行綜合,整理,從而使之成為有條理的科學知識。 [編輯本段]基本概念 “感性”一詞似乎只出現在現代的白話文,並且應該是個為了翻譯一個哲學概念而創造出來的(僅僅是一個推斷)。這些詞可見於康德對於知識的劃分,將人的認識能力即傳統的理性分成了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種[1]。康德的感性論來理解“感性”:“思維運動的第一個形式是感性,也就是純粹感性。它的物件是事物和世界的現象,是事物純粹表現出來的東西——表象”[2]。 感性作為一個哲學用語似乎太玄奧了,但作為文學用語就容易理解了。參考余光中的《散文的知性與感性》中的運用:“因此感性一詞應有兩種解釋。狹義的感性當指感官經驗之具體表現,廣義的感性甚至可指:一篇知性文章因結構、聲調、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產生的魅力”。“感性”寫作是為了激發某種感性,而不是“知性”以傳遞知識為目的寫作態度。“感性的文字”則是那種感性寫作,文字裡充溢著某種感情的語言,有如涓涓細流微微道來,有如激情澎湃滾滾襲來。
回覆列表
從一個理性男人的角度來講:我認為都對。女人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只是在某一個人身上感性多一些或者理性多一些而已。 但是,感性的女人很可愛,同時,理性的女人也很可愛,關鍵看看你站在哪裡看而她又在何時表現出感性和理性。 人是一種複雜的動物,女人更加的複雜。當你窮困潦倒的時候,她還是那麼的感性,頭腦發熱要去夏威夷避暑,去澳洲過冬,你是否還認為感性的她可愛?當你身價無數,不在為生活擔憂,而她確表現的充分理性,仔細的安排著家裡的吃穿住行,儘可能節約,你是否又覺得理性的女人不懂情趣? 在合適的時候有恰當的表現,理性中表現出感性的浪漫,感性中透著理性的智慧,這才是最可愛的女人。 女人很複雜,她感性、她現實,她比水更溫柔,比寒風更刺骨,有時候,女人很女人,有時候卻有比男人還男人!